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微处发掘写作金矿
2016-06-23安徽省霍邱一中赵克明胡志红
安徽省霍邱一中 赵克明 胡志红
在细微处发掘写作金矿
安徽省霍邱一中赵克明胡志红
很多人认为,在写作时选取大事件、大场景最能吸引读者的眼光,引起轰动效应;其实,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细微处,一句话、一蹙眉、一举手、一投足、一瞬间,倒更能彰显生命力度,更能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可以说,细微处是含金量很高的矿藏。那么,我们如何来发掘这一写作金矿呢?
不妨从“小”处着眼,发现生活细枝末节的情感“含金量”。
最浓最真的情感往往藏在细节里,就像人们所说的,母爱藏在儿时吮吸妈妈乳头尝到的甜甜的乳汁里,藏在寒冬时穿着妈妈精心编织的暖和的毛衣里,藏在下雨天妈妈踏着泥泞送来的雨伞里,藏在时时听到的妈妈絮絮不休的唠叨里,藏在离家远行时回望到的嵌着妈妈凝望面庞的窗框里,藏在妈妈箱子底珍藏的你从小到大的照片里……因而,我们在写作时尽量选取“小”材料,凸显极能产生情感震撼力的生活细微处。
例如,在写“亲情”话题时,有位同学就抓住了姥姥“打眼罩儿”的细节,写作时便聚焦于此,他在作文中写道:“终于登上距姥姥家不太远的圩堤了,一眼就望见姥姥正站在房前的空地上,左手掌挡在眉前,朝着堤上张望,我知道她正在望着我。姥姥的这个动作已经很经典了,记得小时候,她就常常在太阳地里这样望着我,我似乎就是在姥姥这样的望中渐渐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而姥姥却在这样的‘望’中渐渐变矮了,变瘦了,变老了。后来,我读书在外,又成了姥姥家匆匆来去的‘过客’。此刻,看到姥姥这打眼罩儿遥望的姿势,我一下子呆住了,钉在圩堤上……”这样带有泥土味儿的生活细节,满含着作者的真挚情感,会勾起人们温暖的回忆,让人在感动中欣赏其文,如同欣赏一个鲜活跳动的生命。
又如,在写“生活处处有爱”作文题时,一位同学捕捉了一个独特的细节——妈妈不穿漂亮的高跟鞋。文章大意是这样的:儿时看到幼儿园阿姨穿高跟鞋特别美丽,回去翻找鞋柜发现了一双精心包装的高跟鞋,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妈妈从来都不穿这么美的高跟鞋呢?”在“我”的再三央求下,妈妈试穿了高跟鞋,而且对着镜子欣赏了好一阵,最后还是缓缓地脱下了。一次,爸爸和妈妈要一起外出参加聚会,爸爸穿上笔挺的西服、锃亮的皮鞋,而妈妈却穿了一双平底鞋,“我”赶紧拿出高跟鞋让妈妈换上,妈妈却笑着说:“穿平底鞋舒服。”“我”正埋怨妈妈的固执,可突然发现不穿高跟鞋的妈妈和爸爸并肩站在一起,妈妈正好比爸爸矮一点点。原来妈妈放弃心爱的高跟鞋是为了衬托爸爸的“高大形象”啊!这不为常人发现的超乎寻常的爱,真的让读者为之动容,为之击节赞叹。
不妨在“点”上下足功夫,彰显生活细枝末节的魅力“含金量”。
细节的魔力在于“点”上功夫,选择材料中最动人、最精彩、也最扣题的一个或几个“点”,并不惜笔墨加以描写,精心打造出“魅力点”“震撼点”,这样也会使全文增色生辉。
以“不褪色的细节碎片”为题写作,一位同学写小时候家境贫寒,开学了没钱交学费,父亲感到很无奈,其中写了父亲卖血归来后醉酒的细节:“又到了8月30日,交学费的日子。我和妹妹早已做好的暑假作业很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然而没有钱交学费。看着别的孩子雀跃着去学校,我和妹妹忍不住站在窗边哭泣。父亲一言不发,他的脸色灰暗得像一片腌菜叶子。我们哽咽着催父亲去借钱。父亲去了很长时间,回来依旧两手空空。我们觉得一万个委屈,便不停地哭。太阳落下去了,家中十五瓦的电灯拉亮了。父亲做好了饭,放好碗筷,喊我们吃饭,我和妹妹一声不吭。父亲无可奈何地坐下来一个人吃,他甚至喝了一点酒,那是烧菜用的极廉价的黄酒,才喝了几口,父亲就醉了,伏在饭桌上呜呜地哭。我们起先不知所措,后来哭着劝父亲别喝了。父亲哭着把那半碗黄酒一饮而尽,泪水簌簌地掉在碗里,又和洒出来的酒一起沾湿了父亲的衣襟。父亲开始说话,一句接一句,不停地说,说了一个多小时。他把手伸进裤兜,掏出瘪瘪的破钱包,摸出几张钱,‘啪’的一声很响地打在桌上,大声说:‘钱,拿去报名!’我和妹妹想笑却笑不出来,泪水也更汹涌地哗哗地下落。”这个细节“点”具有穿透力,透过父亲“流泪”“醉酒”,“摸出”卖血换来的学费,“很响地打在桌上”等描写文字,我们看到了父亲在艰难的境遇中支撑家庭的毅力和痛苦,看到了父亲对子女的负责和关爱。可以说,一篇文章如果有了这样催人泪下的“点”,就会以真情打动读者,甚至让人潸然泪下。
要凸显细节的“点”,用笔就不能太匆匆,而要在选准“点”的前提下用“慢镜头”来表现。有位同学在反映“和谐社会”主题的文章中就写了这么一个小镜头:
军用大衣,毛皮帽子,胶鞋,一身很不合时宜的打扮,但看样子很能御寒;两鬓斑白,胡子拉碴,一副有些沧桑的面容,他大约年岁够大了吧。他蹬着一个小三轮,车前绑个大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卖豆浆——!热豆浆——!”听到这“热”字,我觉得很温暖,便习惯地把自行车踩到他跟前。
近日,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会同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气象局等部门对2018年1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经核定,11月份中我国自然灾害以滑坡灾害为主,洪涝、风雹、地震、山体崩塌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2万人次受灾,8.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3400余间房屋严重损坏,2.2万间一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8.2千公顷,其中绝收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5.4亿元。
“买豆浆吗,同学?”
“嗯!”
“同学,这都是热乎的,随便拿一个吧!”
我顺手拿了一个,不料太烫了,手一松,豆浆滑掉了,落地的声音应该不大,却发出很大的声响,原来夹在三轮车旁边的一只小板凳摔在了地上,摔得七零八落。那杯豆浆并没有落地,而是在老人的手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我分明看到他的手红肿着,不知是被板凳碰的,还是被豆浆烫的,我吓得不自觉地倒退两步。
见我惊讶地看着他的手,他赶紧将手往后缩了缩,忙问:“同学,没烫到你吧?你可稍放一会儿再喝呀!”说完用另一只手从车上取一杯豆浆放到我的车篮子里。我递钱给他,他又习惯地用那只受伤的手来接,可能是硬币触到了那疼处,他的手一颤,钱掉落了。我下意识地弯腰去捡,可他的左手比我快了一步。
“你的手没事吧?”我有些歉意地问。
“没啥事,经常的。同学,快走吧,该迟到了!”……
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与卖豆浆老人相遇的片段,写了老人的装扮、面容、吆喝、举动,尤其是那和豆浆一样温暖的话语。人们读罢不禁慨叹:正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人创造了这个社会的和谐,给生活带来了正能量!这样有生命感的文章也定会赢得读者的喝彩。
不妨往“深”处钻探,发掘生活细枝末节的内蕴“含金量”。
记叙文写作细节化,不是为细节而细节,而是突出寻常细节所蕴含的深意,通过琐细的生活材料反映出深刻的内蕴来。例如:从习惯去菜地看母亲精心侍弄蔬菜的细节,悟出了自己也是在母爱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道理;从一个差生上课想打喷嚏却痛苦忍受的细节,悟出了差生的受歧视以及教育的不公正;从家乡小河的消逝忆及儿时河边快乐的玩耍、洗衣女子的说笑、村民引河水浇田等细节,悟出了现代文明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进而引发出深深的忧思。这样对生活细节材料深入钻探,悟深悟透了生活的细微处,写出的文章便可彰显出细节的力量。
有位同学以“变”为题作文,其主体部分是这样的:
斑驳的墙——
多年的风蚀雨淋斑驳了它的形体,墙角的裂缝处每到雨后总是长出杂草青苔,如果在刘禹锡的陋室前倒也恰到好处,可这里的人们没有古代文人的雅兴。墙体上到处留下岁月的痕迹:有顽皮孩子们的涂鸦,有来往车辆的剐蹭,还有形形色色的小广告、寻人启事等,如同顽固的牛皮癣,甚至还有人畜的便溺。路过的行人最多在上面抹一把鼻涕,或蹭蹭踩上脏物的鞋底,谁都不愿意多看它一眼。
偏偏墙的拐角因为避风,被一个剃头匠相中了。每逢集日,他便雄踞此地,撑起遮阳的大黄伞,操练他的“绝顶功夫”。于是,墙上更是平添了几个铁楔子。每当集散人空,地上就会留下或灰、或黑、或白的乱发,混着地上的糖葫芦杆儿、冰棒袋、烂橘子皮,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垃圾,满目狼藉。墙,就这样被人们漠视着,糟蹋着,而它一言不发。
亮丽的墙——
突然有一天,据说要来一个检查团,这面墙时来运转。
墙面被粉刷一新,墙角的碎砖乱瓦被清理得一干二净,那些杂草更是踪迹皆无。墙面上,还专门请人画了寓意丰富的宣传画:有宣传交通安全的,有赞美文明守信的,有警示节约用水的……五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图景吸引了行人驻足观望。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几天后,一溜黑色的轿车停在学校门口,一群衣着光鲜、面色红润的人下得车来,面对围墙或颔首,或评赞,或拍照。一阵喧闹过后,他们登车绝尘而去,留下一股股汽车尾气在空中升腾。
老去的墙——
喧闹过后是沉寂,这段墙又落寞下来,如同昙花一现的超女明星。
一场暴风雨过后,墙上的宣传画模糊了,“老演员”又纷纷返场,似乎只是经历一个幕间休息,它们的“人气”永远不会低落。墙脚的草木又开始滋生,瓦砾也渐渐多起来,墙面上的“牛皮癣”又重新复发,剃头匠的黄布伞也准时撑了起来,赶集的人又开始在上面抹鼻涕,蹭鞋底,谁都不愿意多看它一眼。
该文通过一堵墙变化的细节针砭了不讲文明的积习与弄虚作假的时弊,实在是振聋发聩,发人深思,再加上漫画般的细节描写,讽刺性的艺术手法,读来耐人寻味,使人解颐。如此在细节中见深意,会使文章内蕴深厚,活力四射,对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与内心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