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境及发展道路
2016-06-24许雅晗
许雅晗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且得到延续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稳定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注重和谐统一、伦理道德和以人为本。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与现代文化开放性的冲突,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困境的主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只能是继承、借鉴、创新三者的融合,并在传播中国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驰入世界文化大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困境;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6-0071-0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的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它与中国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广阔、富饶的华夏大地上辛勤耕作,并留下了自己活动的印记和智慧的结晶。后来,随着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各民族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密切,民族间的碰撞与融合滋生出了新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综合多家观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且得到延续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稳定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注重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和”,例如天人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体现出“和”的思想。纵观我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为贵、厚德载物的处世哲学。
“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它将自然界与人纳入一个整体,强调人们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是被动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虽然自然规律是客观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充分说明中国人重和谐统一,但却不是一味地追求相同,也不是让你趋炎附势。和谐只是一种稳定、协调、美好的状态,但却不是束缚个性的枷锁。我们可以有独特的个性与思想,而不是违心地跟随大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同存异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
“和为贵”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实践准则,出自于《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和为贵”就是运用一定智慧将二者结合起来。厚德载物的处世哲学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它们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是重要的处世原则。
2.重视伦理道德
传统中国社会是在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重实际而黯玄想”的民族性格以及中国人“安土”“重迁”“乐天”的思想观念,因此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伦理和宗法制度也根深蒂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齐家平天下必须恪守的准则。
3.强调以人为本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强调神权,但中国却一直强调无神论、排斥宗教。自西周开始中国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进一步独立发展,个人价值和自我意识得到重视。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他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得到许多思想家的广泛认同和发展,并采取了无神论的立场。现世人生的意义得到重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天地之性人为贵”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境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
1.传统文化的保守封闭性与现代文化开放性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凡是标新立异的都会被认为大逆不道。它们不屑于外来文化,认为我天朝大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外来文化都需要向我们学习,这样一种故步自封的想法与现代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性特点格格不入。每当现代文化要求突破与创新,传统文化自带的反科学、反进步因素就会以其巨大惯性阻碍实践的发展与进步,成为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
2.根深蒂固的血缘宗法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
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制社会,而起源于夏,形成于商,确定于周的封建宗法制度却以血缘亲疏为纽带,确定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与稳定。通过血缘和亲缘的联结,人们在政治、经济上形成某种具有共同利益的集团,这也是宗法社会的基础。这种血缘文化使得人情成为结构本位,以道德的整体教化为手段,重视家长式的权威,通过回报的机制感人,通过领导的主动行动治人。这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民主与法制观念不符,极大阻碍了现代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
3.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观与现代化的冲突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与阶级利益,将农业视为本,大力发展农业,将手工业和商业视为末,抑制其发展。到了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的观念却仍在作祟,小富即安、听天由命的的观念都阻挡着我们现代化的脚步。我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农耕型社会,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枯燥乏味却又安于现状。但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不主动学习新鲜事物、适应经济制度,那在现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抵触心理。
(二) 现代开放社会给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更加开放,各种文化与价值观涌入中国,给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市场经济要求自由、竞争、平等、创新、拼搏的精神,而传统文化中的平均思想、等级思想、闭锁心理和安贫乐道的心理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也给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造成冲击。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勤俭朴素、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社会上充斥着金钱至上的观点,人们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似乎只是为了钱,奢靡浪费之风盛行,与传统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等思想格格不入。这极易导致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形成一种迷茫的社会意识,使得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为困难。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外来文化也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些外来文化一方面为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新的血液,另一方面,它们披着民主、自由的外衣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消解,传递西方价值观,传统文化被逐渐边缘化。
(三) 个体自主性的发展给传统文化带来挑战
在现代社会,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个性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强调。传统文化要求大家循规蹈矩,对家长和统治阶级绝对服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的思想日益活跃,由过去的“依附型”主体变成独立的主体。个人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随着自由和民主的发展,个人也拥有自主选择权,有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思想文化观念并去践行。个体自主性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个体过于注重自身利益而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无视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不顾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招摇撞骗、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个人主义的横行更是要求绝对自由,导致无限制的民主倾向与反传统。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封建糟粕,如封建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等落后思想。但瑕不掩瑜,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而长盛不衰一定是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展。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要考虑到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以义为重的义利观等。正是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铸就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性格,使其在历经磨难和低谷时又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并不断走向繁荣昌盛。
(二)借鉴并吸收别国优秀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接触外界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样,各国文化和价值观也大量涌入中国,有些外来文化可能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瓦解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这样一种文化我们确实应加强防范,但不能因此而对外来文化全盘抵制。清政府时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借鉴和学习西方文明中先进的思想成果,因此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当然,我们也应切忌照搬别文化、全盘吸收,也应切忌崇洋媚外,而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三)超越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发展的,因此会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应根据变化发展的条件看问题,对传统文化进行超越和创新,使它适应实践的发展需要。例如:群众路线的观点是在西周的政德保民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提出的。群众路线的观点指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辩唯物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是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思想基础上继承创新而提出来的,指出不能凭借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客观的现实条件出发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加以创新和超越才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适应,促进现代化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M].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2010.
[2]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3]何兆武.中国思想发展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7.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