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道路交通安全

2016-06-24于春全

中国公共安全 2016年6期
关键词:交通管理道路交通交通事故

■ 于春全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道路交通安全

■ 于春全

我国发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颁布,对我国道路交通治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是道路交通治理的法治基础,社会信用体系是道路交通治理的治本之策。

我是2005年离开交警这个行业,但是对交通管理有很深的感情。我这个发言换一个角度,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谈谈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如何借势把交通安全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简要讲一下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的形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取得的成效,重点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关系谈一点看法。

从全国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看,应当说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就拿高速公路来讲,据了解,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我国里程数第一。从机动化水平来看,发展也是非常迅猛,我国的机动车保有辆到2014年底已经达到了2.64亿辆,汽车是1.54亿辆,驾驶员突破了3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购车的刚性需求也非常旺盛,汽车保有量继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城市交通,部分群众的出行方式经历了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的转变,交通出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京利用私人小汽车出行已经超过了20%。交通构成十分复杂,无论从城市道路还是农村公路,行驶的工具不仅有现代化的汽车,还有农用车、拖拉机,特别是大量的自行车、助力自行车,甚至无牌无证电动车和老年代步车。到2013年底,中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3.7亿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1.8亿辆,这个群体无疑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车、助力自行车将长期在我国道路交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外拿两个城市做例子,北京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底全市电动自行车已注册登记的保有量300多万辆,杭州市老城区登记上牌的电动自行车达到180万辆,保守估计两个城市无牌照的车辆数量与上牌的合法车辆数量相当,其他城市大体也是这样的情况。另外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去年我国城市和公路运输中,公共交通和长途客车的年客运量分别为1315亿和220亿人次,这些出行最终都将转化为路面交通。由于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居民出行机动化刚刚开始,在高度重视机动车交通管理的同时,始终要将非机动车和行人摆在重要的位置。预计未来10-2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期,交通问题会更加突出和严峻。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仍然比较突出,到2013年底,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近20万起,造成5.8万多人死亡,20余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超过10亿元。而作为简易程序处理或者没有上报公安机关的道路交通事故预计超过10倍以上。尽管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下降,但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万车比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全社会的支持下,总体交通事故连年稳中有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仍处于高度交通事故的高发期。交通执法、交通安全防护、交通事故预警、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事故救援等技术措施相对落后,特别是全社会交通文明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依然十分薄弱,道路交通安全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式。

我们这么多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和源头治理,交通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车、路、环境无疑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又是起决定性因素。随着互联网和汽车时代的到来,应当说信息也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下面举几个简要的例子来反映出我们管理上的成效。

对于驾驶员的安全管理,全国已基本实现了处罚交通违法行为的数字化管理。驾驶员接受罚款的同时,引入了记分制,严重违法行为最终会被吊销驾驶资格,甚至入狱服兴,这些信息全部都汇集中交通管理信息中心。对发生各类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对违法行为进行分门别类地统计分析,以指导全社会驾驶员安全驾驶、严防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特别是对危险驾驶行为起到有针对性的警示作用。对存在安全缺陷的车厢,通过车辆年度审验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对由于车辆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经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某种类似车的安全缺陷,进而要求汽车产品制造商召回此类型车辆,以消除其产品缺陷。多年来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通过大量的交通事故统计分析,从道路线形、坡度、转弯等存在的设计缺陷或不足,向路政管理部门提出整治措施的意见,或者增加安全防护设施,以改善行车调整。针对恶劣天气条件下频繁发生的交通事故,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成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了比如能见度差的多雾或严重雾霾天气、强风暴雨、冰冻路面等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交通管理措施,以保证行车安全。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车辆到来的时代,每一量汽车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驾驶员不仅通过车载的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驾驶车辆,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驾驶或无人自动驾驶车辆行驶。交通信息中心可以实时监控、统计、分析车辆行驶各项参数,以确保交通安全。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如发生交通事故后的法律责任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仅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体系是比较健全的,对机动车及驾驶员管理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对道路危险点段治理、恶劣电器条件下的交通管理也有了较未成熟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特别是科学管理水平、智能化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混合交通为主的道路交通系统,对于涉及交通违法行为十分普遍,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占交通事故总量一半以上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群体,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尽量做出了极大努力,但至今为止尚没有一个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宣传教育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治理难度也比较大。纵观发达国家治理交通的经验,依法治理是关键。虽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非机动车、行人违法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管理和处罚规定,可一方面违法现象随处可见,违法成本低,另一方面执法难度大,执法成本高。特别是执法者执法权威不强,执法手段单一,畏难情绪普遍。要实现道路交通现代化,必须破解这一难题。

这就是我后面引出的题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为什么想说这个呢?我刚才跟徐局长也讲过这个,基于三条,第一是我偶然在网上看到去年这个时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第二是我之前到日本,在日本听中国的导游讲日本人遵纪守法,举个例子,如果信用卡透支,不但影响他本人的生活,连他的孙子都受影响。第三最近在网上有一个美国的华人教授,老是说中国人素质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素质高,他说不同意这点,他说在美国也遵守交通,到中国来就不遵守,难道是因为素质低?而是因为执法不到位,执法环境不行。 什么是社会信用体系?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手心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水平。这个规划纲要特别强调对自然人的信用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突出了自然人信用的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国家人口信息资源库,建立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实现全国范围内自然人信用记录全覆盖。特别指出要“将公民交通安全违法情况纳入诚信档案,促进全社会成员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我后来了解,就这一条是公安部交管局在国务院征求意见的时候,公安部交管局积极建议并被国家采纳的。这个规划纲要是2014年到2020年,现在已经过去一年了。

社会信用体系强调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在现有行政处罚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健全失信惩戒制度等手段,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结合监管对象的失信类别和程度,使失信者受到惩戒。公民的交通违法行为就是失信行为。社会信用体系要求建立多部门跨地区信用奖惩机制,运行机制是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各系统协调运行的制度基础。其中,手心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直接作用于各个社会主体信用行为,是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核心机制。通过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多部门、跨地区信用奖惩联动,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着寸步难行。比如对失信严重的人,将会在银行贷款、就业、职务升迁甚至子女入学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影响和制约,要比我们处罚一两百块钱要严厉得多。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颁布,对我国道路交通治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道路交通安全法是道路交通治理的法治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是道路交通治理的治本之策,对于公安交通管理执法者而言,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就交通而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有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一是违法信息采集,这是重中之重。规划指出,健全社会成员信息记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各个部门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息采集部门,又是信息的使用部门。非机动车、行人不像驾驶员那样有驾驶执照且要求驾车式必须携带,以备查验。交通民警在纠正处罚非机动车、行人违法行为时,通过查验其居民身份证件核实身份,将违法信息记录在案。录入的信息是处罚的记录,同时也纳入社会信用系统。作为违法人员的失信行为,同时也可以作为公安机关追查犯罪嫌疑人行为轨迹的线索。在群众尚不理解和习惯的情况下,交通民警要查验居民身分证比较困难,这一过程十分困难。建议重点道路、重点场所、重点时间对重点人员与治安民警联合执法,同时加强迅速,逐步推广,使人民习惯这一做法。在2008年前后,北京公安局推出了核查录入制度,如果现场的民警发现这个人有可疑行为,当面就可以要求他出示身份证。一个地铁的民警,一般民警就通过这个系统一年查到20几个网上在逃人员,这个系统是非常强大的。所以不是没有手段,也不是没有条件,还是一个习惯问题。总之最重要的是交通民警要对违法人员的信息及时采集录入。

信息的处理和应用,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特大系统,现代计算机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这一特大系统成为可能。应当说到2020年,时间也不是很长,北京正在申办2022年的冬奥会,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对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信息纳入公安机关违法人员信息库后,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将其整合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据了解全国各个城市都成立了信用体系建设的联席会议,由政府主导,但是哪一个部门牵头我不太清楚。由于人的身份证件是唯一的,因此围绕人的吃、住、行、工、消、娱等工作、生活的信用体系,通过各部门不同的系统分别进行处理,将各部门的系统作为社会信用体系中若干个云计算平台,分布式实时处理采集的海量数据。一旦采集到人的违法信息突出,即失信严重,失信人就会在社会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受到制约。对失信行为的揭露曝光,更会发挥社会评议的作用,形成社会震慑力。当然对这一系统的研究分析,也必然会为政府各部门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标准、规范和机制建设,将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的工作,需要从包括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信息化基础网络、信用信息保护、信用信息和征信信息系统建设、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以及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争取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作为重点,先期开展应用,切实取得成效。我国发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必将会大大提升我国交通管理法治化水平,提高公民交通守法文明意识,有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是原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于春全在“2015中国(深圳)道路交通安全论坛”上的演讲,发表时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交通管理道路交通交通事故
对上下班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思考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改公开征求意见
预防交通事故
大数据下的智能化交通管理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交通管理大数据 智能研判平台SEARI-TBDS
欢迎订阅2017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欢迎订阅2017 年《道路交通管理》杂志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