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小说中的“容量”艺术
2016-06-23唐甫
唐甫
摘 要: 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许多固有概念都被人们在“微时代”这个新兴的实验室中所重塑,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也不例外。作为“以小见大,以微显著”的“微小说”,它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其容量,即一篇小小说的蕴含量大小。和传统小说相比,它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在于能够单一中追求精美,从单纯中体现丰富。而这种“容量”艺术主要表现在选材精准而立意深远、情节简单而结构严密、人物单纯而丰满传神、语言凝练而微言大义。
关键词:选材立意 情节设置 人物刻画 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388-02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种传媒技术迅速普及,而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地加快。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坐下来安静地阅读文学文本了。厄尔凯尼·依斯特万曾有过如是描述:“如果你在煮鸡蛋,如果你在拨电话(而那边正好占着线),不妨读一篇‘一分钟小说。”[1]这其中所指的“一分钟小说”就是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微小说。
微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其中一类而存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性现代新兴文学体裁”。这种小说与其它传统小说相比,因其独有的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更契合现代人“审美经济原则”[1]而显得格外受读者的青睐。
然而在作家袁炳发看来,微小说的“微”只是一种形式,并非其分量。一篇好的小小说只要容量厚重,它的份量就决不低于一部长篇小说。因此可以说一篇微小说的成败取决于它本身的容量,即蕴含量大小。
以下就从从选材、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来浅析这种 “容量”艺术。
一、选材精准而立意深远
由于篇幅上的限制,容量艺术把握的关键就是在选取小说题材时瞄准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场景片断。虽然这些片段或许只是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却往往有着深达意蕴的内涵。
例如一篇来自作家王任叔的微小说佳作《河豚子》[2],全文只有八百余字。将其内容归纳起来,只写了旧中国一家贫苦百姓迫于生计,由于春荒及被逼租在走投无路之下通过吃河豚子自杀来寻求“解脱”的悲剧。且在时间跨度上,整个故事也仅仅发生在一天之内。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在当时的社会绝非是某一家的偶然遭遇,而是广大穷苦农民的一个缩影。
小说开头主动寻死和结尾求死不得的巨大反差,折射出了旧中国穷人们“欲生无路,欲死无门”的悲惨境况。同时文中也体现出了穷苦百姓之间相亲相爱,相互扶持的质朴精神。小说把“这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作为窗口,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军阀混乱、民不聊生的中国旧社会图景。
由此可见,微小说的篇幅虽短、选材虽小,却是一字千金,讲求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正如《微型小说学》主编刘海涛所说的那样:“如果微型小说的主题不能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貌,不能深刻地揭示生活哲理,不能深入地挖掘历史内涵,作家的主观感情和本质力量就不能在这种文体里得到确证和实现,那么,这种‘微和‘小还有什么意义?”[3]微小说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同样有力地揭示那些规模宏大的小说体制中所传达的重大、深刻的主题;它还可以通过提高信息质量、缩小艺术载体,为读者提供和那些大部头作品同样强烈的艺术美感。
二、情节简单而结构严密
与中长篇小说相比,微小说的情节是较为单一的,但是这种所谓的“单一”绝对不等同于“单调”。在结构上,微小说能精善用,力求布局精美。为了避免冗长的叙述和说明,它往往通过瞬间镜头的串联来呈现故事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做到变化多端,跌宕起伏,对读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而其情节结构的巧妙,突出表现在小说的结尾上。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之“奇”,早就了微型小说的灵魂。
例如之前提到的微小说《河豚子》,在结构布局上便是匠心独运,波澜起伏于尺水之中。下面来具体分析该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第一折——“我”弄来一篮河豚子,悲痛欲绝地回家,反而引起孩子们的欢笑,“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进去,‘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啊!让我们吃哟!”;第二折——事后“我”回家准备看一家人尸体枕籍的惨状,却看见孩子们等待相迎的情景;第三折——全家同食河豚后,躺着等死,却因河豚子烧煮过久,丧失毒性而“解脱”不得,最后发出了“真是求死也不得吗?”的感叹。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中外作家的优秀作品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比如美国作家比利?罗斯的《雪夜出诊》[4]:一名医生在一个下雪的深夜收到九十公里外的某家医院的邀诊,救助一个受了枪伤而病危的男孩,然而在冒雪驾车前往的途中却遭遇了歹徒被抢走了车,等他数小时后召到出租车赶至医院时,孩子已经于一小时之前不治身亡。故事至此一路平淡,却在结尾处乍起波澜:当医生在候诊室门口见到已逝男孩的父亲时惊呆了——那个痛失爱子的男人正是适才抢了他车子的歹徒!结局以一个出人意料的场景结束,留给了读者无限唏嘘慨叹的空间,发人深省。
三、人物单纯而丰满传神
微小说在进行人物的刻画时,往往只用一两个精彩的细节来展示其某一个突出的性格元素、思想观念或心理内容。无论是采用直缀式还是横切式的艺术形式,要想在描写极为有限的同时实现人物的丰满,那就必须从无数的写人细节中挑选出具有高度典型的性的部分。
我们已知,人物细节的描写满足以下公式[5]:
写人细节=行为内容(A)十行为方式(B)十行为代价(C)十行为动机(D)
当对同一个行为内容进行描述时,微小说常常通过行为方式的不同、体现人物行为价值间接材料的提供以及对人物行为动机的暗示和诱导来使人物带上极为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让读者以人物的某一个性格元素和性格侧面出发联想到其整个一生和整体的性格特征。在表现手法上,微小说大都以白描为主。而作家在创作时,为了达到字字黄金的效果,在人物细节描述上注重采用“化描写为叙述”的特有技巧。与此同时,人物语言的描写也显得极为重要。
例如尼古拉斯?帕蒂的作品《谋杀身边的好人》[6]中,通过叙述艾维尔先生在经历了许多坎坷,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奋斗,最终从一个乞丐变成了一个商业大家,被人们视为成功者并被许多媒体报道这一情节,体现了主人公充满自信,具有奋斗精神的一个性格正面;而同时,又通过叙述艾维尔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但不思回报,还杀死了他的恩人向读者展现了人物恩将仇报、心理扭曲与病态的性格反面。另外,这篇小说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法是语言描写。“如果我做慈善,那么,我会杀死很多人,或者,我被很多人所杀。”这句话反映了艾维尔的极端不正常,让人觉得惊世骇俗,他正是因为有这种认识,才去杀人。“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不满足,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因为别人的慈善会让我觉得满足,觉得不争取也能活下去,谁这樣对我,孰是在害我……”这些人物语言都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得到过别人帮助却恩将仇报的人病态的内心世界。
四、语言凝练而微言大义
微小说的篇幅精短,这就要求其语言相应地做到凝练,在最大程度上杜绝语言垃圾。然而在语言简洁、洗练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精美。
《文体特征(下):微型小说学(51)》[7]将微小说语言精美的内容表现具体归纳为三类,即(1)大容量、快节奏的叙述语言;(2)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的白描语言;(3)包含潜台词和兼有动作性的对话语言。
作家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和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的个性化叙述方式,推进小说故事较大密度、较快节奏地发展;又凭借特征性的白描,从简笔勾勒走向工笔细描,达到使人物形象强烈、鲜明、直观的艺术效果,并用有特征的外貌和有特征的动作来强化人物的神韵和光彩;而在人物语言方面,微小说也善于提炼人物的潜台词,从而造就小说人物语言的文字简练和内涵丰富。
在和其他文体进行对比时,我们可以发现微小说具有“电报体”的特点,就是指微小说作家创作时像发电报那样节约文字,用最短小的篇幅去传达最大的语言信息。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微小说作家在文字锤炼功底上有极高的要求,因而使微小说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袖珍美”。
总结
综上所述,微小说的一系列文体特点其实都是围绕着其篇幅精悍这一本质特征而展开的。由此为逻辑起点出发,采用精准的题材来成就深远的立意,通过精巧的构思来设置新奇的情节,利用事件的聚焦点和人物的闪光点来丰满人物的形象,陈列精简的语言来实现深长的意蕴。这种“容量”的艺术使微小说这一风格鲜明的文体在当下众多的文学体裁中独树一帜,成为一种契合现代人审美观念并极具“信息化”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海涛 《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王任叔 《河豚子》 《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C]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4-5页
[3]刘海涛 《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比利·罗斯《雪夜出诊》[EB/OL] 2013-06-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80a82c80101kbc6.html
[5]刘海涛 《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尼古拉斯·帕蒂 《谋杀身边的好人》 《微型小说选刊》[J] 2012年第3期 14-15页
[7]刘海涛 《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