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糖的检讨
2016-06-23单祺雯
文/单祺雯
一勺糖的检讨
文/单祺雯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
因为拥有人类喜欢的味道,我很有优越感。人们会用“甜蜜”来形容我,孩子和女性更是对我情有独钟。我的名字叫白糖。如今的我,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指责。
饮食中,我无所不在
我的学名是碳水化合物,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我提供。进入人体后,我会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作血糖,通过血糖水平的高低促使胰岛素分泌,把血糖转化为能量供人体消耗。这也是为什么在运动时,吃块巧克力会让你兴奋;疲劳饥饿时,吃颗糖能缓解头晕的原因。
我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新鲜水果、奶类、薯类和粮食中是天然存在的糖;棒棒糖、软糖等零食中的我,属于可直接食用的糖类制品;作为调味品,我在很多菜系都备受青睐;形形色色的方便食品和饮料中,也都少不了我的身影。除了第一种“天然糖”,其他形态的我都表现了“不好”的一面。
或许你会说,既然只有第一种才是健康的糖,其他的不吃不就行了?这恐怕很难做到,因为你们很难辨别我的化身“隐形糖”。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教授所说,人们摄糖过量,很大程度上源于经常外出就餐和摄入大量加工食品。在餐馆,加了我的菜,味更浓郁,红烧肉、鱼香肉丝都是我能大显身手的菜式;超市里,碳酸饮料、果汁等更是我的最佳藏身所,面包、话梅、虾条和酸奶等也很欢迎我的加入。
由于变化多,味道好,我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数据统计,2015年全球糖消费总量1.72亿吨,同比增长2.35%,印度和中国作为糖消费的主力军,每年人均消费添加糖达22公斤左右。
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存压力。全世界的营养专家都在盯着我,隔三差五就要批判我一回。前不久,美国权威专家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说我就像另一种烟草,吃多了如同慢性自杀。
我是你的“甜蜜”陷阱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糖摄入量约为59克,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50克上限标准。而食糖过量,后患无穷。如果你足够细心,一定可以感受到我的“威力”。
我被摄入人体后,最先影响到的是牙齿。吃糖后如清洁不彻底,会导致糖分在口腔残留,引发龋齿。这还只是我带来的小麻烦,真正能让我“展现功力”的是当我进入血液。我不仅会导致体内“坏胆固醇”水平升高,更可能因血糖过高而患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当伤害向下发展时,首先遭殃的是心脏,大量吃精制糖可能导致人体摄入能量过高,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从而引发心脏病;其次中招的是肝脏,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会加快肝脏细胞储存脂肪的速度,导致脂肪聚集在肝脏周围,形成脂肪肝;我的“威力”还能延伸至直肠,令直肠癌风险升高;对于男性来说,我更应该成为惧怕对象,因为我能造成男性的勃起功能下降。
当我随着血液走遍全身,皮肤就会被波及。因为糖在进入人体后,可产生一种叫糖化终产物(AGEs)的“危害分子”,不仅能破坏胶原蛋白、弹力蛋白等蛋白纤维,导致皮肤出现皱纹或松弛,还会使身体的天然屏障失效,降低皮肤防御紫外线的能力。如长期大量摄入糖,因能量太多产生饱腹感,影响对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可造成营养不足、免疫力低下,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影响最大。
学会和我友好共处
可能是认清了我的破坏力,目前各国相继开展了“限糖”运动。比如,英国不久前宣布了对含糖饮料征税。我并非一无是处,所以在如何对待我的问题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的话很到位:糖是人体必需的能源物质,“限糖”并不代表不吃糖,而是要“会吃糖、管理好你该吃多少糖。”只要每天糖摄入量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约25克左右,完全不会产生健康问题。
首先,逐步减量。每天少吃一种含糖食物,久了自然就不再贪恋甜食了。其次,学看营养成分表。在加工食品标签中,我经常以蔗糖、砂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玉米糖浆等“昵称”出现,这些成分排得越靠前,越应少买。第三,找调味替代品。在很多用途中,我都有替代者,比如,烹饪时,柠檬汁、橘皮、醋都可以为食物增香。第四,少在外就餐。在家做饭,更容易控制我的用量。最后,学会检测我的含量。对大部分食物而言,只要舌头能尝出微微甜味,含糖量可能在5%左右;若感到甜甚至腻,也许含糖量在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