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点·国际教育不等于简单的出国留学

2016-06-23侯著久

神州学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学校

侯著久

何谓国际化?我认为用“国际化”这个词来讲中国现在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是不准确的。我比较赞同小平同志的话: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所谓的“国际化”教育应该是现代化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通过实现学生心态和素质的现代化,让中国的新一代融入世界。今后的世界需要我们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三观和能力?为了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是不是最先进的?师资队伍是不是够水准?培养目标是不是正确?……借鉴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来改革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孩子不用出国也能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学,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国际化。

从“国际学校”的层面来讲,以下四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课程、师资、教学质量、学校的自律与自强。

课程的本土化是一个重要课题。一些“国际学校”直接用国外的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有一个共性,它不是为中国人设计的。A-Level课程是为英国学生设计的大学预科课程;BC课程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课程体系;AP课程是美国大学的预科课程;IB课程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课程,是为那些在世界各地流动的高管的孩子们设计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中国孩子服务的,不是给外国培养人才。把这些课程直接拿来用,尤其通过签约引进这些课程,会被别人制约。

既然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我们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国内的国际教育应该在课程上做两件事:融合和重建,先是把我国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要致力于重建一套我们自己掌握主动权的课程体系。

完成课程的核心是师资。在我看来,教师应该具备四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学术素养;二是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三是交流和管理能力;四是个人的人格修养。

目前“国际学校”的师资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教,二是本土教师。

外教的优势在于语言纯正,但是光靠他们是不行的。首先语言沟通有问题,至少外教不能跟家长沟通,所以学校一定要有自己培养的双语教师,而且这些双语教师是能够教非语言课程的。外教的另一个问题是不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而且流动性大。课程建设需要长期积累,学校要建立一个中西融合的教师队伍,外籍教师的作用是不断增添新鲜的血液,但一个正常的人,是要能够造血,而不是依赖于输血。

本土教师中不乏业务精湛者,但大多数只能用汉语授课。很多学校是将汉语授课的成绩转换学分,再找英语老师专门给学生培训托福、雅思考试。结果是,学生虽然托福、雅思分数可能很高,日常交流不是问题,但在学术领域会卡壳,在国外的课堂上很多学术词汇听不懂,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很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双语教师最好能教专业课,而非简单的语言课程的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尽早培养学术语言能力,而非简单停留在日常交流层面。

然后是教学质量的问题。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保证?首先学校应该有自己的一整套关于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而且这个保障体系应该具体到每一个学生。

比如在我们学校,每个学生的每一门课程成绩不能低于75分。这不只是学期考核,而是每周考核,所有不达标的学生我要一一面谈,了解不合格的原因,是学习态度问题?教授方法问题?还是行为习惯问题?或者训练量不够?找到问题以后,还要有老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有个学生之前成绩都很好,突然有一周成绩降到50分。我找他谈话,他说以后想学医,本来想选生物课但没选上,被分到物理班,他觉得学物理对日后读医科没有帮助,不想学。不想学是态度问题,我找了一个学生物的研究生给他讲大学的医科都有哪些课,物理是必要的知识。他了解以后很快就端正了态度,成绩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有的学生是真的学不会,那就降低一点标准,让他慢慢达到你的底线。就像我们要爬一个陡坡,汽车引擎动力强劲,可以直接往上爬。如果引擎动力没有那么大,你也可以走盘山公路,多花一点时间而已。

最后是“国际学校”自身的自律和整个行业的自强。首先是学校自律。所谓自律,单就“国际学校”来讲,它实际上是市场的产物。既然是市场的产物,就应该遵守市场规则,讲公平、守诚信。一个负责任的学校应该在学生在校期间就解决好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而不是满足于把孩子送出去。否则送出去的孩子会面临学业困难,甚至被劝退,这不仅是对国家形象的影响,孩子的未来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是行业自强。在国内,很多私立学校是因为国际教育办得好才有能力分享教育的蛋糕。目前“国际学校”的优势在哪里?就在于它能给学生第二次成功的机会。也许一所公立学校的学生无法考取理想的国内大学,但他还有机会通过“国际学校”考取国外的大学。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要有所担当,要能够解决孩子的问题,能够解决家庭的问题,能够为社会培养人才,让孩子获得成功,这样“国际学校”就有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如何让中国的教育在国际教育市场占有份额?我们的国际教育不能只满足于把孩子送出去,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教育办好,吸引国外的孩子到中国来,聚集世界最强的大脑来为我服务,这才是地位平等的国际教育交流。做到这一步,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除了学校层面的问题,社会层面也有很多工作可做。之前谈到的学校课程、师资和教学质量的问题,都需要来自社会外部力量的帮助。比如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来自校外的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并对课程体系进行认证;如果社会能提供良好的平台,从招聘、培训和考评三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国际学校”就能更好地组建自己的教师队伍。

在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上,“国际学校”特别需要一个独立的、有信誉、有质量的评估体系。发展国际教育无非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在求学之路上可以多一个选择,但是在整个社会对“国际学校”没有一个公认标准的情况下,这个选择其实是很盲目的。

世界上对各国大学有多种排名,每种排名又有各自侧重的标准,家长和学生更看重哪个标准,就有相应的高校排名可以参考。对“国际学校”来说,也需要有这样的标准。哪怕只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也能给家长和学生一个大致方向的引导。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的学校走出去的时候,外国人也可以知道其中哪些学校更好一些。不要整天让外国人来排名,我们的社会也应该为“国际学校”建立我们自己的评估体系。

另外,社会还可以建立一些行业协会来加强“国际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借鉴,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建立相关服务平台。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国际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现实的需求,但是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认识到这个现实需求的水平,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战略意义。“国际学校”其实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国际教育不应被简单地理解成只为了出国留学,它也是一种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占领国际教育高地的手段,我们不仅要规范和提高“国际学校”的教育质量,更需要在经济和智力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例如出台对国际教育的经济支持和奖励政策,就相关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以指导“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的健康成长。国际教育不是“国际学校”的“专利”,我们应该借鉴并推广国际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普通学校也应多多了解和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

很多人不理解“国际学校”,认为是把中国学生都送到国外去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首先办学宗旨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学术前沿,学习到世界上先进的东西;其次,希望学生在学有所成之后,能够回过头来报效国家;最后,希望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瞄准世界最顶尖的中学与其竞争,在竞争中实现自强。

踏踏实实办好一所学校,认认真真建设一个先进的课程体系,年复一年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就是我们想实现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学校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