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2016-06-23陈源赵梦佳李波卢锋祥

中文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文工作学生

陈源 赵梦佳 李波 卢锋祥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学生特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不少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显得陈旧,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素质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学管模式加以改进的基础上,谋求建立新学管模式。它要求我们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管工作的改进和创新为手段,以有效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着力强化学生特征分析,明确学管工作重点,打造优质服务体系,优化特色发展平台,最终全面提升学管工作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我国未来人才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学管模式 全面、可持续发展 育人为本 创新驱动 服务社会 发展平台 人文素养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17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学管工作也正在由传统标准型向现代特色型、大众型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即教育质量、人才质量、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特色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的学管工作,也须围绕上述五个方面来开展,这是我们通向新学管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学生总体特征归纳

相比过去,目前高校学生差异化愈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状况、社会关系、学习实践经历等的显著差异而导致的。归纳其总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想认知丰富多样,但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偏差。2.整体上专业素质和才艺能力较强,但人文素养函待提升。3.个性普遍张扬,但自我中心意识强烈,集体意识、社会意识欠缺。4.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增强,但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5.多数学生视野不够开阔,抱负大过行动,对未来缺少科学规划。

三、新学管模式的精神内涵

新学管模式主要是基于我国“以人为本”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理念,并着眼世界新科技和产业革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有效衔接而提出,其精神内涵包括育人为本、创新驱动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育人为本,重在尊重学生特色发展。创新驱动,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社会,重在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四、新学管模式的现实意义

解决传统学管模式过于刻板和格式化、“不接地气”的问题,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实现特色管理、深度挖潜、高效培养,最终形成人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并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人才竞争力。

五、新学管模式工作要点概括

1.注重分类管理和特色引导

全面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特征分析,实行信息库管理,并因人制宜,因势利导,为每个学生制定特色化发展目标和方案。积极拓宽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要的发展平台,提供特色化引导、服务、实践。

2.合理安排学习和对应实践

探索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公共性的专业、思想政治和人文实践教育,实现学生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均衡发展。研究完善各项学工制度和操作规范,重点优化学生学习、工作、实践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奖惩措施。

3.加大物质和精神帮扶力度

加大对贫困学生的物质帮扶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丰富帮扶形式。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并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疏导、排忧解困、跟踪观察。

4.夯实个体和社会融合基础

通过开展各类交流、比赛、专业应用、项目参与活动,增强学生发现社会、挖潜自身、创新应用、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其服务社会意识,增加其公益心和成就感。

5.塑造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

加强党史和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纠正价值观偏差。加强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向专业拔尖人才和具备正能量的社会热点人物学习,激励他们高树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建立完善公共创业支持和服务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并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引导。

六、构建面向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学管模式

1.学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尽可能充分而动态化的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做好学管工作的根本依据。要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调查了解,并实现信息入库,包括其家庭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学习实践经历、未来发展意愿、人生目标、就业目标等等。根据各类信息对学生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未来发展途径,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使其尽可能的发挥优势,弥补劣势,不断提高。比如,在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优势特长、实践经历信息,分别给予其适合自身、易于发挥优势、能有效提升潜力的实践操作,最终实现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各增其优。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就业目标等信息来帮助学生克服弱点,弥补劣势。比如,对那些求职目标需要,而自身欠缺的口才、个性等弱点,可以把相关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起来,进行针对性训练,并邀请特长生积极参加,以帮助他们逐步改进、树立自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打造优质高效的学管服务体系

2.1完善学管服务体制机制

学生多样性变化给学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信息量、工作量变大,对各类实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真正重视并加大学管师资力量投入,重点引进才艺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开拓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管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对这些管理人员,要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考核指标体系,引进台账管理、量化考核、实绩公示和奖惩等制度,以激励和督促其主动思考、谋划、开展相关工作。

2.2强化对管理工作效能的研究

要求学生管理者主动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学管工作先进经验,并结合本部门和自身工作实际,定期以经验总结、意见建议、调查报告、学术文章等形式,凝练思想成果,提交本校评审机构进行评比和排序,并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的重要参评条件。学校应该做好两点:一是结合本校实际需要,明确学管工作研究方向和具体任务。二是成立评审机构和监督组织,确保评比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对于出类拔萃者,给予相应奖励。这对于推广学管工作经验,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大有裨益。

2.3认真做好物质和心理帮扶工作

首先,在物质方面,要做好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积极关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组织实施。对贫困学生,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并尽可能提高补助标准。对个别特困生,必要时可以通过安排校内或社会媒体报道的方式,寻求多方捐资救助。其次,在心理方面,要建立班干部掌控情况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和化解一些比较尖锐的矛盾纠纷。对有心理疾病者,应在不对其隐私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多谈心引导,帮困解忧,使其一步步走出困境。同时,还可以通过相关古文典籍、专业著述、公共课堂或小范围组织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得失观,避免心理失衡或走向极端。

3.构筑并完善实践、创新和服务平台

平台的构筑应以管理者对学生专业知识、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发展目标的精确把握为前提。这其中,既有需要我们改进的平台形式,也有需要我们创新的平台形式。

3.1团会组织

团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毋庸赘言,但其成员往往无法被有效带动,虽然参加但却缺乏有效锻炼的现象还很普遍,这与我们组建团会的目的背道而驰。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完善择人用人机制,实行公开选举方式,扩大学生参与面,并做到公平公正。同时,还要改进团会工作考评制度和细则,更加注重团会领导者对一般团会成员的组织和锻炼,并赋予一般成员对团会领导者更多的监督权和评价权。

3.2联谊、交流和比赛

管理者应积极与国内外相同专业院所、机构沟通联系,谋求共同构建全新的或参与既有的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比赛平台,并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活动,甚至通过开展人才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放大视野,拓宽渠道,实现资源整合和借力发展。

3.3校企合作

我国目前已经探索并实践了多种平台形式,包括订单培养管理平台、共同科研平台、生产经营性实训管理平台、课程开发管理平台、设计工作室管理平台等专业技能平台。[1]作为管理者,绝不能满足于既有固化渠道,被动开展工作,而是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经历、专业特长、求职意向、目标单位等因素,主动筛选出一些适合其特点的企业和院所,有针对性的去做一些搭桥铺路、构筑渠道的工作,并随着不同届学生的特点变化而变化,使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这样就能始终满足学生的特色化发展需求,并使得渠道不断拓展延伸,为未来学生培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具体研究项目参与

应鼓励有兴趣、有条件、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国家、学校专业课题研究项目,使其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一些自主研究。管理者要做好三点:一是利用其对学生了解程度深的优势,做好沟通协调、人员推荐。二是提出合理的学工安排和意见建议,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三是完善学生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把学习成绩、社会实践、项目参与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评,制定辅助配套措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3.5公共创业支持和服务

针对学生创业所面临的诸多障碍,构建公共创业支持和服务平台是一种高效的解决途径,它不局限于沟通个别学生和特定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在学生和不特定的社会主体、社会资金之间建立一个生产要素自由结合的平台。管理者可在对学生的创业意向进行调查统计的同时,建立合理的技术、风险、可行性初审机制,结合其专业特长、技术能力、实践效能等因素,对项目前景进行初步分析,做好项目储备,实行网络化管理,并通过公共媒介进行大力推介,扩大其影响力,充分吸引有意向的社会主体洽谈合作,从而破除合伙难、融资难等发展障碍。还可以聘请专业素质高的学者、教授、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提供创业咨询,以使那些自主创业的学生能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低效率。

4.提高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2]社会责任,主要是体现在一个人对集体、社会、国家需求的担当。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4.1重视人文教育

首先,要真正发挥现有人文教育资源作用。管理者应对本校的人文教育资源,如人文建筑、文化角、名人园等予以详尽掌握,并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认真做好宣传讲解,务必做到踏铁有痕、入木三分,避免资源闲置。其次,要完善人文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在学生综合考评指标中突出人文表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阅读比赛、知识竞赛、人文交流、人文讲座等活动,并踊跃表现,交流互动。再者,要注重“鲜活”实例教育。定期开展一些个人或集体先进事迹宣讲活动,这往往能更易于打动学生,激发其内心深处的感情和责任感。

4.2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要在专业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作合理的学分配置,增加人文学科必修课的数量,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严把论文质量关,开展优秀人文论文评选活动,辅以相应的物质和荣誉奖励。其次,在人文学科内,要增加党史、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教育,并在课堂教学以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红色旧址参观学习、国家重要纪念日活动,帮助学生净化思想,坚定信念,提高思想层次,纠正价值观偏差问题。

4.3参加公益活动

首先,要精准把握工作切入点。关键是要结合集体、社会、国家的具体需求来开展这项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主动思考工作切入点,并丰富活动样式。比如,针对老人扶与不扶的问题、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等问题,开展公益性社会调查、广告设计、方案策划、公益宣传、建言献策等活动,大力组织实施,提高社会影响力。其次,要扩大学生参与面。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和各种社会主体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比如,要进行扶贫助困,就不能仅仅是个别学生干部和被帮助者接触,应该适度组织捐资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实地体验,和被帮助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更易于其获得直观感触,增强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另外,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不能把参与人员局限于专业能手,要组织更多的学生亲临现场,观摩学习,并号召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勤彬.校企合作平台构件模式研究,经营管理者,2012,14期.

[2]林传明.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报告,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10.

猜你喜欢

人文工作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人文绍兴
学生写话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