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院制的兴起及其发展模式探微

2016-06-23吴鹤群

中文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书院制改革

吴鹤群

摘 要: 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成型于港台大学。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国内诸多大学纷纷开始推行模式不一的书院制改革,归纳起来共有四种不同类型。我国的教育体制环境以及各高校特殊的校情,决定了书院制改革当在以人为育成目标的理念下,以原有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为基础,走差异化的改良路线。

关键词:书院制 住宿学院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369-02

面对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部分高校开始效仿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及港台大学的“书院制”,以期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一个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模式。2005年,复旦大学在大陆地区首开书院制建设,其后西安交大、南方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诸多高校纷纷仿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各大院校改革模式不尽相同,成效相差也很大。

一、书院制的渊源及成型

1.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

书院在国外被称作住宿学院,根据金耀基所著《大学之理念》有关“剑桥书院制的特色”介绍:英国中古大学,初无定所。学者只要跟上一位大学认定的教师便算取得剑大入学资格。最初教师或学生都住在自租的客栈,得到大学的承认并予以督管。1284年,伊利主教High de Balsham 将一批学生收容到圣彼得教堂附近的两个客栈中,并订立了规矩,这就出现了剑桥第一个书院。[1]这种学生与教师共同起居和学习的教育管理模式沿袭下来,形成剑桥大学独特的住宿学院制。

现代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是随着社会发展呼唤大学人才培养理念转变而发生的。1828年,耶鲁大学发出了《耶鲁报告》,明确将通识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该报告认为,大学不应一味迎合社会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它的发展应当不仅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专业教育为主,还应同时进行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

住宿学院正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打破了学生进校之后的“专业视域”和“知识视域”的局限,倡导不同年级、不同背景、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经过1~2年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再选择专业方向,以此保证学生既能深度掌握一门特定的学科, 又能达到知识分布的广度要求,弥补了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教育的不足。在哈佛和耶鲁的带动下,美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兴建学生宿舍运动,住宿学院模式逐渐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通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2.当代书院成型于港台大学

书院本是一个本土词汇,书院最早出现于唐朝,原为古代负责校勘、典藏书籍的场所,五代十国之后发展成为私人授徒讲学和收藏图书的地方,宋代书院尤为兴盛,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四大书院声名远播。

将舶来的“住宿学院制”本土化为“书院制”,是采国外住宿学院之模式,承古代书院讲学之精神。张君劢在1935 年设立学海书院的旨趣中指出: “近来的大学无论是中国或是外国,里面只讲知识而不讲做人,学生毕业后怎样做人、如何治事,学校毫不负责。”他希望用书院的精神负起这个责任。[3]著名书院研究专家李才栋先生认为,书院名下的实际形态繁多,而最宝贵的是书院精神。书院以人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以道而不是以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上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学术上提倡兼容并蓄、自由讲学。“这种教育解决的是生命安顿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近古以来教育史的精华”。[4]

亚洲地区最先实行书院制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目前已拥有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及逸夫书院等九个书院。台湾的书院制起步于上世纪末。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台湾东海大学的博雅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院以及政治大学的政大书院等。各书院均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育人理念,例如新亚书院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联合书院注重体现中西文化交流,政大书院倡导培养具有政大核心价值的生活全人和思想全人。

尽管港台书院特色各异,其成立初衷均是为了规避专业教育对人发展的片面化影响,将教育的重心从专业回归到人,实现全人教育。正如钱穆揭示其创办新亚书院的办学宗旨所说:“上溯宋明书院的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方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二、内地高校书院制之比较

1.书院制催生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我国现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来源于前苏联,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相适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管理上层级分明,重管轻育,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服务。随着社会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发生了很大改变,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型人才的价值已经不大。

1999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决定》,围绕着学生素质问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2005年前后,高等学校开始从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上反思人才培养的制度问题。试图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学校教育管理层面构架一个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部分大学开始学习欧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和港台大学的“书院制”,以期改革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管理体制。

2.复旦大学的书院制

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以通识教育为载体的复旦学院,以每四幢宿舍楼为基础设立四大书院,分别以四位老校长的名字命名为腾飞书院、志德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 2008年又成立了希德书院。新生入学不分文理,按专业大类定向分配到某个书院,接受一年包括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三大课程板块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第二年再回到各专业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复旦学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育人管理机构,下设“综合办办公室”、“教学办办公室”、“导师工作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四个管理部门。各书院设有学生工作小组,常任导师(辅导员)入住书院,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从各专业院系挑选出来的兼职导师每日轮流在书院值班,向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及咨询。学业导师在学生大二专业分流之后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各书院均有自己的院联、院徽、院训等书院标识,拥有自修室、活动室等书院集体活动设施。书院倡导学生自主管理,成立了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通过日常管理和文体活动开展,例如组织读书沙龙、邀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举办书院篮球赛等,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独特的书院氛围。

除了非固定形式的通识教育,复旦大学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包含种类丰富的课程科目,学生必须修满一定数目的通识课程学分之后才可毕业。

3.西安交大的书院制

西安交通大学2005 年开始以“文治苑”试点,2006 年正式推行书院制。目前已建成包括文治、彭康、仲英、启德等在内的八个书院。从2008年起所有本科生均入住书院。学生入住书院由学校统一分配,国防生全部入住励志书院,其他学生则按照所学专业定向分配到某个书院,即每所书院对接特定的某一个或多个学院。

院务委员会是书院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由院长、院务主任、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或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学生代表等组成。书院设院长1人,由学校领导、知名学者或社会贤达人士担任,多为荣誉性质。设院务主任1人,从学校处级干部中选拔产生,是书院的实际运行者和管理者。设院务副主任、主任助理1人,协助院务主任开展院务工作。

相比复旦大学,西安交大的书院实体化特征十分明显。书院有独立的辅导员队伍,工资由学校直接下发,在院务主任的领导下入驻书院办公;独立的党总支、团工委、社团、学生会,党总支隶属于学校的大学生党委,书记由院务主任兼任,副书记由学生担任;独立的书院活动经费,由校学生处拨付;独立的健身房、阅览室、排练厅、咖啡室等种类繁多的硬件设施,经常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书院将学生按专业分为不同班级,由二级学院选派教师担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学业规划指导。

归纳起来,内地高校现有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着眼于通识教育、导师制和学生自我管理三位一体的书院制模式,例如复旦大学的书院制;二是着眼于第二课堂综合能力提升的书院制模式,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三是着眼于特色人才培养的书院制模式,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孟宪成书院;四是着眼于拔尖人才培养的书院制模式,如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为代表的实体书院、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代表的荣誉学院。

三、内地高校书院制改革方向

1.书院制改革当走差异化道路

1.1我国特殊的教育改革环境决定了书院制改革不可照搬西方的住宿学院制

从运行基础来看,我国高校的书院和美国高校的住宿学院都从组织机构、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三个方面开展运行基础建设,但是这三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又有所不同,尤其是对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同。欧美高校的住宿学院制历史悠久,并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而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尚显不足,现有的辅导员队伍由于缺少职业发展体系保障而逆向淘汰,难以承担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任务。

从外部关系来看,欧美高校的书院仅需协调与专业院系的关系,纵向的学术性系科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横向的住宿学院则负责在课程之外的指导和服务,而内地高校的书院建立于传统的院校两级学生管理模式之上,书院的运行还必须协调好与院系学生管理组织机构的关系。

1.2各大高校特殊的校情决定了书院制改革当从实际出发、走差异化路线

各高校学科基础不同,开展通识教育的方式当不一样。复旦学院院长熊思东认为,施行通识教育对大学的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所要求的“宽口径”其实就是指学科门类综合,“厚基础”就是指大学必须具备深厚的文理学科基础。对于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应用型大学来说,难以复制该校以通识课程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各高校定位不同,书院运行的功能和目标当不一样。以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为例,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个梯队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分明,本科阶段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思维培养,而应用型大学则侧重于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提高。由此,书院通识课程的设置、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导师制的设立等均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而做出相应调整,以服务于本校的人才培养。

各高校财力不同,书院的存在形式当不一样。从硬条件来看,目前多数高校不具备香港中文大学的先天优势,也没有澳门大学利用学校整体搬迁新建书院的契机,现有的书院设施多是在原有宿舍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各高校原有的建筑基础及现有的财力决定了各书院实体建设的形式和规模。对于先天条件优良且财力充足的大学来说,可通过加大硬件投入、聘请专职导师,走实体化书院建设道路;而那些条件不足的大学则可以通过更多地举办书院活动来塑造虚的书院概念。

除了新建大学或者校区,现有的学院制教育模式决定了我们的书院制发展无法按照统一的模式另起炉灶,而是以现行的学生管理资源为基础,学生管理体系为依托,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改良原有的制度,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

2.以人为中心进行书院制改良

书院建设与发展是基于“人”的育成理念,无论采用何种类型的书院制,都不能偏离书院教育之“人”的育成目标。在“人”的育成理念引领下,不同的书院可以有不同的育人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运行模式,但是都不能偏离共同的制度设计。

一是实施彰显新型师生关系的导师制。原有固化和规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缺少人格的潜移默化。通过实施导师制,导师深入学生的住宿环境,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打破原先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导师在第一课堂之外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二是建立系统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是书院制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识课程建设可以分层分类,分学科进行,既有传统的选修课程,还有多样化的学术讲座,既有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还有活动中的经验掌握。

三是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纵观欧美高校的住宿学院以及我国古代书院,学生是书院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将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现在书院运行之中。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8-129.

[2]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C[.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604.

[3]田建荣.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2):62.

[4]熊思东.复旦学院:推崇“通识”的现代书院[N]南方周末,2006-10-13.

猜你喜欢

书院制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书院制”模式下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若干思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