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迁

2016-06-23戎女

特别文摘 2016年12期
关键词:南迁村子东北

戎女

生于20个世纪80年代的我,在黑龙江绥化市的一个乡村长大。在我记忆中的童年,那里除了个别人拥有教师、村干部等职务之外,多数人都是农民的角色,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子。不过由于东北季候的影响,那里人们劳作的时间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猫冬”成为东北独有的名词。

渐渐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离开。他们有的去了大连、烟台等沿海城市,有的去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有的在迁移的地方已经安家定居,有的仍然举家漂泊,“你现在在哪里发展”也成为同学聚会寒暄用语。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否定居在异地,他们都很难再回去。

迁移,这个词语多次从我的脑海中蹦出。是的,不论是否承认,东北人口都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南迁。

东北是农业大省,广阔的东北平原给予东北人得天独厚的天然土地资源,如果没有冰雹、旱涝等自然灾害,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对于那里的老百姓来说并不困难。或许也正因如此,“猫冬”成为东北人被扣上“懒惰”“安于现状”的重要证据,一个冬天都在家里待着,对于南方人来说确实很难理解。

我的家族也正在参与这场南迁,而且他们正在努力融入他乡的城市。

“现在,北京的一些批发市场都在向外搬迁,也不知道他们的市场会不会动,如果动了,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不久前母亲向我传递了她的担心,她口中的“他们”是指我的弟弟和姐姐,他们都在北京一个大的批发市场做水果礼品卡生意。

弟弟在北京生活已接近10个年头,还记得他来北京第一年,不熟悉这里的一切,没有客户、经验,一切从零开始的画面不时浮现在眼前,不过他肯努力、用心经营,很快熟悉水果礼品卡销售市场,虽未飞黄腾达但也过得殷实。因北京房价过高,他们一家三口租了一间并不大的房子,但也住得开心;因车牌限制,他去年买了一辆车上了河北车牌,每周都要去几十公里外办入京证。

与我不同,弟弟和姐姐没有大学学历,但是似乎已经在慢慢融入这座城市,我的父母也在前几年来到北京,同几个子女一同生活。让我备受感动又不解的是我的父母,他们已过退休年龄,却也闲不下来,除了时常照顾几个子女、孙辈饮食生活,还要做一点小生意贴补家里。

事实上,我的家族只是东北人在北京生存、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弟弟所在的市场,有很多来自家乡的人,他们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只是凭借当初那份出来打拼的心支撑自己,让自己在这个地方落脚。有的人会选择在春节回老家看望一下亲戚,而有的人在春节也会在北京度过,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我曾问弟弟,如果他所在的市场真的搬迁了,他们要去哪里?他没有回答我,我想他还没有想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很难回到家乡发展。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每个人都在生活与工作中衡量是离开还是留下。我的家人南下,源于1997年夏天那场意外冰雹,使得整个田地减产,收入大幅下滑,而那年正逢家里拆旧房盖新房,瞬间外债缠身,父亲不得已扛着行李离开他的老本行。

记得大概在2000年,家乡也曾兴起一股海南潮,村子中一些早早离开校门,年龄在15~20岁的女孩子都有去海南做旅游景区销售员,不过几年后她们通常会回到家乡找个婆家结婚过日子。

像海南、珠海等南方城市的宜人气候也一度吸引东北人去那里购房、定居,特别是在海南,很多东北人在那里购房只为在寒冷的冬季去那里度假。而像深圳那类既不排外、门槛又低的新兴开放城市则更是聚集了大批的东北人群,并成为很多人的最终归宿。

我曾经居住的村子叫“新立屯”,意思就是相比其他村子,它更有活力。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村子为打造文明屯在所有住户院子门前种上鲜花,以达到整体美观效果,在我记忆中它还是很温馨的一个地方。

不过近几年,村子中的很多人都到县城购买楼房居住,这类人群主要以80后的年轻人为主,这一代人已经没有继承父辈务农的传统,他们或多或少学一些手艺,即使没有手艺也会做临时工或者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是的,东北人一直都在努力,离乡的人到外面寻找机会;离不开的人也在争取条件、创造幸福。

(摘自《南都周刊》 图/廖新生)

猜你喜欢

南迁村子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如果一头牛回到村子——《走进画里的牛》创作谈
刘老汉的烦恼
大东北的春节
望娘滩
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情寄十梓街——记河南大学南迁苏州的一件往事
试析《南迁》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