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赛培育机制的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16-06-23杨晓宇
杨晓宇
摘 要: 近年来,各类模拟创业大赛逐步推进了河南省高校基于竞赛培育机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现有模式下,竞赛目的偏狭,竞赛教育资源不能合理使用;竞赛效用形式化,部分竞赛成果被闲置,探索新型创业模式势在必行。竞赛培育机制的高效率和该模式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模式在建构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紧扣竞赛节奏,延宕时间节点和学生群体、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融入日常教育和创业社会实践;强化过程指导的实战性和竞赛成果的实际应用。模式的探索将为河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竞赛培育机制 大学生 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149-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1]。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逐步宽松的创业政策的双重影响下,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创业观、增强学生的创业意志、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如何合理、及时的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为代表的各级模拟创业大赛在河南省各高校掀起了对创业教育的高度关注,逐步引发了以竞赛培育机制为特征的创业教育反思和探索,以此为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正在浮出传统教育地表。探索竞赛视域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对于探索我省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提升大学生创业工作水平,减缓毕业生就业压力、优化创业队伍素质具有现实意义。
一、现有竞赛培育机制的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是学生对参与创业竞赛的兴趣较高,但整体竞技水平较低。为了了解学生河南高校毕业生对创业大赛的参与度和参与动机,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对河南省2014届、2015届1000名本、专科大学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创业大赛这项赛事,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通过对部分院校近三年的相关参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开展的各类配套创业比赛来看,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平均知晓率为95.72%,对创业的兴趣率为60.34%,真正认真准备、撰写创业设计大赛方案的学生比例为21.67%,达到班级选拔标准的学生比例为13.25%,达到院系选拔标准的学生比例仅为1.25%。而由于名额限制,参与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河南省就业创业大赛的学生比例(初赛)的学生比例仅为0.05%左右。这说明:学生对创业及创业大赛有较高的热情,但由于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系统性教育主体的介入,创业竞赛对创业群体的整体性水平提升有限。
二是竞赛目的的偏狭和竞赛教育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通过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一线辅导员及100名参赛学生的走访调研,所有参赛学生全程参与“比赛指导”的高校数量占比为10%。为了在省市级竞赛中拿到名次,学校往往只对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竞赛技能集中培训,对于有同样意愿但竞技能力较弱的参与者不再进行必要的指导。这种“为比赛而比赛”的工作思路显然失之偏颇,有违教育的初衷。而在教育内容上,由于学校平时对学生创业教育的缺失,加之部分学校着手较晚,学生在没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条件下,只能注重对创业设计书的反复修改、对创业意图和创业前景的反复论证、从形象气质或口才而不是创业思维的主体选择主讲人。这些竞赛机制下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目的的偏离和对教育资源的挥霍,是不能持久的短视行为。
三是竞赛效用的形式化和部分竞赛成果的闲置。通过调研,在上述调研中,上述高校对2013-2015年参赛获奖的12个创业项目“赛后跟踪”的只有3项,比例仅为25%。尽管主办单位不断强调竞赛目的是为了对大力推进高校创业的规模化形成,但为了在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参赛学校往往对竞赛结果的取得较为重视,一旦竞赛结束,参赛学生的创业诉求就失去了关注、引导和必要的帮扶。而部分前景广阔、设计合理的参赛创业项目,由于运转资金不足、缺少持续指导而难以为继、自生自灭。这种短期化教育机制中断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道,使竞赛的意义大打折扣。
综上,现有竞赛培育机制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弊端较多,必须有效改进。
二、竞赛培育机制的创业教育模式可行性论证
一是由于竞赛培育机制是教育效率最高的创业教育模式。在麦可思-河南省就业中心提供的创业教育分析中,2011-2014届学生认为自身所受的创业培训分别来自:“大学生的模拟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等)、假期实习(或课外兼职)、学校和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咨询、大学的社团活动这四类创业教育活动”。[2]上述四类教育形式中,后三种教育形式和受教育主题之间的教育关系相对薄弱,教育内容随意性较大,学习效果完全取决于学生本人的主观意志,学校的引导效果相对不明显。相对而言,“模拟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等)”这种教育形态对受教育主体的强力导引作用更强,由学校主动提供教育资源,与受教育主体的教育结合更加直接、更加紧密,因而教育思路更加明显、教育层次更高。是故以之为途径的创业教育效能更高。
二是由于竞赛培育机制教育模式的可操作性较强。由于竞赛的特殊性,“赛前指导、赛中竞技、赛后提升”这种教育程序较为成熟。以竞赛培育机制为切入点,整合日常创业教育、竞赛集中教育和社团活动的教育优势,以正确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理念引导学生参加假期实习、课外兼职等创业实践活动可能性极大。只要在教育人群、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程序上精心设计,有集中有分散、有显性有隐形、有点有面的设计创业教育模式,就能更大限度的开发竞赛教育视域下的创业教育模式功能,不断提升创业教育质量。
三、基于竞赛培育机制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制定竞赛培育机制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以“竞赛培育机制”为创业教育视角,延宕时间节点和学生群体、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
“竞赛培育机制创业教育模式”绝不仅仅依托于一场或者一系列创业竞赛,而是要赋予创业教育一種特殊的教育视角。上述教育模式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创业教育”,其视角乃是将整个创业教育的过程看作是一场模拟创业竞赛。从新生入学到竞赛时间节点到来之前的所有时间为“赛前时间”,赛前时间的准备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知识储备、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能力训练。“赛中训练”要基于此前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着眼于创业大赛成果的具体应用,吸引更多创业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赛后帮扶”要在学生比赛之后直到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学校要长期跟踪、跟进,尽可能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和政策争取。
2.将创业思维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创业兴趣,提前发现、培养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同样要树立“全过程育人、全天候育人”的教育观。根据麦克斯研究院的研究,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最重要的知识是:“销售与营销、服务者服务与个人服务、行政与管理和心理学。”[3]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要紧扣上述几项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创业理念教育和创业知识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及早发现、培养有创业潜力的学生,逐步将学生以兴趣小组、创业社团的形式集结起来,利用学校既有创业教育资源,聘用校内教师和创业专家、青年企业家作指导老师,在就业指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分为专题,系统规划教育内容。要注意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的关系。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座谈、观摩等活动,为创业大赛准备作充足的人才储备。
3.强化创业的社会实践指导,与竞赛内容接轨,确立一批学生创业项目
创业最重要的是实践经验。根据麦克斯研究院的研究,大学生创业所需的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断和决策、谈判技能、有效的口头沟通、服务他人协调安排和疑难排解”。[4]在人才准备和理论知识准备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个人特长和创业理想,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帮助学生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引入社会闲散资金,以小商店、小作坊、小食品店等实践平台,开展零售、批发、“互联网+”、食品营销等行业的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通过让学生作社会兼职提升其意志品质、受挫能力和对市场的直观感受力;通过学生社团和组织的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现一批前景良好、潜力较大的重点创业项目,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重点打造,精心培育。
4.竞赛指导过程要围绕大赛设置小赛,注重实战,训练几个,引领一批
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品牌赛事标准为竞赛标准,从创业设计规划、市场敏感度、决策能力、科技价值价值转化能力等创业核心能力出发,根据学生需要开展各类模拟创业竞赛平台。逐步提升学生创业技能和竞技水平。争取资金支持,邀请创业专家指导,重点培育优质项目团队,争取更多的团队现场观摩、积极参与共享这一教育资源。以竞赛强化对学生的创业理论、创业能力训练、强化创业实践活动、专家咨询指导和创业资金支持力度。
5.竞赛结束后要积极帮扶学生真正创业,充分体现教育效果
根据课题小组对第四届“城莲杯”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主持人杨俊鹏的项目跟踪宣传、典型选树成果。[5]大赛结束后,对优秀创业项目特别是获奖项目,要充分利用大赛资源,大力宣传获奖选手和优秀项目,发挥各级各类媒体尤其是微信微博的力量。一方面发挥了先进创业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媒体的宣传可强化社会资金的引入、扩展项目的创业渠道和创业途径。充分了解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帮助学生获得河南省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中国农业银行企业小额贷款、河南省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基金等的资金支持。充分体现出基于竞赛培育机制创业教育模式的优越性。
可以想见,通过探索和实施竞赛培育机制的创业教育模式,河南省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路会更加清晰,教育的路径也会更加宽广,创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系统,创业教育成果也将更加丰硕。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新华网,2012,11月8日.
[2]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4年度报告[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5.
[3]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3年度报告[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4]准确结合,凝练特色,集中宣传,引领示范[J].中文信息,2015. 213( 9) :208 ~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