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留德学人阁阁
2016-06-23刘晓蕾
刘晓蕾
五一假期刚过,我们就迎来了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新一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以下简称“教育巡展”)。巡展年年有,年年各不同。随着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继出台,新时期国家留学工作的发展有了更加系统明确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今年的教育巡展又有哪些新热点?
做好选择的第一步:
了解国家动向
自2004年以来,中国留学论坛已经作为教育巡展的开幕活动,持续举办了13届。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孙建明介绍,中国留学论坛旨在探讨和分析国际高等教育和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趋势与重要议题,分享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及观点、视角,拓宽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渠道,探寻留学及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届论坛依然围绕学生流动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邀请到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立陶宛、马来西亚、新西兰、西班牙、英国、美国等30多所海外高校、驻华使馆和海外教育机构代表,以及来自国内70多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及国际合作部门的负责人,就“留学服务规范与创新发展”“2016年‘平安留学安全教育工作”“跨境教育的国际准则与认证机构的新举措”“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合作、发展与创新”等几个话题分别展开讨论。
要发现留学热点,首先要了解国家留学工作政策方向。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方军在中国留学论坛上总结了近年来国家留学政策制定中的三大标志性事件。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了新时期留学工作的16字方针: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这最后4个字正体现出留学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重心开始转到注重提质增效、注重派出成果和回报上。让留学人员回国有用武之地、在外有报国之门,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留学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也表达了国家对留学人员的殷切期望。
二是2014年底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此次会议有两个特点,一是第一次把出国留学工作和来华留学工作统筹考虑,二是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习近平、李克强专门作出指示和批示,对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发展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
三是2016年2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意见》的出台为未来10年、甚至20年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方针和具体政策。其中特别提到通过加大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更指出了未来国家人才需求的方向。
留学,安全第一
2015年11月13日,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2016年3月22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发生连环爆炸事件;2016年4月29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警方确认失踪多日的25岁成都留学生冷某某被害身亡;2016年5月11日,留学德国的25岁中国女留学生李某某在晚间出门跑步后失踪,两天后,警方在其居住地附近的灌木丛中发现其尸体;同一时间,悉尼又发生了一起中国女留学生失踪案,万幸的是,这次失踪案的主角——23岁的黄某某在失联3天后被找到。
越来越多的安全事件发生在那些原本被认为相对安全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海外遇险事件见诸各大媒体。原本被很多家长和学生忽视的留学安全问题正一点点迫近眼前。“2016年‘平安留学安全教育工作研讨会”自然成为本届教育巡展留学论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自2009年起便开始实施针对留学人员的出国行前培训工作,最初主要针对公派留学人员群体。据中心副主任徐培祥介绍,到目前为止,中心的行前培训已对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基本实现全覆盖,培训自费留学人员人数也已累计超过34万人;行前培训工作机制逐步建立,目前已在21个省、市、自治区建成36个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留学工作处处长安延在论坛上表示,面对留学安全的新问题、新挑战,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推进行前培训工作全覆盖,坚持国家公派与自费留学并重原则,实现行前培训惠及广大自费生;二是继续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使安全教育贯穿留学全过程;三是制定出国留学行前培训和留学安全的规范和指南,引导全社会关心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成功留学。
自控力越强的人越聪明,做家务能让人更长寿,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结合极具趣味性的心理学实验,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积极心态维护留学人员心理健康。
如何3秒之内快速制敌?发现有人尾随自己该怎么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结合鲜活案例,就出国留学存在的安全风险与相应防范手段、出国前应进行的安全准备等问题作了生动报告。
什么是中医?如何向外国人介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立平针对中医是如何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并运用这种认知方法保持身心健康的话题作了精彩演讲。
彭凯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道,过去30多年,留学人员的构成、家庭背景、求学专业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留学的目的也从简单的学习知识延伸到寻求自我发展,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一辈留学人员更多地是面临语言、文化的不适应,以及远离家乡带来的情感上的缺失,是一种他向的外向型问题。而新一代留学人员可能还会面临自我内心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这是一种自我内向型问题,两者的性质有很大区别。因此,在留学前就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目的国的文化能不能适应?选择的专业是否适合你?自己在性格、心理准备、人格、能力、语言水平、家庭经济能力等方面是否能满足出国的要求?
彭教授认为,出国以后,也要学会用积极心态调整心理问题,比如,用积极快乐的情绪面对挫折;通过运动、旅游、社交等活动,维护和弘扬自己的积极心态;学会沟通交流、倾诉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以超脱自我的局限;在生活中多多寻找那些让你物我两忘、沉浸其中的快乐体验,等等。
谈到留学中的人身安全问题,王大伟教授认为,国人的一些错误认识可能导致一些安全隐患,比如认为国外的治安比国内好。他曾问过一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如何,得到的回答是:“很好,我敢在晚上上街。”可见,国外的治安环境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还比如认为国外的医疗保障体制完善,但是往往要享受这种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要以花费大量时间预约排队为代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还有人习惯在消费的时候把当地的物价按照汇率换算成人民币,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因此看什么都觉得贵。但是有些事绝不能图便宜,比如租房,房租低廉的地方很可能治安环境比较恶劣。孩子临行前,父母更多地都是为孩子做好各种物质上的准备,其实精神和心理上的准备也很必要,比如充分了解目的国的情况,提前制定留学预案,以及接受一定的安全教育等。
王教授提醒,事前的防范远比事发之后想办法补救重要得多,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和颐酒店女性遇袭”事件后,更多的人都是在谈论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而不是研究该怎么防止被跟踪、劫持。就像一个杯子放在桌子边缘,你要做的不是学习它掉到地上的时候要如何接住它,而是应该把杯子往里面挪一挪。
“一带一路”国家等你来
教育巡展开幕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车伟民就此专门接受了本刊专访。据他介绍,今年的教育巡展有以下几个看点:一是今年参展机构的种类进一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外国留学服务机构就是新参与进来的;二是巡展期间举办的一系列配套活动有新看点,今年在上海巡展期间举办的中外院校项目合作洽谈会就是首创;三是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院校参展者增多,匈牙利政府首次以国家展团的形式参展。
立陶宛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立陶宛参赞里提斯·萨特考斯卡斯先生谈道:“立陶宛很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也注意到中国对立陶宛的关注和兴趣正在不断增加。很高兴看到,目前中国已经有两所大学开设了立陶宛语专业,今年还会增加一所。”但同时,大部分中国学生对这个国家及其大学仍了解甚少。“其实立陶宛也有很多知名大学,比如建于16世纪的东欧最古老的大学维尔纽斯大学。立陶宛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和美丽自然风光的国家,探索当地文化会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这里生活便利,跟英、法等西欧国家相比,你可以在接受水平相当的教育的同时,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
谈到留学生最关心的安全问题,萨特考斯卡斯先生表示:“我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不过我也还没有听到我们国家有什么安全风险,我们的人民很包容,思想开明,境内通用英语,对中国留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融入。”
据萨特考斯卡斯先生介绍,立陶宛已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协议,该国大学颁发学历学位已获中国承认。在立陶宛的国际学生中,中国留学生数量位居前5位,今年中国留学生的人数比去年增长了1/3。商务管理类专业更为中国留学生所偏爱,但艺术、医学类专业的吸引力也日渐显现。“自2005年开始,立陶宛的大学就已经出现在教育巡展上,我们也在组织立陶宛的高校和中国高校建立合作项目和学生互换项目,立陶宛期待着更多中国留学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