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状元王杰皇子之师初探

2016-06-23田丽薛宝丰

中文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清代初探教育

田丽 薛宝丰

摘 要: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晚号葆淳,别号畏堂,乾隆辛巳一甲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赠太子太师,谥文端。在他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皇子的师傅,教育、培养了很多皇家贵胄子孙。研究这一历史,不仅可以知晓王杰的人生历程,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当时的皇家教育体系和理念并为之今用。

关键词:清代 教育 初探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390-02

王杰,清韩城县(今陕西韩城市)城郊庙后村人,出身农家。乾隆九年(1744),在县考、府考中均名列第一。乾隆二十五年(1760),王杰在乡试得中举人。次年,中第十名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乾隆亲拔为状元。历任工、刑、礼、吏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五十一年后(1786)任上书房总师傅、军机大臣,授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五十三年和五十四年,清政府分别平定台湾和廓尔喀,王杰因策划有功,两次获赐图像紫光阁。

一、万世帝业系于师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十三日,高宗弘历(乾隆帝)发了一道谕旨:命内阁学士王杰、工部尚书裘曰修等,俱在南书房行走。从此,在王杰的仕宦生涯中,有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和身份。这时,王杰已经四十七岁(虚岁),距离他考中状元正好满十年。

1.王杰有深厚的学养功底

王杰,生于雍正三年(1725)十月二十七日。四岁时,父亲王廷诏赴浙江石门县担任主簿,王杰即随父同行。王廷诏是一个有很好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父亲严格的教育,加之王杰学习又非常刻苦,悟性极高,至八岁时,已能书写匾额大字。也就在这年,父亲去官回故乡,他又随父亲回到韩城县庙后村故居。回到家乡,王杰继续刻苦读书,学与年进,到十八岁入县学,成了一名生员。

王杰二十三岁时,父亲送他到西安关中书院继续学习深造。师从陕西关中名儒,一直到二十八岁,整整六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儒家经典及重要文史典籍。当时主持关中书院的是孙景烈先生,这是一位名冠朝野的儒学大师。

乾隆二十一年,王杰已三十二岁,他的文才、书法远近已有些名气。在孙景烈的推荐下,时任陕甘总督的尹继善聘任王杰到他的幕府作文书工作(记室)。

王杰在尹继善门下工作十分认真,品节高尚。这使尹继善对王杰更加钦佩。在他调任后,他将王杰举荐给新任陕西巡抚陈宏谋。陈宏谋不仅是当时与尹继善齐名的朝廷重臣,而且是誉满一时的著名理学大儒。王杰幸运地又遇到了这样一个好导师,其后之所以能在朝廷为官四十多年,并受到乾隆的器重,与受到陈宏谋的言传身教关系极大。晚年,他常给人说,他一生受益于两个老师:一个是孙酉峰(景烈),一个是陈宏谋。

王杰三十七岁时参加会试中式第十名进士。殿试进呈本公卷拟第三。乾隆阅至他的试卷,看到熟悉的字体,想起以前曾在尹继善的奏摺中见过,还表扬过此人字写得很好,也了解王杰的人品不错。便向身边的大臣说:“此卷甚佳” ,并亲自将这份卷子拔为第一。王杰被乾隆召见后,《清史稿·王杰传》说:“上喜,动颜色。授翰林院修撰。御制辛巳御殿传胪纪事诗有云:‘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是时西域底平,开疆蒇绩,而公适应运抡。元诗特及之,数十年遇合,恩礼加隆,自策明日始矣。” 从这段文字可以体会到乾隆看到王杰后的兴奋和激动。

王杰从四岁开始念书,到二十二岁结束县学的学习,用十九年的时间扎实地进行了基础学习。从二十三岁到二十八岁,用了六年时间在关中书院深造。后又在尹继善、陈宏谋幕府边实践边学习,他的学问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乾隆皇帝其所以让王杰做皇子的师傅,正是看上了他的学问功底深厚和人品道德的善佳。

2.王杰有多年官场的历练和考验

王杰被点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三十二年,后升翰林院侍读、右春坊右庶子(正五品)、升翰林院侍读学士。两年后升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这样就可以“侍班”或参加集议,成为皇帝的近臣,也是进一步成为朝廷大员一般必经锻炼和考察的过程。这一年他还充当武会试总裁,参与武官的科考和选拔。

他在吏部对在京的四、五品京堂翰林院侍读学士京察后,接见了四十四位官员。按其京察评议,乾隆下旨:王杰等九名官员评为一等。这就是说,王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表现非常突出,乾隆是满意的。随后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庶吉士的教习官。接着乾隆谕旨王杰“南书房行走”,这是给与王杰莫大的殊荣,因为只有文才、人品、能力都十分出众的高级官员才能授予这个职位。十年的官场考验,王杰已经得到乾隆的信任,终于有了可以教授皇子的资格了,这也预示王杰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王杰有很好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从不拉邦结派。王杰多次受朝廷派遣参加乡试、并四次出任会试正总裁,为朝廷选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按当时的规矩,同科参加考试的士子,以后就是同学(也叫同年),会试正总裁就是老师,对自己有提携之恩,这样的关系使同科师生常常结成帮派,官场相互利用。十年的考验,从未发现王杰有结党营私之嫌。

行止端方,生活俭朴。王杰从小家境并不宽裕,比较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小时候有过多年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深知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而老师孙景烈和上级陈宏谋都是有名的清廉耿介之士,王杰受他们的影响,主要是对高尚精神情操境界的追求。王杰牢记父亲教诲,衣食俭朴,生性简淡,吃穿用度,从简安排。他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他的清廉简朴在在同僚中是尽人皆知的。

严以律己,不谋私利。王杰数十年来虽然一直身居高位,但一直是兢兢业业,老成持重。他曾督浙学三任,督闽学两任,他又多次充会试副总裁、正总裁,门生故旧遍天下,却一生清贫,极为难得。在同僚中有这样的传说:王杰的儿子很有才气,书法也很好,但从未获得功名。乾隆后来问起此事,王杰总说“犬子不才”。事实上,每次他儿子参加科举考试时,王杰都预先通知主考官不要录中,因为大部分主考官都是他的门生,为了避嫌,王杰似乎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真可谓是“举贤也避亲”。所以,人们都十分敬重他的品格。

与人和善相处。王杰不管干什么工作,也不管和什么人共事,从来都是认真负责,团结,不出差错。王杰反对随意弹劾官员,他一生也未弹劾过别的官员。这倒不是他无是非观念,而是能从大局、从爱护同僚出发。对有错误的同僚常常推心置腹地予以帮助,言辞恳切,因此深受身边同僚的敬重。他也深知官场关系错综复杂,弹劾一个人,弄不好就会引起预料不到的大震动,后果不堪设想。这种为人处事的性格,正是教育皇子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二、硕儒重教圣贤书

按照清朝宫廷制度规定,凡内廷皇子(包括皇孙、皇曾孙)年龄到了六岁,就要入学读书。学校在设于皇宫内的“上书房”,也称“尚书房”。乾隆三十六年,四十七岁的王杰尊乾隆谕旨在南书房行走,正式给皇子上课。

入学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皇子们尽管是除皇帝皇后以外天下最尊贵的人,王公大臣见到这些三尺小童也要恭恭敬敬地行礼,但他们对与“天、地、君、亲”同列为“尊”的老师,礼数是不能免的。所谓拜师,首先要拜天下读书人共同尊崇的“至圣先师”孔子,接着就是皇子拜师傅。可见即使帝王也一样尊师重教、尊敬师傅,这样师傅也能尽心教导皇子(《清宫述闻》)。

尚书房的师傅绝大部分都是翰林出身,不仅博通经史,诗文俱佳,而且品行端正,堪为师表。皇帝让这些人担任皇子的师傅,就是因为这些人深通学习成功之途径,高师必出高徒。帝王家必然要享用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王杰先是上专业课,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奉谕担任上书房总师傅,即总管上书房教学事务。有事则至,无事就来的少了。

三、严格的督教督学制度

乾隆皇帝身逢盛世,子孙众多,鉴于当时满族贵族中崇尚奢华之风日渐盛行,他十分担心自己的子孙们趋尚虚浮之俗,不能把“祖宗家业”传之久远。所以,对皇子的学习和生活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来南书房督促。他对师傅们说:“皇子年幼,但陶冶涵养之功,必从小开始。教导要从严,而不得松懈。严有益而宽多損,此当且记。”

如果皇子们在学习期间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弘历帝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同时也告诫师傅和总师傅,不要只注意传授诗文之学,也应对皇子们有失规矩的行为多加劝诫,“尽心诲导,凡事纳之于善,勿使稍有过愆”,忠于职守,不负君王重托。

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弘历查看上书房诸师傅入值登记单,发现自二月三十日至本月初六日,所有师傅无一人出值教课,得其因是师傅缺勤。弘历对诸师傅“旷职误功,懈弛若此”十分震怒,认为“其过甚大”。这次发生师傅旷职事件,皆由总师傅不能稽查督饬所致。考虑到嵇璜年力衰迈,王杰兼军机处事多,对南书房的工作不能随时检查,就不必徒有虚名兼这个总师傅一职了。另任命了阿桂、李绶为总师傅,还对原南书房的师傅该降职的降职,罚俸的罚俸,调整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和强调了对师傅遵守规章制度的要求。

作为皇子之师的王杰在朝近三十年了,没有受到过弘历严厉的批评,更没有受过处罚,这次因任南书房师傅旷职,是仕宦生涯中唯一一次受到的严厉批评。王杰免去了总师傅一职,此时他已六十五岁,为此事他也深感辜负了乾隆帝对自己的重托,心内愧疚。两年后的乾隆五十六年,王杰再一次担当了南书房总师傅一职。

由此看来,弘历帝对皇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对皇子的学习生活要求非常正规和严格,而且对师傅的要求也很严格。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皇子都是纨绔子弟,可以不受约束,随心所欲。从清代历朝皇子的表现看,总体上要比过去任何朝代都强。

四、尊师感恩传佳话

中国古代社会,敬重受业恩师是社会标榜的优良品德。乾隆皇帝作为皇子皇孙的家长,对自己“请”来培养子孙成才的这些名臣硕儒,在礼数和物质上都给于很多的优待。既有对上书房师傅的礼数、制度、待遇,反映了上书房师傅在宫中颇受尊重的殊荣,一般大臣是不会享受到这些的。

作为后来是嘉庆皇帝的颙琰的老师王杰,同样也受到嘉庆的恩崇。颙琰六岁从师傅礼部侍郎奉宽开始读书,受启蒙教育;十三岁通学五经及《通鉴辑要》;十五岁时,王杰担任了他讲授经史的师傅。在以后的岁月里,王杰大多时间担任上书房师傅和总师傅,颙琰作为皇子并没有具体的实际工作,每天都是在南书房度过的。所以,接受王杰教育的时间是比较长的。王杰是理学大师,作为讲解经史的师傅,主要传授治国理政经验,王杰的治国理念、道德人格对颙琰有深刻的影响。

王杰辞别仁宗回韩城时,嘉庆皇帝把父亲乾隆帝的玉鸠手杖送给他,同时还赠诗两首,以壮其行。仁宗还要求内务府对王杰再加赏人参一斤,用资颐养。派工部尚书緼布赠送馔(食)品和银钱,并提前通知回原籍所过驿站,地方官员在二十里以内者,都要前来妥为照料,以表示皇帝优眷老臣的至意。

嘉庆十年(乙丑,1805)正月初七,王杰受到嘉庆帝的召见,同叙情谊。嘉庆让他正月二十日以后进城再见。谁知这竟是他们君臣、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王杰回去过了三天,即正月初十日,竟在京城家中与世长辞。嘉庆帝知到后,谕文说:王杰是先朝老臣,久值内廷,宣力有年,忠清直劲,老诚端谨。他回忆了王杰退休前后他对王杰的关心和照顾,回忆了最近的几次见面,希望春暖后王杰身体康复,再平安回原籍,颐养林泉,不料经不起气候凛冽遽而溘逝,闻之深为悼惜。对于王杰的葬礼,嘉庆帝亲自过问。首先,加恩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其次,谥号定为“文端”。第三,赏给陀罗经被。并赏给广储司库银二千两,经理丧事。派荣郡王绵亿带领侍卫十员,前往奠醊茶酒。所有应得卹典,该部察例具奏。第四,其灵枢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照料,妥为护送,寻赐祭葬。

王杰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典、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他的理想,正如杜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他要使自己的皇上成为尧舜一样的明君,使天下苍生得到温饱安乐的生活,这是他的最高理想和责任。不论是弘历还是颙琰,对王杰都非常信任,许多重大的事务都托付与他。特别是颙琰,在嘉庆四年正月高宗纯皇帝升遐后,立即任命王杰总理丧仪,排斥了当时掌控朝政的和绅同党的参与,为接着一举剪除和绅作了很好的安排。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王杰作为首辅,很好地把握了大局,稳定了局势。从中可见颙琰对师傅王杰的信任和倚重。

这么多来来往往、大大小小的事情,可以具体地了解王杰和嘉庆帝之间作为君臣、师生的深厚情谊。嘉庆帝对王杰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王杰对嘉庆帝这个自己的学生也是牵挂于心,忠心耿耿。特别是师生情谊愈久愈浓,在历史上抒写了一段君臣、师生深情厚谊的佳话。

参考文献

[1]《清国史》大臣画一传档次编·卷二《王杰列传》

[2]《清史稿》卷三百四十,列传一百二十七《王杰传》

[3]《葆醇阁集·王文端公年谱》清阮元(文达)编

[4]《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清宫述闻》

[5]墓志铭 王廷诏 (王杰之父)

[6]《韩城县续志》 冀兰泰第一卷

[7]《清代宫廷史》 万依、王树卿、刘潞著

猜你喜欢

清代初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