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诗化哲学的儿童诗心培养

2016-06-23陈志祥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诗心儿童

陈志祥

摘要: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天生的诗人。但儿童在诗歌方面的潜能往往被忽略。因此,从全人发展的视野出发,必须重新评估“养护儿童诗心”的价值。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启动经典化思维,才能有效地诗化语文生活,敏化儿童诗心。可用的相关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启动适时性童诗悦读仪式,培育学生的诗心敏感力;二是启动凝视的方式审美生活,培育儿童的诗心发现力;三是启动余裕型童年真性生活,培育儿童的诗心生长力;四是启动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培育儿童的诗心感发力。

关键词:诗化哲学;儿童;诗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76-04

一、现象:被忽略的“随口成诗”资源

孩童牙牙学语时,经常冒出这样的稚嫩语言:“妈妈,要看看,宝宝要视视……”“爸爸,抱抱,宝宝跑不动了……”“奶奶,果果,宝儿吃果果……”儿童,特别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很是敏感,从小就具备诗人的资质,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语言充满着童趣和诗意。

五六岁孩童的诗人天赋更是在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大喊着:“做游戏啦!我是大老鹰;小哥哥个子高,当老母鸡;小弟弟跑得快,当小鸡;小妹妹太小了,就去当老师看着我们做游戏。”这童言,就是几行小诗——“做游戏啦/我是大老鹰/小哥哥个子高,当老母鸡/小弟弟跑得快,做小鸡/小妹妹太小了,就去当老师/看着我们做游戏。”如此小诗,无邪、不做作,却是诗趣盎然,轻盈灵动。

一群孩子和老师踏青,一路上叽叽喳喳,随口说出的也都是诗:“老师,小虫子在树叶上荡秋千,怎么不怕掉下来的呢?”“老师,太阳在河里呢,水一动,太阳的脸上就爬满了奶奶额头的皱纹。”“老师,风很调皮,总是把我的头发吹起来,给我挠痒痒呢!”……台湾著名女作家席慕蓉也曾讲过女儿小时候随口成诗的故事。有一年,她带孩子去佳洛水玩。在她去买票时,一只五彩的蝴蝶翩然而来,轻巧地飞进门里。这时,九岁的女儿晴晴叫起来:“妈妈!你快看,那只蝴蝶不买票,就这样飞进去了!”席慕蓉惊呆了,这孩子出口成诗哩!她说:“快点记下来,你现在讲的就是诗,我们去投稿。”晴晴不相信,可在妈妈的鼓励下,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们到佳洛水去玩/进公园要买票每人十块钱/孩子五块钱/但是在收票口我们却看到一只蝴蝶/什么票都没有买哟 大模大样地飞进去了/哼!真不公平。”[1]结果,这首诗刊登在《中华儿童》上。

二、审思:培育儿童诗心的价值

宋代王令在《庭草》中写道:“独有诗心在,时时一自哦。”一个诗人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2]也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诗人。”

诗是抒发感情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文学最起初、最原始的形式。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性的、灵动的诗心。儿童也是感性的,灵动的,他们与生俱来就拥有一颗诗心。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孩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养护他们的诗心,维护他们的童真童趣,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孩子们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培育孩子的诗心,可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张力,感知自我生命的强大。培育孩子的诗心,可以让孩子以审美的心态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发现世界的美,探索世间的奥秘。培育孩子的诗心,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美,就如从“花开花谢”中感悟生命的轮回交替;培育孩子的诗心,可以让孩子与挫折对抗,回归发自内心的纯朴和善良,丰富自己的情感,从缤纷生活中捕捉诗意,抒发诗情,营造出属于自己的诗化的人生。

三、路径:培育诗心的经典化思维

有时候,一首诗就是一种哲学。把哲学放低,落实于人的现实生命、生存、生活中,置于人们可触及的地方,这种手段就是诗意的、诗化的。诗化哲学是以生命存在为终极问题的“一种浪漫主义美学与哲学”,“追求人生的圆满与心灵的余裕”。西尔曾在《人论》一书中说:把哲学诗论、把哲学诗化,是所有浪漫主义思想家的最高目标[3]。如果以诗化哲学的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儿童的诗心,就是引导儿童用童心去想象,用爱心去接物,用真心去待人,用善心去理解,用美心去欣赏,就是引导儿童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世界的美好和有趣,养护纯真的心灵。

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形象思维其实就是艺术思维,一般通过具体事物形象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理念和思想感情。它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使抽象和虚幻的东西变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过程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创造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形象。用诗化哲学的思想来培育儿童的诗心,其实就是培养儿童的经典化思维。经典诗文是文化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特别是我国的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内在情意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处处洋溢着高尚的情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不同的人阅读同一首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只有用身心品读,获得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最新鲜的、最深刻的。引导儿童培育诗心、学习经典诗文,是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培植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可以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更为丰满充盈,让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变得更深刻细腻。这是古诗教学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

语文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诗心,小学阅读教学更需要呵护、养育儿童的诗心。儿童诗心的培育,其实就是引导儿童观察自然,感悟自然,保持一种对于生命的忧虑。通过日记、博客、影像,保存自己的阅读所得,创造自己的自然史。诗心培育就是在大自然中快乐地嬉戏,与自然产生高密度、积极互动的关系,从而丰富儿童的绿色健康生活,密切儿童与自然的关系,使儿童真正成为自然之子。诗心培育是一种诗意的发现,以儿童文学化的方式,在儿童自然生活的过程中联想儿童文学形象,编写新的绿色神话,创造人与自然的交互故事。这种基于诗化哲学的儿童诗心培养,就把最好的文化和基础教育对接,在儿童尚未失去对语言天生的敏感之时让他们充分享受语言之魅力,并发自内心地接受这种纯粹的美。endprint

四、策略:诗化语文生活、培育儿童诗心

(一)启动适时性童诗悦读仪式,培育学生的诗心敏感力

诗,是一种生命超越的仪式。童诗的诵读与创写,其实就是尊重孩子的自由情感表达,释放孩子未被污染的语感。对于语文教育来说,童诗诵读不是用大人的眼光告诉孩子什么是诗,而是让孩子们的诗歌更加无忧无虑,让儿童喜欢诗,爱上诗歌,培育学生的诗心敏感力。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语,引导学生在诗化的情境中诵读童诗。例如,我们可以从诗化时间、让时间现身的角度来设计童诗晨诵的导语:“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一缕缕新鲜的阳光又透过了窗棂/亲爱的孩子们啊/用你们天使般的声音开启崭新的一天吧!”这样的导语,秉持了“我你相遇”的哲学,增强了导语对儿童的关涉度。第二,设计固定栏目,在固定的时段里开始童诗的诵读。儿童的学习被所谓的“全学科”包围着。这就需要我们给童诗的诵读一点相对固定的时间。每当时间循环到同一个节点,就进入相同的童诗朗诵栏目。例如,我们为每一天的开始,为每一天的晨读设置“与晨读的约会——用诗意的语言擦亮每一天”“晨读诗会”等固定的栏目,童诗晨诵就会成为迎接阳光、迎接崭新一天的文化仪式。第三,播放匹配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里开始童诗的诵读。音乐是童诗诵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最有力量的语言。童诗也特别需要富有儿童味的灵动音乐来渲染与陪衬。如诵读《走,我们去植树》,可以配上《精灵树》的背景音乐,这样既灵动又诙谐,且充盈着儿童味,与童诗实现了和谐的匹配。

(二)启动凝视的方式审美生活,培育儿童的诗心发现力

观察,是生命接触世界的本能。爱观察,才能爱世界,爱自然,爱自己。要让孩子养成爱观察的习惯,而不至于熟视无睹、一无所获,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孩子对事物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惊异感。观察的重要旨趣就是发现,对熟悉的事物展开陌生化的新发现。我们不妨先领略一下“赞科夫版”的“陌生化凝视”:“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你们大概不知道蚂蚁会发出声音并能互相交谈。蚂蚁的话是很轻的,但已经能够用磁带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们可以听到蚂蚁怎样讲话。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体重好多倍的东西?人就不可能这样。这同样是个谜。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会出现许多谜。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4]其实,赞科夫在提醒人们,观察应该调动各种感官,并进行感官组合、融通。留住儿童的诗心,就是引领他们在熟悉的世界里,在生活的周遭,要留心观察,要有所发现,并且是新奇的发现、真正的发现、细腻的发现,就是引导孩子要潜心于沉静性的观察,学会凝视。

杜夫海纳认为,观察要从自我束缚和本能的冲突中解放出来,进而把人的整个精神内核以充满爱的主动行动投入或参与到一切存在的源泉中去。我们不能臆想孩子的生活,而应该尊重孩子自由的情感表达,让孩子真实的表达成为他们生命的解放,情愫的释放,思想的牧放[5],帮助孩子学会并习惯真实、自由、有趣地表达,跳出自我的围城,以陌生的眼光重新审视眼前的一切。这样,我们的孩子也许能从龟背竹与乌龟逼近的井字花纹上,菱和牛相似的卷曲尖角上,看出动物和植物是亲戚,从“风马牛不相及”中看出“石破天惊”却合情合理的关联,从只有半侧身躯的怪树身上,感受到谦让的美德与生长的智慧,从梓树上采摘到二郎神的兵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从夏蝉在绿树上鸣唱,发现一把会唱歌的伞……

(三)启动余裕型童年真性生活,培育儿童的诗心生长力

著名作家曹文轩用“无所事事”来诠释他所理解的“真文学”。他说,作家往往在无所事事当中思考,思考着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细小问题,比如人为何存在,时间与空间的联系等等,文学因此带给读者一种形而上的吸引力。这里的“无所事事”就是在做任何事情、想任何问题,都需要先去爱,需要在心理上有可供自由支配的余地。

无论是儿童的心灵,还是儿童的精神,很多时候就处于“无所事事”的真性生活。这种看似无所事事而实际有所事事的状态,更是一种纯正的发现,是儿童以他特有的方式在品味有韵味的生活世界:春风里百花的争奇斗艳,明月下树影的婆娑摇曳,儿童就成了美妙景致的主人;流水边树木的繁茂枯萎,竹林间石头的消退增长,儿童就可以自由、任性地把玩欣赏。儿童开启真性生活的模式,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培育诗心的生长力。

在儿童快节奏、被掌控下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我们给予孩子一定的余裕状态,引领他们在心灵自由中、游戏状态下去拥抱大自然、热爱大人生。我们要周全而认真地考虑儿童的语文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是留有余地的;这样的生活,孩子有对着蓝天白云发呆的时间;这样的生活,孩子有机会在田园的背景下自由地嬉乐;这样的生活,孩子有面对实景吟诵相应的诗歌的心境。这样,儿童自然会进入自然审美的状态、细腻感触的境界。“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如此余裕的心境,儿童人人亦可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享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生活情趣[6],以获取诗心的最佳生长力。

(四)启动艺术化语文课堂教学,培育儿童的诗心感发力

儿童诗心感发力的培育,是语文教学的思维内核。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儿童的诗心感发力,就必须启动艺术化教学,“言有尽意无穷”,让学生爱上课堂,让课堂语言直抵儿童心灵,使之享受精彩的语言盛宴,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技”“道”合一的境界。

艺术化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哲学意味、文化意味、情感意味、艺术意味、语文意味这五味俱陈又浑然一体的境界。我们启动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其实就是在加强语文课程的审美化,进一步落实人文课程的熏染与美化功能。具体到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联结语文和艺术的通道,比如《二泉映月》就可以通过二胡曲来增强散文教学的诗意,《安塞腰鼓》可以借助腰鼓的力量来进入精神的审美境界。我们可以实现语文散文文本的诗化改编,提升文本的诗化指数……总之,我们可以充分发掘语文文本中的艺术元素,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诗心感发力。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一个人能够永葆诗心,就有可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因为,拥有了诗心,就拥有了真实,就能使人关注自己、照看自己的心灵,注重自己的生存意义,把人引入大地诗意、恬然的栖居之中。这也正是诗化哲学所关注的。

参考文献:

[1]祁增年.让诗心飞扬[J].读与写:小学中高年级,2012(3).

[2]余剑梅.拨动心弦,让孩子诗情飞扬[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

[3]李正义.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诠释[J].甘肃理论学刊,2009(5).

[4]朱水平.小学作文教学:“有意思”胜过“有意义”[J].江苏教育,2007(22).

[5]朱国忠.启动作文的本真观察[J].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6]朱国忠.浅议教师的“职业生存哲学”[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08(12).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心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独酌
偶感
夜路吟
马莲花
诗心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诗心证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