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教会学生做人
2016-06-23韦竞壮
韦竞壮
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达到教会学生做人的目的,我认为要做到五点:认真备课,扣线串珠,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关键词:道德教育 教会学生做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257-01道德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统,教会学生做人是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而我们的政治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正如《课程标准》指出,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那么,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这一功能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认真备课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但目前学生在知行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其原因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有些政治教师对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持无所谓的态度,对政治的备课浮于表面,应付检查,有的教师根本不备课,上课时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备课环节,要作眼于学生思想教育的高要求,思想情感教育的深层次,着眼于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会做人、如何学会做人,着眼于全册教材的整体认识,备课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制定教学措施,以人为本,掌握教材所蕴含的做人道理,教给学生道德判断的方法,探索做人的真谛。
二、扣线串珠
思想品德课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学生自身成长的思想根基,所以,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串连如孝敬长辈,友爱同学且文明礼貌等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珠子”,这样才能发挥出思想品德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终身成长。因此,教学中应做到:第一,渗透有心,加强学生的渗透意识,增强各珠子的责任感,通过钻研教材,不仅要抓住关键的知识点,还要挖掘出教材中所包含的做人道理,使学科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渗透得法,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自然渗透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适当的补充一些内容,开发资源,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从而实现更好的渗透效果。例如:我上第八册的《孝敬父母》这一课时,我叫一学生描述他一个他印象最深,最高兴的生日的场景,他异常兴奋,绘声绘色的谈到过10岁生日的情景。当全班同学绕有兴趣的听完他的讲述时我问到:有多少同学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统计结果11人,接着问多少个同学给父母送过礼物?有4人举手。刚才站起来描述自己生日情景的同学没有举手。我由此启发学生对这一组数字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我归纳,1、孝敬、感恩父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中,2、我们做孩子的在这一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那么我们如何做呢?从而引入了正文。第三、把学生学习做人的机会完全渗透到对道德的认识中,通过对道德的认识、体验以及行为动作的训练都可以让学生从中捕捉并学习到做人的原则以及道德规范。
三、因势利导
教育学生做人,就要依据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与其认知的能力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为此,我在教学中,做到第一,激趣。我国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情境,采用新颖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礼貌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内容时,教材提供一则材料和图片。内容这样写到:“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来中国访问。他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当尼克松走下舷梯,他还没踏上中国的土地,手臂就伸了出来,周总理马上迎上去,尼克松当时说的第一名话是‘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文中的图片是两个领导人的亲切握手场景,这一场景被定格为中美两国冰释前嫌的经典镜头。我在备课时,我觉得仅老师的讲授是苍白的,达不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所以我设想引导学生看熟内容后即兴表演。上课时,我叫三位学生,一人饰演尼克松,一人饰演周总理,一人饰演工作人员。我的提议得了他们的积极响应,他们激情高昂,他们自由组合,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台词、场景,专心表演。结果表演得棒极了。表演结束,我归纳了课本的观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国际交往中,礼貌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巨大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其他教学方式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第二、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说明学生已经融入其中,并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这是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去探究课文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认识。
四、因材施教
我们或许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丰富、实用的教材内容与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存在“反差”,存在品德教学规律与实际教学过程的“落差”。如重授知轻导行,重主导轻主体,重明理轻激情等,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顺应编者的意图,做到以下三点,才能发挥“都会学生做人”的作用。第一、着眼于做人道德认识的提高。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准则,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对本节课应当学习的道德要求,能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从中学会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第二、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之所以要着重于道德情感的培养那是因为这是做人道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桥梁,促使学生将做人道理转化为学生做人准则的信条,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行之有效的育情方式,以情为线索,讲究“育”策略,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诱情,以比促情,以情引情等多种方法,借助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想象等体验方式,达到目的强化感情的目的。第三、着力于做人行为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懂得该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明白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一环扣一环,首先,激发行为动机,使其乐于去做,其次,提出行为要求,使其知道做什么,接着指导行为方式,使其怎样去做,再提出行为范例,使其学着去做,最后鼓励行为实践,使其坚持做下去。
五、有的放矢
教学活动应该是目的明确,计划周密、步骤紧凑的高效活动,相思想品德教材正文,插图、阅读和思考丰富多彩、知识量很足,但教学中面面俱到,不分轻重主次,满堂灌现象依然严重,使学生听之其二,忘之其一,只限于肤浅的表面有做人道理认识,必然造成知行脱节,为此,在教学中应做到,适时,即适时提出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去看书听课,教师针对思考题有意识地讲解,强调加深印象;定向:即要处处把握好“教会学生做人”的方向,引导学生把重点定向在“如何学会做人”的道理上来突出其思想性,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有度:即要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不宜过深的讲解做人道理及伦理道德,但也不能过于浅地浮于表面的认识,轻描淡写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懂得做人基本道理,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行为习惯,为长大以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打下初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主编:冯克诚 何曼青
[2]漆培基.《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引起道德行为动机》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