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江西省语文中考试题命题意图及其实现
2016-06-24刘珊
刘珊
近年来,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学科说明》(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面向全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状况。试题立足于学生思维品质及语文能力的测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
2015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继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在结构上保持与2014年一致,由语言知识及其运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与写作四大部分组成。试题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教材资源的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体现出了文化味、和谐感和创新性。下面以近两年试题为例,从阅读材料的选择、语言知识及运用和阅读试题的编制、综合性学习与作文试题的设计三方面对试题的立意及其命制作简要介绍。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中考试题阅读文本的选择具有很高的要求,它严重关系到试题的品质,关系到对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阅读文本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体现出面对不同考生的公平性,还要高度契合测量目标。因此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具有文化含量、反映当下生活且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命题材料,不仅能启迪智慧、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层次和水平,还能引导考生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同文本愉悦而有效地交流。
近两年古诗文阅读所选择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真、善、美的挖掘与讴歌,阅读难度适中。
2014年的古词《春光好》描绘了古代自然风光和古人的美好生活,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和古人对美好的生活追求,描写生动形象;文言文《精骑集序》以秦观对少时读书和成年治学的经历的反思给学生以思想启迪。
2015年的古诗《二月二日出郊》是宋人王庭珪的作品,诗歌描写了作者郊行所见之初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语言描写细致、生动形象。文言文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游大林寺》,文本重点描写了庐山大林寺的优美景色,突出了大林寺的气候特点,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春光和美好事物的喜爱。文中所附绝句《大林寺桃花》和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而且耳熟能详,给学生以亲切感。
近两年的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选择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
2014年的两篇选文一篇为名家散文,一篇为文艺小品(命题者根据测试需要进行了删减)。两篇文章文风质朴自然,内涵丰富,条理清晰。第一篇《木瓜树的选择》引导学生体会和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自觉培护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有利于当下社会环境下的初中生的精神成长。第二篇《扇子》从文化角度介绍生活中的物件——扇子的发展史及其艺术价值,内涵丰富,语言生动形象还不乏幽默,异于一般的说明文。
2015年的第一篇阅读材料《<汉字的书法之美>自序》,是台湾作家蒋勋为其著作《汉字的书法之美》所作的序言(命题者根据测试需要进行了删减),富有文化意蕴,语言真切自然,情感真挚浓烈,学生读后可深刻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和读书做人的道理。第二篇《成为你自己》是议论文,选自周国平的《只有一个人生》(有删减),文章观点鲜明,论述充分,问答式的语言表达形式富有亲切感,能引导学生反身内省。
这些阅读材料运用于现代文阅读试题,都是一种“正能量”的传达,滋养考生心灵。
二、语言知识及运用试题和阅读试题的编制
中考试题的编制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充分实现“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全面落实“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符合“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做到在考试内容、知识范围和水平要求等各个方面基本一致,题干指向和考查能力要求清晰明确。
1.语言知识及运用试题的编制
2014年语文知识及其运用部分的7道试题(含古诗文默写),属于“识记与理解”的有2题,共计10分;属于“表达运用”的有5题,共计10分。该部分所考查的识记内容均来源于考生所使用的人教版6-9年级教科书,并均衡覆盖,完全符合课标要求;词语使用、语病辨析试题50%的内容取材于教科书;组句成段、句子的衔接、语段概括三道试题的命制材料分别选自梁实秋文章、名家散文语句和人民日报,且材料内容立足语文。
2015年语文知识及其运用部分也是7道小题(含古诗文默写),属于“识记与理解”的有2题,共计10分;属于“表达应用”的有5题,共计10分。试题所考查内容及取材以教科书为主流,契合课标要求。组句成段、语段概括两道试题的命制材料分别选自作家王鼎钧的文章和报纸。
2.阅读试题的编制
近两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编制均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1)均衡设置目标。中考阅读试题测量目标的构成和比例及试题难易度的比例、试题的类型都严格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也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2014年,全卷阅读部分共15题,属于“理解”的共18分,占15%;属于“分析与综合”的共22分,占18.3%;属于“鉴赏与评价”的共4分,占3.3%。
2015年全卷阅读部分共14题,属于“理解”的共13分,占11%;属于“分析与综合”的共16分,占13.3%;属于“鉴赏与评价”的共13分,占11%。
(2)精心设计试题。江西省中考是兼具水平性和选拔性的考试,要求考试结果需有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需有效度。因此试题的编制必须充分满足测量科学的要求,题干指向清晰明确,考生的答题水平完全取决于其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2015年中考语文要求每一道试题都能清晰地对应到某一项能力点上,使考生明确理解分析的内容和角度,思维聚焦,测量目标清晰。
比如2014年试题:endprint
7.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12.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的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
1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吸毒者的生存状态的?
2015年试题:
7.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15.文章回忆童年的汉字书法练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内容?“我”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分别概括。
21.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
(3)科学编制答案与评分标准。中考语文试题主观性试题占有一定比例,为了提高阅卷信度,在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订上也是颇费心力的,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到答案精确、得分点明确。开放性试题编制答案示例、分项评分标准。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试题的设计
2014年综合性学习与作文试题是全卷的一个亮点。综合性学习试题由若干小题调整为一个大题:为辛弃疾写推荐词。试题提供了经过粗略整理和加工的表达素材,提供了答题的参考示例——李白推荐词。这一方面降低了试题的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答题;另一方面使测量目标更加清晰。同时,因为学生对人物——辛弃疾已有所了解,试题还预设了创意表达的空间。
2014年作文题目在命题风格及呈现方式上较往年也有所变化。
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困境,有时我们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有时我们又要沉着冷静,学会等待……请从下列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①勇往直前
②学会等待
试题在写作内容上增加了思辨因素,也就是说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测量,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思考人生。另外,二选一的方式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又给了写作的空间。试题契合学生的年龄段,对试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考查他们的写作水平,还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2015年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延续了2014年的调整方向,为一个大题。试题的测试目标非常明确:就所提供资料进行筛选加工,运用下定义和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瓷器”进行说明。作为表达素材的材料是从工具书和网络中摘录并经过粗略整理和加工的。此题在文体上对试题起到了平衡作用。
2015年作文试题为全命题的形式:
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
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
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关注当下社会现状,导语的设置一方面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理性思维,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陈海燕
E-mail:372938381@qq.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