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自然生成
2016-06-24梁青
梁青
一、天工开“文”
语文味教学理论所希望的写作是自然生成的写作。心里没有写的意识和冲动,是写不成真正的文章的。
散文要释放自我,表现自我,教师必须要先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促使他们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这有点类似于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状态。写作情境渲染得好,暖场暖得好,学生就会笔下发热,渴望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散文是情绪和欲望造就的,是浑然天成的,是天工开“文”。这个环节的语言是整个写作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它是直观感性的、基础性的、引入性的、生发性的,不涉及语言深层的品味赏析和运用。
学生写一篇关于竹的散文,如果他心里没有任何情绪和欲望,是断然写不出来的。他需要有一种散文写作的情境,它是孕育情思的场。教学中教师可在语言环节讲述历史上关于竹的奇闻轶事,展示关于竹的中国书画,听读关于竹的诗文曲赋,畅谈自己对竹的认识和感受,蓄势激发,以此引发学生油然升起对竹的袅袅情思。这样,他们才可能生成即将动笔写作的这篇散文的立意和基调。散文写作是抒写自我的过程,是“有我”的“热写作”。他需要赋予竹更多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内涵,在竹和作者之间找到感情的共通点,以竹来抒情释理,借竹看到更多,唤醒更多,感悟更多。
二、言之有趣
文学环节在散文写作中主要是指表达的艺术化,是语文味教学法中所谓的“趣”。这一环节最能彰显散文特征,它主要解决“怎样写得有趣,写得美”的问题,目的是让散文更吸引人,给人美的享受。解决文学环节的艺术化问题,我们可以从形象的波澜化和语言的诗意化入手。
所谓波澜化,就是采用多种方式,避免段落内部的行文刻板单调,使其变化曲折、跌宕多姿,充满盎然的生机。其基本的思维方法,也是对文段、文句的“意思”的渲染(重复)或对比(反衬)。偶尔添加一两笔反常、变形的镜头、片断,会给读者造成审美心理的落差,从而获取一种第一次的新奇的艺术效应。这就是我们说的波澜化,也就是言之有趣。
例如教学写竹的散文,学生开笔从竹的自然属性写起,如何涉笔成趣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宕开一笔,用梅、兰、松、菊、莲等植物作类比,更渲染凸显出竹的形象,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引导学生由竹想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诗文,可通过白描或细描(包括细节的虚构),把人物的精气神勾画出来,以凸显像竹子一般的人的品格;由此继续展开想象,运用象征手法层层渲染,放笔去写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写中国文化的君子之风,写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竹文明。这后面几层的联想想象,几乎全是虚笔,这就是借竹来抒怀言志,就是诗意的语言。这宕开的笔墨、横生的枝蔓,便构成了文章之“趣”。学生笔下每一次的旁逸斜出都是艺术的虚构,而每一次的艺术虚构里,又都彰显着情感的逻辑美。散文的“神”不仅可生“物”生“序”,还可生“趣”。
三、价值推送
本环节是真正体现散文写作境界高低之所在。
前文说教学生写竹的散文,要写出竹的精神品格,由此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品格,还要进一步写出中国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这样的写作要求就是跳出竹子看竹子。写作散文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这种对外界事物进行普遍联系从而对之形成一种情感的关系状态的智慧和习惯,学生的散文写作就有了文化高度,也就具有审美情趣和哲学品位了,也就变得深刻感人了。
把对竹的这份感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写竹便是写自己,也就是竹我合一,散文里就渗透着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对竹子刚健有为的歌颂,就是对一切刚健有为之人的崇尚,就是对刚健有为的精神气质的礼赞,这样的散文就具有积极的人生导向,也就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价值推送。价值推送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一大创造,也是一种生命的终极关怀,它将引领着学生在语文写作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怀。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