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绽放语文课堂灵趣之美
2016-06-23杨艳
杨艳
摘要:从学习的原点——儿童兴趣出发,语文需要灵趣。“陌生化”,是绽放灵趣的生长点。循着“陌生化”,可从坚持原点立场创造学习契机,生成新颖内容展现语文之美,转化灵动元素激发儿童情趣等几个角度,探寻实施策略。
关键词:陌生化;语文课堂;灵趣之美;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72-04
一、缺少灵趣的语文,不好玩
学习是一种心态,怀着喜爱之情去学,才会收获学习的效益。然而,如果询问当下的孩子们和语文教师们,你们喜欢语文吗?答案恐怕仍令人有失所望。让语文带着脚链跳舞的原因很多,以致语文常常忘记出发的原点——儿童兴趣。儿童是天生的游戏者,他们渴望充满灵动和趣味的语文,渴望充满挑战和冒险的语文,渴望充满新奇和生机的语文。
如果语文富有灵趣,她会以儿童的“灵性”为指引,遵循儿童有规律的心灵呼吸。富有灵趣的语文课堂,会彰显学科的内容之趣、形式之趣,以语文本属的魅力来吸引儿童。富有灵趣的语文课堂,会特别关注“灵动”的过程,师生双主体相互呼应,教学节奏玲珑明快,情感交融自然和谐,知识技能素养渐融渐成。用“趣”的方式,学“趣”的内容,享“学习乐趣”,成“情致意趣”,回塑儿童的“灵性”发育。如果拥有灵趣,语文一定可以好玩些。
二、陌生化,绽放灵趣的生长点
如果想要彰显“灵趣”,必然离不开富有挑战性、新鲜感与趣味性的语文课程元素的开掘。而“陌生化”理论,给了一个突破口和生长点。
“陌生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俄国的什克洛夫斯基,又称“反常化”和“奇异化”。它是以戏剧在观众身上引发的效果为中心,“相对于习惯、传统而言,主张通过加工把人们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使观众产生陌生、新鲜、奇特感,从而对它产生兴趣”[1]。它带给语文教学的核心启示是:要以语文教学在儿童身上引发的效果为中心,“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将“陌生化”理论引入语文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儿童的背景、爱好、心理等对语文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所创造出距离感和新鲜感,从而获得浓厚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借助陌生化策略,师生可以更好地抵抗课堂教学中的认知麻木和审美疲劳,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益。
三、 循着陌生化,灵趣之花一朵朵绽放
(一)坚持原点立场,以探究发现引渡儿童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即使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起点也都不是零。在陌生化理论中,陌生从来都是基于熟悉的陌生,是通过陌生跨过浅层的熟悉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熟悉。儿童才是学习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发现和分享,将发现的问题和错误作为教学的主要看点,在碰撞中达成更深层次的熟悉,真正成就儿童的学习力。这是教学的原点立场。
比如,执教《寻隐者不遇》,让我们从探究和发现的角度,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式。
默写——犯出“好错误”。一首简单的诗,刚刚读了两遍,学生们就不耐烦了,以为会读会背理解了。那就来点不一样的陌生方式:请两个同学上来默写。一默,问题出来了,一个把“言”写成“严”,一个把“深”写成“生”。果然,会背不代表会写,之所以不会写,是并没有真正领会文本的意思。当默写将隐藏的问题暴露,便给了学习一个再好不过的契机。接下来探讨、碰撞,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一下恢复了。
歪读——凸显文本深意。学生中经常流行一些歪批诗,理由,便是新奇。这次我们也尝试一下《寻隐者不遇》乱读,请学生们指教。一首诗改成了:树下问童子,言师采茶去;东西南北中,云深找不到。学生自然觉得好笑,然后我们就开启了一场比较与争辩。争辩中不断理解贾岛的精神追求,不断接近贾岛遣词的深刻用意。如此这般,歪打正着,陌生化后挑起了孩子们深究的兴趣,成就了一次扎实的言语实践训练。
约会——从一个到一类。约会,多新鲜的词。对,把谈论“不遇”的诗找出来,我们与他们约会。于是找出了一类。有学生谈到《游园不值》有不遇的味道。这个对象与众不同,那就挑出来细谈谈。仿“不遇而遇”这叫“不值而值”。很好,为什么这么说?不值在哪?值在哪?又挑起了一番思维的争斗。最后小结,这是反转的写法,古诗里运用了反转,就有曲折、变化,平淡才能化神奇。
坚持原点立场,陌生化诞生了无限学习的契机,教学成为了引渡。
(二)生成新颖内容,以语文之美吸引儿童
“陌生化”,不是没有原则,只为追求教学形式、手段的翻新与变化,不是只用浅层次的奇异来吸引儿童的眼球,更不是为了陌生而远离语文本体,朝向“非语文”“去语文”“泛语文”的误区。其重点与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陌生——开掘出富有语文课程内涵与核心价值且贴近儿童学习心理及‘最近发展区的新颖精当的教学内容”[2],还原语文自身的魅力,开掘出文趣、言趣、情趣、理趣,绽放一个摇曳多姿的语文世界。
1.多元解读,另一扇窗口看风景。哪扇窗子总是被教师下意识打开呢?教参,各类教辅及教学设计用书,此外,总是跟着课文内容跑,一段段一句句串讲,总以结论性的鉴赏替代咀嚼体味的过程,缺乏发现和创造的快乐。让我们暂且关闭那些窗子,在意想不到的陌生的地方,重新开设新的窗口,使儿童观赏到一种全新的景致,激发起鉴赏与探究的热情。
《鱼游到了纸上》,传统的解读一般是:反映热爱生活,赞扬身残志坚,表现勤奋专注。王崧舟老师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宁静致远”,抓住文中四个“静”做文章,道出年轻人“心的宁静”。认定一点,守望一点,这就是“静”。如此陌生化的解读,给人耳目一新的收获。诚如王尚文先生强调:“文本与读者间经常保持适度的张力,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3]新读、再读、重读,该是文本解读的新常态。
《鞋匠的儿子》这篇文章除了知道林肯的谦逊、机智、幽默这几个标签似的结论外,还可以学些什么?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林肯的语言值得琢磨。比如,反话正说,当林肯面对议员的羞辱时说:“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这就是正说反话。比如,“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这句是在明话暗说,意思是说:当你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心里有了疙瘩的想法时,我可以帮助你来改正。还比如说,表情助说,“林肯流下了眼泪”,这个意味深长的动作语言,告诉在场的每一人,他所说的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比真诚的。体悟语言艺术,其实时时在读人,语言的精彩就是人格的精彩。这样的解读给了教学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在思辨、言语的过程中既读懂林肯这个人,同时获得语言的快乐。endprint
2.“陌生感语言”,凸显语用新价值。阅读经验丰富的人常常会对某个常用词语独特的出现,产生陌生感。这些语言,往往是作者对心理感受的独特把握,是不加修饰的言语灵光,同时也是我们读者走近文本,走进作者,进行心灵触摸的桥梁。之所以会诞生陌生感,其实是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语文经验的正常表现,原有储备的知识不够了,从而和新文本中作者呈现的知识产生了冲突。抓住这些“陌生感语言”,在此流连、品味、涵咏,定有别样的收获。
《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有“锻铸”一词。锻铸是金属加工业中的专有名词,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隔阂,读得磕磕巴巴。既然陌生,就有生长点,值得探究。课文三、四自然段白描似地展现了柳树恶劣的生存环境,这是实写“锻铸”;而六、七自然段则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刻画了这株柳树顽强生存的毅力,是在虚写“锻铸”。一虚一实,构成了行文的思路,也将“锻铸”由外而内诠释得清清楚楚。教学以此一点突破,可以绽放出结构之美趣。
《少年王冕》中“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这段话也很“反常”,回味一下:一个“遇上”可见吃煮腌鱼腊肉不是常事,次数是很少的,“煮些”中的“些”字,又是藏着“一些些”的感觉,还在强调每一次煮的量少。可想而知,再善良的主家分到放牛娃王冕的手里就少之又少。即使这样,王冕还“用荷叶包了”,如此郑重对待这一些些的鱼肉,反常之中足见孝心之大,确实让人钦佩。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一个新词就像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讨论的土壤里。我们多多回味,善于发现,敏于利用,便能变幻出语用的曼妙来。
3.文本互释,勾连比较中走向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要善于创造“鲜活的陌生”。在固有的文本之外,总有恰到好处的文本沟通、联系,将教材做成一张深度的网页,课内向课外“让位”,将学生引向更新鲜更宽广的世界。
学习《三打白骨精》中小说善于利用动作描写凸显人物特征的方法后,我们会将原著中生动描写白骨精变村姑、变老婆婆时的文字呈现给学生,通过原著与课文的比照阅读,更深刻地认识到不仅仅动作描写对人物刻画充满了力量,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都有着无穷的魅力。这是将原著之水引入教材之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著名的咏荷诗,诗中大肆渲染了花叶红绿映衬之美。教师遂设计一个言语活动,让孩子们为荷塘中一组荷叶与荷花巧姿妙态所呈现出的生动情韵配解说独白,语言的想象力将叶与花相映相衬的情趣一点点透亮。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便诞生出了形态之外更富有灵韵的体味,然后,将教材之鱼放归诗文之海,让学生课余广泛搜寻写荷的诗文,找寻红绿映衬之句,结果发现这是写荷的常态。一直读到朱自清笔下,莲成为了羞涩的女子,席慕蓉更以《我愿为莲》化出了一片心明如镜。一个文学意象便渐次生成。
(三)转化灵动元素,以活泼的方式指引儿童
富有灵动趣味的课堂,很重要的标志是转化——教育艺术的全部内涵也在于陌生化地“转化”,创造出其不意的变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艰为趣,最终转化成儿童喜欢的元素。
1.让“形象”拥有更多的味。直观的形象,是儿童喜欢的第一元素。我们常会借助实物、画面或表演等手段,提供出形象,帮助认知。在陌生化的启迪下,我们思考是不是进一步超越,让形象除了形象,还能诞生出更多的味道。
教学一年级识字5中“西瓜”一词,西瓜学生太熟悉,读与认知都没有问题,那么这时普通西瓜图片的形象意义就不大。后来在搜寻图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组极具创意的西瓜艺术图:西瓜心、西瓜小棒冰、西瓜甜豆腐、西瓜盅、西瓜裤、西瓜酒桶、西瓜井等等。源自生活的艺术情趣,不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吗?当这些另类西瓜形象呈现,果然把师生迷住了。想来,这样一种陌生化的开掘,就有了更丰富的意义、味道、情感、创造,契合了学习者对未知的需求,拥有了“灵”性的形象。
相比直接提供形象,启发孩子借助想象、通感等方式创造出的形象更有意义。《2008,北京》中有一个词“沸腾”,确实有些理解上的难度。如果就词解词,未免生硬。有位教师想出了好办法,她让孩子们创造形象:“每个人都仰起头来,把北京赢了的好消息喊出去。要喊得可以看见你的声音。”仿佛在做游戏,孩子们仰面呼喊“我们赢啦——”“老师,我看到我的声音在奔跑。”“我的声音在用力撞屋顶。”“我的声音在打转。”“声音沸腾就是好多声音炸开了乱窜。”你们看,一个动态词在儿童和语文的世界里,它很“形象”地存在着。这就好玩多了!
2.用“故事”擦亮平凡的课堂。书写一个“夏”字,就是一个故事。“看,夏姐姐多爱漂亮,她总是给自己戴上一顶宽宽的帽子,这帽子就是夏字头上的“横”,伸出手指,写得长一点。身上穿一件有两条花边的衣服,再穿一条漂亮的裙子,裙子随风飘荡,多美呀!我们要把下面的撇,捺写得舒展一些。夏姐姐要去旅游了……”串联局部就构成了情节。
学习“雷雨”一词,原本就是单纯就雷雨教雷雨。我们来点故事,依次呈现三幅动态图:乌云图、雷雨图、彩虹图,配三段文字:黑压压,乌云密布,/一道道闪电划过,倾盆大雨就来了。/呼啦啦,一阵风,乌云散去,雨后见彩虹!将一个词建构成了一个情境、事件。图文共生的故事中,孩子们既整体感知了雷雨的特征,也获取了关于雷雨的语言。
故事,是知识相遇的场所;故事,拥有戏剧性的吸引;故事,呈现了知识学习的绝佳情境。教师如果练就了一张故事嘴巴,就拥有了走向儿童心灵的密钥。
3.最不能少的是“游戏”。游戏是体验,游戏是展示,游戏是获胜。将教学内容充分设计于游戏活动中,必然可以带来崭新的效果。
《雨点》中有四个动词:“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如果一个个展开理解教学,形式必然会单调和雷同。怎么办呢?让游戏出场吧。我们设计了一个整体的游戏情境:选择四种风格与四个词语吻合的音乐组合成了一段乐曲,请孩子们听音乐演绎适合的动作,随着音乐风格的变化,或快乐地跳跃,或悠闲地散步……不知不觉,孩子们都领悟到了雨点在不同地点所表现出来的不一样的姿态动作。游戏体验,既帮助了孩子们从字面理解到达身心的深层理解,更为下文体会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作了铺垫。游戏突破了重点。
至于变一变、比一比、赛一赛、演一演、辩一辩等等各种游戏形式,使用得当,转化得当,总能给人带来别样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孙月.熟悉基础上的陌生——试论阅读教学的陌生化理论[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7(2).
[2]王祥莲.陌生化:语文课堂的应然追求[J].教育科学论坛,2012(11).
[3]赵晓梅.让学生在陌生的情景中感悟语文学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