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MLC检测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问题探讨
——以《环境卫生工程》为例

2016-06-24刘冬梅

天津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原稿环境卫生不端

刘冬梅

(《环境卫生工程》编辑部 天津300201)

基于AMLC检测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问题探讨
——以《环境卫生工程》为例

刘冬梅

(《环境卫生工程》编辑部 天津300201)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是期刊查重的重要检测系统之一,在初审中甄别学术不端稿件具有重要作用。借助《环境卫生工程》原稿AMLC检测结果,找出了其检测结果的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了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探讨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稿件的情况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科技期刊 AMLC 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屡有发生,在学术界、科技期刊界甚至是全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如2009年3月浙江大学核查并严肃处理了贺海波博士后论文造假问题,[1]2016年1月山东大学在得知历史文化学院陈振涉嫌硕士论文作假的信息后,在第一时间责成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并尽快处理。[2]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学术不端问题的逐渐重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措施和防范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自2008年底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面世,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ROST反论文剽窃检测系统等多种查重软件也陆续被开发使用。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3]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7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其对学术不端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4]从政府职能、科研人才、评价机制、学术道德等多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这些均表明了社会各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和“零容忍”。作为科学信息传播和积累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是学术不端高发领域之一,其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责任重大。

本文选取《环境卫生工程》2009—2015年收到的1,545篇投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MLC对其进行查重检测,以此分析科技期刊原稿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从AMLC应用方面来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更好地提高期刊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借鉴。

1 学术不端原因分析

目前,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尚未形成公认的、统一的界定。[5]但相关部门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努力,为防范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2009年)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7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①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②篡改他人学术成果;③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④伪造注释;⑤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⑥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⑦其他学术不端行为。[3]中国知网发布的《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2012年)根据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到的不端行为的特性,涵盖了3类不端行为: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相关研究伦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6-7]并对各种行为进行了详细解释。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后者与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更适用于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

通过对AMLC检测结果的分析,以及结合笔者工作经历和同行之间的交流,总结出期刊稿件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几方面原因:

1.1 评价制度不合理

教师、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科研项目的结题和评审等都将发表论文作为通过条件之一,而且大多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评价的标准。但是在科研课题、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表出高质量论文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以高校的一个课题组为例,导师及其硕士、博士研究生共同完成一项科研课题,课题结题,导师职称评定或者年度评优,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等均需发表论文,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该如何分配?因此,这一矛盾很有可能导致抄袭、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1.2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随着《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人们逐渐关注和重视学术不端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或政策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措施,较轻的处罚根本起不到威慑的作用。作者通常依靠《著作权法》来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科技期刊作者这方面的维权意识相对更薄弱,即使知道自己的论文被抄袭或剽窃,通常也不会采取措施维权。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的“歪风邪气”。

1.3 学术诚信缺失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指出:“学术抄袭的根源在于没有诚信。不讲诚信,不辨荣耻,所以剽窃造假还不以为耻。”[8]由于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缺乏诚信教育,很多人没有诚信意识,缺少应有的荣辱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些学者、研究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追求通过采取学术不端行为得到的社会地位和金钱、物质回报,也会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1.4 科技期刊审查不严

科技期刊是科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起着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信息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有些期刊无视学术不端问题,不考虑稿件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只要作者愿意付版面费,或者托人情找关系,就可以刊登发表,助长了学术腐败之风。有些编辑认识不到发表学术不端论文对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不良影响,对稿件不予仔细审查就录用发表,或者把详细检测结果发给作者供其修改论文,导致作者只是通过颠倒某些语句、词语的方式降低文字重合度,使这类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通过AMLC检测。以上现象也是导致科技期刊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2 AMLC检测原稿情况

《环境卫生工程》创刊于1993年,是环境卫生行业的专业期刊,重点报道本行业在科研、技术、工程和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具有较高的理论导向性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性,成为本行业专业工作者交流科技成果实践经验、了解国内外动态和热点信息的平台和展示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本刊从2009年3月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以后,稿件初审流程大致如下:①收稿编辑对作者投稿进行简单的筛选,确认稿件主题与期刊内容要求一致且文章完整。对于内容不符合要求的稿件,直接退稿;对于缺少摘要、关键词等内容的稿件,请作者补充。②收稿编辑对稿件进行AMLC检测,并简要记录检测结果。③责任编辑根据检测结果给出复审、退回修改或者退稿的意见。对于修回的稿件,需要重新进行AMLC检测,符合初审标准才能进入复审环节。

本文选取的稿件是《环境卫生工程》启用AMLC后,2009—2015年收到的1,545篇作者投稿的原稿,其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选取的2009—2015年《环境卫生工程》投稿原稿Tab.1 Selected original manuscripts in the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during 2009—2015

3 检测结果分析

3.1 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的稿件分布情况

AMLC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供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该系统的检测结果显示的百分数数值表示文字重合度,即该文档与其他文档的文字重合比例,检测结果=重合字数/总字数(不含参考文献字数)。

本刊对1,545篇原稿在初审阶段的AMLC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选取原稿的AMLC检测结果分布情况Tab.2 AMLC testing results of selected original manuscripts

由表2可知,随着检测结果数值的增加,其相应范围内的稿件数量和比例在不断减少。检测结果在0~10.0%,范围内的稿件数量最多,占稿件总数的60.91%,;其次是检测结果在10.1%,~20.0%,范围内的稿件,比例为17.15%,;其他检测结果范围内的稿件比例在10%,以内,尤其检测结果在70.1%,~80.0%,、 80.1%,~90.0%,、90.1%,~100%,范围内的稿件比例都小于1%,。说明“原创论文”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存在严重抄袭问题的稿件比例很小。

在AMLC检测系统中界定学术不端的程度分别为:0~40%,轻度,40%,~50%,中度,50%,~100%,重度。根据这个原则,检测结果在40%,以内的稿件占了91.20%,(见表2),存在较大学术不端问题的稿件不到稿件总数的9%,。很多科技期刊对稿件的要求更加严格,如《环境卫生工程》以30%,为界限,低于30%,并符合其他初审要求,可以进行复审;高于30%,的稿件,根据学术不端程度,或修改,或退稿;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稿件,除了参考检测结果,还需要结合编辑的经验来判断是否进入复审环节。在《环境卫生工程》的投稿中,检测结果在30%,以内的稿件占了87.18%,,与AMLC检测系统相比,有4.01%,的稿件需要经过作者修改,降低文字重合度后才可能进入复审环节。

通过以上分析,在科技期刊的投稿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初审要求,只是针对AMLC检测结果而言,约87%,的稿件符合要求(检测结果在30%,以内),约9%,的稿件按照退稿处理(检测结果超过40%,),约4%,的稿件需要作者修改。这里需要特别指出:①对于少数检测结果超过40%,的稿件,由于其中部分内容或观点具有创新性和刊登价值,编辑可以向作者就这部分内容约稿,并协助其完成新论文的写作;②对于与作者本人的毕业论文重合度较高,但是没有通过科技期刊等途径正式发表的稿件,可以考虑进入复审环节。

3.2 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稿件比例的年度变化

2009—2015年各年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原稿所占比例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5年各年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原稿所占比例变化Fig.1Variation of ratios of selected original manuscripts in different testing results during 2009—2015

如图1所示,以每年的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显示该年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原稿所占比例的变化。2009—2015年各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随着检测结果数值的增加,稿件比例不断减少。检测结果在0~10.0%,的比例最大,在51%,~74%,范围内,然后急剧下降,检测结果在10.1%,~20.0%,所占的比例为10%,~23%,检测结果在20.1%~30.0%所占的比例为2%~17%,检测结果超过30%的比例就很低了。说明在《环境卫生工程》投稿中,虽然存在重度学术不端稿件(检测结果50%~100%)所占比例不大(5.18%),但是仍然要引起重视,及早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一方面避免这类稿件正式出版,对科技期刊和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避免期刊编辑在后续的工作中做“无用功”。

2009—2015年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各年原稿所占比例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09—2015年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各年原稿所占比例变化Fig.2 Variation of ratios of selected original manuscripts in different testing results during 2009—2015

如图2(a)所示,将不同检测结果范围内的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显示该检测结果范围内各年原稿所占比例的变化。在检测结果0~10.0%范围内的原稿有减少的趋势,由2009年的64.29%降低到2015年的51.56%(见图2b);10.1%~20.0%和20.1%~30.0%范围内的原稿有小幅升高,分别从10.71%增长到21.88%和从7.89%增长到16.41%(见图2c);检测结果在30%以上原稿的比例变化不大,相对较平稳。说明在检测结果低于30%的范围内,稿件中参考其他文献的内容逐年增多,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果不加以限制,有可能会加重学术不端问题,影响稿件质量和学术水平。

3.3 AMLC系统使用注意事项

AMLC检测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为检测学术不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但仅仅依靠该检测结果是不够的,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稿件还需要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进一步甄别。AMLC检测不能等同于初审,其检测结果对初审起到辅助、参考的作用。在对AMLC系统的使用过程中,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同行参考:

①AMLC系统上传文献最大字符数为15,000,支持doc、docx、wps、caj、txt、pdf、kdh、nh格式,不符合以上要求的文件无法得出检测结果。②对于与作者本人的毕业论文重合度较高,但是没有通过科技期刊等途径正式发表的稿件,可以考虑进入复审环节。③有些存在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问题的稿件,在初审AMLC检测时其文字重合度可能会很低,很可能被“漏检”。建议在期刊出版前,对稿件进行二次检测,避免因“时间差”而漏检的稿件被发表。④AMLC检测系统不能识别稿件中的图片,编辑应注意稿件中图片是否存在抄袭和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⑤由于综述类的稿件要以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其必须有适度的引文量,所以这类稿件的文字复合度相对较高,不能与其他类型的稿件“一刀切”。

4 对策建议

在社会大环境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例如:①合理调整评价制度。高校、职称评定部门、科委等部门应调整其相应的评价制度,使之更加综合化、合理化、系统化,减少发表论文要求的比重。②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通过制定法规、法规、标准等,明确学术不端的界定条件和程度,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③建立诚信制度。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将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向社会公布,并在项目申报、职位晋升、奖励评定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④深度开发和完善查重系统功能。由于不同查重系统的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范围不同,同一篇稿件在不同查重系统的检测结果也可能差别很大。应重视查重软件的完善工作,扩大数据库资源,减少漏洞,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这里主要从科技期刊的角度,对防范学术不端提出几点建议:

4.1 科技期刊编审程序的规范

①期刊应在投稿须知、征稿启事、约稿函中明确本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原则和标准,作者应承担的相关义务和责任等,起到对作者的警示作用。②严格执行“三审制”和“三校制”,[9]杜绝人情稿、关系稿,通过层层“关卡”筛选出存在学术不端问题的稿件,尽最大努力避免问题论文的发表。③期刊应要求作者签订无学术不端的协议,如《学术诚信承诺书》等,还要考虑到替代签名、伪造签名的风险,避免因学术不端行为而产生学术纠纷。④如果确认有学术不端稿件在期刊上发表,期刊应端正态度,明确责任人,并追究其相关的责任。

4.2 编辑素养的培养

①编辑要从自身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的危害,坚决不为问题稿件开“后门”。②编辑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培训,了解行业动态和前沿信息,提高甄别学术不端稿件的能力。③编辑要重视与审稿专家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10]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些作者并不清楚哪些情况是学术不端行为,这就需要编辑在平时的沟通中,对作者进行相关信息的宣传和普及。例如,《环境卫生工程》的一篇投稿,初审时AMLC检测结果是13.5%,经“三审”被录用,正式发表前接到作者电话咨询,表示该论文曾参加过某一会议征文活动,后来就没有消息了,但是近日收到了收录该论文的论文集,这种情况下,该论文是否还能在《环境卫生工程》发表?为此,编辑对这一情况做了详细了解,确认该论文已经正式发表,并及时做了撤稿处理,避免了学术不端不良后果的发生。

4.3 查重系统的有效利用

一方面,学术不端文献查重检测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查重系统想要建立强大的数据库是可行的,但是也需要一个积累和完善的漫长过程。因此,现阶段建议进行多阶段、多系统查重。另一方面,查重系统只是作为学术不端判定的辅助手段。一般情况,查重检测结果表示的是文字重合度,并不能完全由此判定稿件的学术不端行为。需要编辑和审稿专家参考该检测结果,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判定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11]

4.4 科技期刊的联合协作

建议科技期刊建立不诚信作者数据库,[12]将那些投稿文字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信息加入数据库中,科技期刊联合在一起,对库里的作者采取一定措施,联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5 结 语

AMLC系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初筛工具,为甄别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防止存在学术不端问题论文的发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学术不端问题的高发领域之一——科技期刊,应联合协作,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1] 叶辉. 透视浙大博士后论文造假事件[N/OL]. [2009-02-17]. http://www.gmw.cn/01gmrb/2009-02/17/content _888376. htm.

[2]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关于历史文化学院陈振涉嫌硕士学位论文作假的情况说明[EB/OL]. [2016-01-25]. http://www.cmse.sdu.edu.cn/info/1118/7434. htm.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EB/OL]. [2009-03-21]. http://www.gov.cn/gzdt/2009-03/21/content_1264527. htm.

[4]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EB/OL]. [2016-01-13]. http://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3/content_10591. htm.

[5] 申琼珍. 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学术不端问题探讨[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21-123.

[6] 中国知网.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 [2012-12]. http://check.cnki. net/Article/rile/2012/12/542. html.

[7] 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 [2013-03-14]. http://www.360doc.com/ content/13/0315/12/22601_271648285. shtml.

[8] 甘艳.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医学科技核心期刊初审稿件中应用价值研究[J]. 传播与版权,2014(3):48-49.

[9] 张艳平. 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防范措施[J]. 传播与版权,2014(4):43-45.

[10] 王福军,谭秀荣,冷怀明. 科技期刊中常见学术不端现象分析与思考[J]. 编辑学报,2014,26(5):452-455.

[11] 贺晋瑜,杜学梅,李敏生,等.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应用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77-779.

[12] 黄萍,罗彦卿,陈强,等. 浅议科技期刊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对策[J]. 编辑学报,2013,25(增1):54-56.

On Academic Misconducts of Scientific Journals Based on AMLC:A Cas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LIU Dongm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Tianjin 300201,China)

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Check(AMLC)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eck systems for checking content plagiarism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rst review for distinguishing manuscripts with the problem of academic misconduct.In this paper,based on AMLC checking results of the manuscripts from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reason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s were analyzed,the situation and tendency of 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s in scientific journals were discussed,an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scientific journals;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Check(AMLC);academic misconduct behavior

Z62

:A

:1006-8945(2016)11-0070-05

2016-10-12

猜你喜欢

原稿环境卫生不端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规范科学技术活动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环境卫生工程》征稿简则
环境卫生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肝胆胰外科杂志》来稿中常见的学术不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