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2016-06-23陈盛兰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行动心动科学教学

陈盛兰

【摘 要】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教师调节好学生的情绪,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发挥探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课始有心动,在课中有行动,在课后有情动!就一定可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科学教学;心动;行动;情动

众所周知,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情绪,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就能起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心动——良好的情绪导入新课

一节课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情绪”,找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我课前一定抓住一个兴奋点,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感兴趣的一些因素,让孩子们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下面我结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这节课的开始,在屏幕上先呈现魔术师刘谦的图片。还告诉学生老师也是一个魔法师呢!信吗?(学生半信半疑,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我现在就给大家露一手,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 、洋芋、马铃薯……)师:对,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下面我将利用这么一个普通的马铃薯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看仔细了,(学生惊讶) 师:这是一杯水,我把它轻轻地放进去。马铃薯怎样啦?(生:沉下去了。)现在,同一个马铃薯,老师想让它在液体中浮起来(用筷子将同片马铃薯取出用毛巾擦干、藏起烧杯),只要老师对它吹一口仙气,它马上就具有了魔力,快速放进另一杯中。(边慢说边演示),不过在这过程中需要你们的帮助和配合,那就是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说“土豆土豆浮起来”,来,试一试。(边慢说边演示),从学生好奇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高涨了。师: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马铃薯浮起来了。哇!全班孩子都惊讶地喊出了声,“是什么原因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水的多少没变呀?”……孩子们的问题一串串冒出来,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推上了顶端。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引入了新课的教学,在这样一个勾起强烈探究欲望的课堂上,孩子们哪能不心动?

二、行动——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可以创造性地选择比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作为素材,来内化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并激发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

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中,学生猜测可能用看、摸、尝、闻等方法进行研究时,老师提议用液滴加热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孩子们早已经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亲自尝试一下这种神奇的变化。于是我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分组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再给每一活动小组分发酒精灯、滴管和实验记录表格等。在这个实验中大家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如:正确使用酒精灯、滴管等仪器;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两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两支滴管分开用;小勺中液体不要太多,在加热不同液体时,使用不同的小勺,滴管用完后放原处;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等量。课前布置准备材料时,孩子们的热情就很高,分组操作开始前,我让各组孩子都先进行大胆猜测,然后再逐一进行实验。活动过程中,欢呼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全班孩子都在愉快的活动中探究。分组活动后,请两三个小组指派代表带上实验成果和表格,当老师提问有什么发现时,有的学生说:看到了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盐粒,1号杯中的液滴没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认为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当师问大家能否准确的描述白色颗粒状是什么物质时,学生不能肯定。在大家的补充和整理下发现,加热使马铃薯沉的液体,小勺中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加热使马铃薯浮的液体,小勺中留下了白色的颗粒状物体,这说明两种液体的确是不相同的。虽然我们不能明确使马铃薯浮的液体到底是什么液体,但我们能肯定什么?(里面溶解了某种物质)孩子们看着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个个露出灿烂的笑脸。从孩子们灵动的眼神中我不仅看到了他们抑制不住的兴奋,更看到了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实践中寻找科学,如何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的方法。

三、情动——联系生活,拓展和创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等途径来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堂中,学生还经历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本课的结尾,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份资料《死海》,生活中的淹不死人的湖—死海,在此,孩子们议论开了,为什么死海可以把人浮起来。科学探究是激发孩子们通过学生在合作中寻求科学答案的欲望和激情,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上一一得到解决,能让孩子们在研究和平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让他们带着尚未解决的新问题走向课外,更好地解释和应用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的理念。这样的情动,才能使学生对科学课保持持久的兴趣,这也对所学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拓展,于是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在课后向书籍、网络、日常生活中寻求答案。

因此我们平常的科学课,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当然更需要师生的合作,让孩子们心动在课始,行动在课中,情动在课后。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6

[3]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行动心动科学教学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上一次令编辑们心动的事
“嗔哥”心动一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