APP下载

三剑齐发,锻造高效课堂

2016-06-24张辉武

江西教育B 2016年4期
关键词:贾府林黛玉语文

张辉武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开卷之作,节选于鸿篇巨制《红楼梦》的第三回,有着“纲领”作用。课文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扫描了贾府人物的“众生相”,窥见了贾府江湖的“原生态”。这样一篇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绝代佳作,如果只是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地将授课视野固定在情节梳理、形象概括、内容分析、中心提炼等小说常规内容上,不免让人生发“缺了一些火候”之感,似有焚琴煮鹤、牛嚼牡丹之惜。因为作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决不能将授课的维度停留于浮光掠影般的浅尝辄止,而应该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课堂的宽度,增加赏析的厚度,从而确定教学的高度。具体而言,就是能不能通过教材的某一个支点,将学生摆渡到更加广阔、更加壮丽、更加迷人的语文天地,让学生在多思维启迪下,进入到丰富的文本世界,欣赏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漫观汉宫秋月、盛唐气象,品读魏晋风骨、士林佳话,感悟世事民情、正道沧桑,参悟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有所见,有所感,有所思,最终有所得。庆幸的是,在“赣教杯”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展示的华丽舞台上,当黄翠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贾府”时,我猛然惊觉这就是高效课堂。

一、内容上,教海无涯巧作舟

该课例在内容上脱离了“程序化教案”窠臼,而是采用了“板块式教案”精髓,整节课,在宏观结构上,扣紧一个核心关键词——进;狠抓两个板块——贾府的社会形态和林黛玉的个人视角。在微观操作下,巧设了三大问题——①明确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②细读文本8、9、10段有关贾府陈设的描写,要求:找出表现贾府富贵的词语以及找出与“富贵”不相称的词语;③《红楼梦》中,进贾府之人众多(比如刘姥姥、雪雁、史湘云等),但为什么作者不选别人,单选林黛玉引领读者进贾府?

第一个问题,乍看起来,老生常谈,似乎又要陷入照本宣科、机械操作的陷阱中,因为大凡语文老师讲授此课时都有这道“例行程序”。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惜乎流于表面,未能求深,揭开“盖子”去发现“新大陆”,而这点显然被执教老师敏锐地捕捉了,通过路线图这个隐蔽的“小切口”,投影出了贾府乃至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大形态”,打开“一扇窗”,观照了“全世界”。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贾府的软件——人物、人际、人情,那么第二个问题涉及的是贾府的硬件——富贵、世家、显赫。寻找与“富贵”不相称的词语,这个题目不难,学生很容易找到“旧”字,但确实耐人寻味,曹雪芹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个极不相称的“词”呢?不说学生一筹莫展,就是连当时听课的教师也不免一头雾水。这时执教老师拿出了她精心准备的法宝——晚清民谚——“树矮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通过这番对比,“旧”字的作用就一清二楚了:非但没有贬损之意,反而可见贾府乃是世勋之家。一个“旧”字,可谓一字立骨,境界全出。设计之巧,可谓“发人之未发,言人之未言”,非用心至深者,孰能得之?

第三个问题针对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这个问题,可以总结出“非身份无以入贾府,非见识无以识贾府,非细腻无以明贾府”,因此,曹雪芹选择林黛玉这个视角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因为除此无人也。通过分析,也就让学生对林黛玉这个个性独特而又光彩照人的形象有了直观的印象。

毫无疑问,这三个问题设计,“逆袭”了传统教材、教参的备课方法,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可谓“不走寻常路”。由此可见,高效课堂绝对不能“我的心里只有你”——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40分钟的一节课,求大求全求多,实际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章法凌乱,了无重点,全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全是不及中心的隔靴搔痒,自以为是“满汉全席”,实际上却是“东北乱炖”。所以,我的第一个结论是:要想烹制课堂的“饕餮盛宴”,绝对离不开“巧”的火候。

二、形式上,天梯石栈相勾连

如果一节课能够像一篇结构严谨的小说,有开头、结尾的照应,有过渡照应的转承,有环环相扣的起合,那么这就不仅仅是一节课,而是精心绘制的锦绣。该课例以康有为的“红楼须别到”为导语,开门见山,设置疑问,为什么“红楼须别到?”难道是深潭虎穴?而林黛玉又偏偏“进贾府”,鸿学大儒的“刺骨辛辣”预警和弱不禁风未涉世道的黛玉不得不“进贾府”的事实制造了极大的矛盾,使学生不禁为女主人公捏一把汗,这样老师的“阴谋”也就达到了——成功地“撩拨”起了学生阅读求知的神经。但这句话的高明和功用绝不在于简简单单的导入之用,而是前后勾连、上下契合的伏笔。在总结贾府特征时,这句话“摇身一变”成了“红楼序、别、道”;在分析为什么以林黛玉的视角进贾府时,这句话又“易容”变成了“红楼叙别道”,这种看似简单的谐音技巧,确是“生长”在对文本扎实分析的土壤上,不生硬,不牵强,水到渠成,天衣无缝,是语言形式和文本内容的“无缝对接”。这种设计,令师生会心莞尔,或许,教师在教授作文时讲一千遍“结构严谨、伏笔照应”的技法也不如亲身演绎来得直观,来得立体,来得生动。

三、素养上,要把金针度与人

语文课堂应该有三个循序渐进的维度体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而现实教学中,受控于考试的无形大手,不少课堂被简单、粗暴地“肢解”成不少老师津津乐道的所谓卓有成效、立竿见影的畸形双腿——教师讲考点知识,学生练应考能力,而忽视了最高境界的“灵魂”追求——语文素养的培养,无视学生思想生成和精神发育,显然,这是“买椟还珠”式的授课,这是“舍本逐末”的愿景,这是功利主义的作祟。那么,一个关键的问题就凸显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何处?我想,这不外乎“学、问、思、辨”结合套拳。站在这个角度审视,毫无疑问,该课例是一个值得“点赞”的范本。

在明确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后,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鸣金收兵,反而开放课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瞬间“精神焕发”,睁大双眼,“运用脑髓”,开启了“寻问”模式,一会儿工夫,就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林黛玉不走大门?为什么不采用“就近原则”先拜见一墙之隔的二舅,反而又原路返回再次穿过荣国府正门去拜见大舅?为什么“三过荣国府正门而不入”?为什么贾政身份是二舅,却住所居中,住在最显赫、最富丽的荣禧堂?为什么两个舅舅都不接见多年未见、刚刚丧亲亟须宽慰的外甥女?寻找到这些问题之后,执教老师先让学生思考互帮互助,互思互辩,辩论交流。学生们马上切换到“答题”模式,开启“讨论质疑”的功能。老师在此过程上因势利导,适时点拨,比如为什么林黛玉不走大门,老师提供了原著中唯一一处大开正门的描写——元妃省亲,由此学生立马总结出原因——“尊卑有别”。先见贾母,再见大舅,末见二舅,是封建伦理制度,讲究的是“长幼有序”;二舅地位尊于大舅,是封建嫡长子宗法制,映射的“亲疏有道”。学生们那些“脑洞大开”且富有见识的问题在执教老师神奇“魔法棒”的指挥下一个个迎刃而解,从而让学生真实感知了隐藏在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之下的,才是冰冷而真实的贾府,这是等级森严、注重宗法、讲究伦理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横截面”。如是,课堂生成之花就在“学、问、思、辨”的语文素养的培植下璀璨绽放,也成就了课堂中不可预知的精彩。

高效课堂就应该恪守一个基本原则:学,就应该启发求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就应该一针见血,缘事析理,举一反三;思,就应该自由翱翔,神接千载,视通万里;辨,就应该酣畅淋漓,切磋琢磨。

在黄翠老师的深耕细作下,区区四十分钟,倏忽而逝,却让人久久回想,咀嚼咂摸。因为高效课堂一定要让浩淼的历史走进视野,让文化的远歌响彻课堂,让知识的甘露流淌心田,让自由的种子生根发芽,让求学的意愿根深叶茂,让平等的观念熠熠生辉,让尊重的价值贯穿始终。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中学)

责任编辑 何 雁

E-mail:1005314750@qq.com

猜你喜欢

贾府林黛玉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