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为何批不得
2016-06-23马征
当代工人 2015年10期
马征
柴静《穹顶之下》一出,网上网下一片热议声。叫好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维护者有之,攻击者亦有之。
我跟某位同学就发生了一次争论。我说这片子拍得挺好,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同学很气愤:她的作品这么有意义,你怎么能质疑她呢?我说,里面有些地方还不够专业。同学说,专业问题就在专业领域内讨论,别拿出来娱乐大家了……
这次争论无果而终,反倒让我起了疑问:柴静为何批不得?《穹顶之下》虽然号称纪录片,但其中多处用了新闻采访手法,片子也是公开播放的。如此,这就是公共平台上的公共产品,欣赏者有赞扬的权利,质疑者当然也有批评的权利。
我相信,很多喜欢柴静的人,愤怒的是对其私生活的讨论。其实,纠缠于柴静私生活的,大多是匿名网友的发泄。大部分有身份有分量的人,很少去讨论什么柴静抽不抽烟,她有过多少男人。他们之所以批评,是希望柴静们能做得更好。
《穹顶之下》无疑是一部好片子,特别是考虑到柴静是凭一己之力做出来的(当然她有自己的团队),值得我们致敬。但片子里有一些可以原谅的失误,也有不少硬伤。你不支持从八卦角度挑剔,为什么连从专业角度批评也不行了?难道留给受众的,只剩赞美和欢呼了?
这场争论让我想起单位内的一次业务讨论。彼时,兰亭宾馆与职工发生劳动纠纷,我梳理了大量背景资料,编辑出了稿子,颇有些小得意。可是讨论时,有同事认为结尾部分有些空泛了,没能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说实话,当时心里觉得这是吹毛求疵。等之后再回头看,同事的批评还是有道理的。
任何新闻都不可能在一次报道中穷尽事实和真相。承认并接受这个规律,才有可能在未来做到更好。我想,这适用于所有在路上的媒体人,和关心喜欢他们的受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