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学要有原创
2016-06-23
作为现代科学的后起国家,中国科学家不能不向西方学习,但也不能老跟着他们跑,否则永远做不出中国原创的东西。——李太生
李太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学系副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和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组副组长和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常委兼艾滋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常委,是我国著名的感染疾病专家和艾滋病专家。
1993年-1999年,李太生在法国学习,留学期间他与法国同行合作在恢复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科学》《自然医学》《柳叶刀》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1997年,他首先提出了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的新理论。这一科学发现为艾滋病治疗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在艾滋病的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1998年,李太生被法国授予“优秀外国医师奖——维多利亚雨果奖”,是首次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李太生认为这5年半的留学生涯对自己来说太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接受了科学训练,学会了独立思考。以前老把课本上的经典理论奉为金科玉律,留学中才意识到:要勇于独立思考,去解决前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1999年回国后,李太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了临床细胞免疫实验室,建立了中国正常人的T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值,并对中国艾滋病病人的免疫改变和免疫功能重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获得了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回国以来,李太生在各会议培训班作有关艾滋病的讲学报告近百次,听讲学员上万人,为国家培训了一大批防治艾滋病的骨干力量。
李太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70篇,被引用3000多次,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此外,还获得“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7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也是入选者中唯一的临床医生。
在20多年的抗艾临床研究中,这位勤奋、执着的临床医生坚持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临床研究之路,为绝境中的“抗艾”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
国际艾滋病学界有一个经典结论:从感染HIV病毒到艾滋病发病,潜伏期为8年。
“老外说的,也不一定对!”李太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自2004年开始,经过对全国230多位艾滋病患者长达8年的跟踪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感染HIV病毒CRF01_AE亚型的中国大陆病人,潜伏期只有4年!
这是为什么?李太生课题组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与欧美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艾滋病患者不同,中国大陆经性传播感染的艾滋病患者,超过60%是AE亚型病毒;该亚型病毒有一个特点,感染病人后直奔细胞上的辅助受体X4,致病力强,所以发病期提前了4年。
该成果发表在2014年1月的《艾滋病》上。这一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颠覆了经典结论。除了中国大陆,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患者感染的也是AE亚型病毒——李太生团队的这一发现也为东南亚地区的艾滋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这已经不是李太生第一次挑战权威。此前,他的两项研究成果也令国际同行瞩目。
为规避艾滋病治疗骨干药物奈韦拉平治疗的两大副作用(皮疹和骨髓抑制),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的用药指导原则:女性治疗前的免疫细胞CT4大于250个就不能用,男性的CT4在400个以下都可以用。李太生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中国大陆男性患者的CT4高于250时也不能用奈韦拉平,否则副作用很大。这一建议,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吸收采纳。
李太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中国大陆的艾滋病患者40%合并感染丙肝病毒(HCV),这些患者不宜用奈韦拉平,以免引发更大的副作用。
李太生认为,不能老跟在西方后面跑,要做出中国自己原创的东西。
2015年初,李太生和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的同事们通过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糖尿病发生率及空腹血糖受损率,并发表在《艾滋病》上。
“我可以自豪地说,在诸位同道的携手努力下,艾滋病已经成为一个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如果患者好好吃药治疗,可以长期存活。”李太生说。
这是李太生团队从2008年以来联合全国多中心、多学科,开展HIV感染者自身非艾滋相关疾病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研究所获众多成果中的一项。他们的工作不仅为降低艾滋病患者重要脏器并发症导致的病死率提供了科学的临床治疗依据,而且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创建了艾滋病综合诊治的“协和模式”,并推广至全国。
自1999年归国以来,李太生举办了数百次全国性会议和学习班,为我国培养了上万人的艾滋病治疗队伍,整体上提高了我国艾滋病的诊治水平,为我国艾滋病病人病死率由2003年的22.6/百人年降至2014年的3.1/百人年(降低86%)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