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6-06-23袁军
袁军
摘要: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的“课上学习、课下作业”的教学模式,创造学生“课下学习、课上练习巩固”的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这一颠覆性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微课程。翻转课堂实践中存在以“检测习题”代替“思考问题”、课前课后任务设置出现本末倒置、学生陷入题海,未见协作探究等问题。一线翻转实践者应加强对翻转本质规律的学习,教师应理性看待和选择翻转课堂的学习典范,研究者应用正确的“本土化”研究引领翻转课堂的发展。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65-04
美国人可汗,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了给远在他乡的表妹补习数学,利用数码设备,以诙谐风趣有感染力的通俗语言,再加上有趣的图像符号等,将辅导的课程内容录制成5到10分钟的微型课程,储存到电脑,便于表妹在异地学习,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引起了微软巨人比尔盖茨的青睐和重视。由此,以可汗学院模式为代表的微课程,在欧美兴起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当前推广的先进教育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1]。翻转课堂将教学泛化,让教学活动走出课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更多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主体性,使传统的课堂教学顺序发生了反转:由过去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再到作业,转变成学生先学到测评再到研习,使教授学习在课外,吸收内化在课堂。而这一颠覆性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微课程,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张一春教授是这样对微课(微课程)做出界定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除此之外,他就微课特征给出10条意见:微课具有主持人讲授性、流媒体播放性、教学时间短暂性、教学内容少量性、资源容量较小、精致教学设计、经典示范案例、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便实用、配套相关材料等特征[2]。
一、“微课热”:是炒作,还是其确有价值和前景
面对微课热的兴起,有人认为这是教育领域突然掀起的一次“炒作”。微课很时尚,其在实验观摩中“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掌握制作微课的技术,继而显得实用性小,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用不大。这种质疑声来自对微课了解不多且对新技术持有抵触心理的人,有时候他们被以往的“教育信息化风潮”所伤,对新技术、新媒体不敢抱有太大希望。然而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化和互动性等特征对传统教育传播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媒体对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信息等基本组成要素及其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导致教育传播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并呈现出互动和非线性等特征[3]。
“微课热”并非“炒作”,而是有其时代背景、现实需求和应用前景。我们正处在一个多样化信息化的时代,学习者急需一种便于传播、乐于接受的新型学习资源,帮助其从容应对严峻挑战。一线教师工作繁琐,教师的学习需要新的平台,帮助其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的资源需要从以冗长的课堂实录和多媒体课件为主体的资源转向灵活高效、可重复使用的、“小、微、精”的新资源。而微课正因其平民化、短小、符合网络时代学习者“注意力模式”等优势,能够满足学习者、教师和资源建设者的需求,而成为其“新宠”。慕课的兴起则是加剧了对微课的需求,根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撑,微课的教育价值和应用前景将得到扩展[4]。
微课有教学成功先例。微课最早被人们关注的是可汗学院推出的系列微视频,这些视频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深受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实现了视频改造教育的目的。随后国内学者深受启发,称其为“微课”,从而为微课注入了本土化的理解。在国内微课先行者的引领下,国内涌现出许多应用微课带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案例,例如佛山微课实践和李玉平微课实践。胡铁生基于自身多年的实践撰文指出,微课将成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5],而对微课起源知之甚少的人们就会觉得,微课显得陌生不敢触碰,从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微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有其作用。在课前,微课可以结合学习任务单帮助教师实现导学,帮助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和事先学习的内容,例如回顾先前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微课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易混淆点、易错点,内化知识,保持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之后,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难点、疑点、甚至还可以拓展学习,促进迁移应用。
在基于微课的网络培训中,微课支持教师的碎片化学习,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与学习矛盾,支持教师的个性化学习,可以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了技术门槛,有利于一线教师的参与,易于分享交流,便于研修成果的流通、可视化和最大化。在说课中应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核心能力;在评课中应用微课,可以提升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微课不仅将成为适应网络时代“教、学、研、专业发展”四位一体新需要的一种新媒体和新技术,也将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趋势[6]。
“微课热是一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之所以说微课热是暂时的,因为微课只是对教学视频和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点变革。微课热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数字故事热、电子书包热、电子白板热、翻转课堂热一样,都是一些基于数字技术的带有过渡性质的变革。这些变革不可小觑,它们都在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着不懈的“蚕食”,使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范围不断萎缩。另一方面,之所以说微课是长期的,是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当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之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胡铁生老师提出让教师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来参加评比的设想。从实际出发的设想,导致了微课概念的产生。胡老师具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智慧。这个办法恰好与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趋势完全吻合,从而使微课具有长远的生命力[7]。endprint
二、教师的定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倾向于一个专业化的主持人,组织学生参与分享和合作,并通过相互评价超越自我,同时结合学生的展示,有效地生成强调些什么,保证学生研究主题有所侧重,促进学习目标达成,对课堂具有一定的把控。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需要事先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中能够掌握什么,分享什么,主题内容可能出现的偏差是什么,哪些是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质疑消除的,哪些是易错的,需要教师强化分解。主持人是要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进行欣赏与辨证的切磋。
首先,教师不再是操纵教学的决定者,也不是支配学生的权威,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协作、主题研究、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形式的学习活动,及时捕捉学生传递信息中的亮点,进行有个性化的解说,引导学生思维趋向广阔,获得学科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要做得出色,一定得有恰当的主持方法和兼容并蓄的主持风格,有符合自己性格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问题,更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主持语言不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态势语言,始终应与学生的感知相融合,带有一定的亲和力,能够收放自如,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明确该怎么说,怎么做,怎么观察,怎么倾听。
第三,作为教师,是任务明确的,所有的主持是烘托和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展示已经学会了什么,还要生成些什么,思索和延伸期待些什么。教师不仅应在上课之前对整堂课时间安排、活动过渡做到心中有数,还应注意课堂的节奏,使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行云流水,都能让学生有所心动,豁然开朗。
三、翻转课堂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检测习题”代替“思考问题”
因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的特征和局限,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其性质和核心任务是通过观看视频或阅读教材,发现更多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参加研讨,在研讨中深化理解,并创新知识,发展能力。但一些翻转实践,主要还是将课前自主学习的焦点放在“解决问题”[8],甚至是课前做基础性的练习和检测,课堂做提高性的练习和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进行展示、质疑和评价总结。而且这些练习,从出题到评价,都是以标准答案为本,对学生的作用,是制约和局限思维,而不是拓展思维。题做得越多,学生的思维面积就越窄,而不是越宽。
(二)课前课后任务设置出现本末倒置
由于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的性质和核心任务是通过观看视频或阅读教材,发现更多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到课堂上参加研讨,在研讨中深化理解,并创新知识和发展能力,自然决定了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作为核心任务,知识内化、问题解决、思维拓展还是要在课堂上完成。但一些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给课前学习布置过多过重的学习任务,甚至希望能在课前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所有学生真能在课前完成布置的任务,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事可做”,非常轻松?可以估算一下,一位普通水平的学生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多少时间,由于课前学习时间有限,而且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协作,这些任务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科学合理地分配和设置课前和课堂的学习任务,是翻转课堂设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三)学生陷入题海,未见协作探究
有些教师将翻转课堂定位为“学案为本,训练为主”,整个课堂学生埋头做题,深陷题海,除了短时的展示环节,少数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展示解题过程,教师同学纠正,基本看不到任何的师生协作探究学习活动。这样的翻转,只有翻转的形式,没有翻转的内涵和本质,本质上它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工具[9]。
四、翻转课堂实践中存在的应对策略
翻转课堂,如果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和本质,注定走不远。因此,认真深入思考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解决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一)一线翻转实践者加强对翻转本质规律的学习
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为教学行为上的操作性失误,但实际根源在于理念上存在偏差。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存在问题,表面上看原因是缺乏翻转教学设计能力,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翻转课堂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它是一种新事物、新实践,一些教师在实践之前,对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和本质规律缺乏深入准确的把握。因此,解决翻转课堂实践中的问题策略之一,是从事翻转实践的教师要加强对翻转课堂本质规律的学习。
(二)教师理性看待和选择翻转课堂的学习典范
教师学习,主要途径有三:一是教育教学专家引领,二是向教学实验的“成功”典范学习,三是同伴互助互学。但学校教师突出地表现为更愿意向典范学习。因为向典范学习,更具有模仿性。模仿学习,难度小、见效快、更轻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这样可那样的问题,与一些“典范”的误导不能说没有关系。就目前来说,有人建议:热情前来学习的教师应擦亮自己的眼睛。当然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理应具有批判性精神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因此,解决翻转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策略之二:理性看待和选择所谓的翻转课堂“成功”典范,虚心学,但不迷信,不盲从。
(三)研究者用正确的“本土化”研究引领翻转课堂的发展
实践中之所以出现伪“典范学校”,原因可能是这些“典范学校”自己没有认真探索研究翻转的本质规律,也可能是受到专家的误导。这些专家不仅误导“典范学校”,也通过培训讲学等活动误导校长教师。这样看来,这些“翻转专家”的误导或许正是翻转实践问题的源头。因此,专家能否静下来、沉下来对翻转课堂深入研究和思考,就显得非常重要。翻转课堂作为来源于美国的教学改革实践,引进中华大地这片热土,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问题是,这个“土”是指什么?是指应试教育制度和现实?还是指变革工业时代工厂式教学方式和培养目标的需求?如果是前者,我们就只能无奈地适应现实。如果是后者,翻转课堂研究者和实践者就要做改革教育现实的先锋,用正确的“本土化”研究率来引领翻转课堂的发展[10]。
微课在教学中的意义是它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教学策略落到实处,可以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教学元素配合使用,特别适合翻转课堂这种方式。它把教师施教活动以数字化载体记录下来,可以再现教师施教活动过程,将教师个性化、知情意的部分记录下来,使其数字化并具有可重用性。它是本国化的产物,也是我国教师探索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的产物。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提升教学绩效的同时,也一定能完成其中国化的蜕变[11]。
参考文献:
[1]张西宁.可视化微课设计的实践研究——基于对可汗学院的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4).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3]蒋银健.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4]李天河,刘冰,田俊.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微课教学系统研发[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1).
[5]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6]胡铁生.全国首届微课建设与创新应用高峰论坛在佛山隆重召开[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7]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
[8]田爱丽.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实践创造[J].上海教育,2014(36).
[9]陈立群.“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J].山西电教,2014(7).
[10]杨晓宏,党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11]黎加厚.微课程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中国本土化行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