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分析与评价
2016-06-23史芳志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
史芳志(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分析与评价
史芳志
(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对甘肃省2013年区域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R&D活动机构、知识与信息、技术市场、年度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科技论文等指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指标;分析;评价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健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及促进微观科技创新活动,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以区域为范围,优化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当前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2013年甘肃省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指标进行逐一的分析与评价,并对本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1 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指标分析
1.1科技活动人员
2013年,全省R&D人员共有37046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3871人,占64.4%;女性人员9455人,占25.5%,R&D人员按照执行部门分,企业18767人,科研机构6899人,高等院校7654人,其他3726人,如图1所示。
图1 2013年甘肃省R&D人员按执行部门划分
1.2科技活动经费
2013年,甘肃省科学技术支出总额为19.76亿元,比上年增加3.57亿元,增长22.1%;全省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0.86%,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全省R&D内部经费支出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R&D经费当年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7%。按照执行部门划分,企业支出41.0亿元,科研机构18.9亿元,高等院校5.9亿元,其他1.2亿元。
1.3甘肃省R&D活动机构
2013年,全省有R&D活动机构529个,比上年增加101个,其中,企业322个,科研机构93个,高等院校48个,其他66个。R&D机构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布,制造业251个,占47.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有133个,占25.1%;教育48个,占9.1%;卫生和社会工作31个,占5.9%,采矿业29个,占5.5%,以上这五大行业占全省的90%以上,如图2所示。
图2 2013年甘肃省R&D活动机构
1.4知识与信息
2013年,甘肃省专利申请受理10976件,增长32.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735件,占总量的34.0%,增长14.4%;实用新型5453件,占49.7%,增长44.4%,外观设计1788件,占16.3%,增长46.7%。
1.5技术市场
2013年,甘肃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元,达到100.13亿元,同比增长37.0%。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3781份。回顾近10年发展,甘肃省输出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合同数由1646项增加到3781项,增长2.3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68%;成交额由11.96亿元增加到100.13亿元,增长8.37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63%。
1.6年度科技计划
2013年,甘肃省科技计划共新上项目976项,投入财政经费23929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计划项目986项,获财政拨款71897.6亿元。
1.7科技成果
2013年,甘肃省共登记科技成果922项,登记的成果中获得知识产权数量1180项,登记的成果主要以各类计划项目为主,政府资金起主导作用,其中来源各类计划项目的成果393项,占成果登记总数的42.62%;基金项目57项,占6.18%;国际合作项目2项,占0.22%;横向委托项目28项,占3.04%,自选项目429项,占46.53%;其他13项,占1.41%。
1.8科技论文
2012年,甘肃省发表国际论文4641篇。其中,基础学科2427篇,工业技术1857篇,医药卫生239篇,农林牧渔95篇,管理及其他23篇。2012年,甘肃省发表国内论文8689篇,其中基础科学1593篇,医药卫生2552篇,农林牧渔1080篇,工业技术3133篇,管理及其他类331篇。
1.9其他指标
截至目前,甘肃省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4个。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2个;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16个,中试基地8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94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家;在甘两院院士达到17人。
2 甘肃省区域科技发展的目标
到2020年,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力显著增强,协同创新机制更加完善,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效益大幅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进入西部地区前列,初步建成创新型甘肃。
具体指标: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省、市、县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2.2%、2.0%、1.8%;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22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应有稳定的研发活动,设立研发机构的达到5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000件和100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年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5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3 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
甘肃省在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万人科技论文数、资本生产率、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的比重,有R&D的企业占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指标居全国上游或中游水平。说明高技术产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科技论文产出持续提高。
但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环境质量指数、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几项指标仍然位于全国倒数几位,反映出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不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技术落后,环境质量较差,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见表1。
表1 2009-2013年间甘肃科技进步检测指标全国排名及变化
4 启示及建议
4.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甘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远远不足,还达不到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与西部地区平均投入差距更大。2013年,甘肃省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07%,比“十二五”初期提高了0.05个百分点。对于甘肃这样的创新基础薄弱的地区,只有进行长期持续高强度的创新投入,才能形成区域特色的知识和技术储备,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提升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甘肃在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培育本地化创新能力,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弥补研发投入的欠账,缩小甘肃与西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4.2提高本地化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由于甘肃工业体系受大小三线建设和军工布局的深刻影响,科技研发能力量集中于在甘的中央属科研机构和高校,由此,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更为明显。这一方面造成甘肃本地化科技创新能力低下,资源要素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中央所属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激励不足,科技成果不能很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影响到甘肃高技术产业化的整体发展,2013年,甘肃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仅为11.2%,可见,甘肃必须大力培育本地化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破解甘肃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提高甘肃原始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率。
4.3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增强对外部创新资源的吸引力
甘肃作为创新资源总体相对匮乏的落后地区,要把引进外部优秀创新资源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这需要切实下大力气改善本地创新环境,提高甘肃对国内外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这就要求甘肃要转变旧观念、清理新思路,实现甘肃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外部来甘肃投资创新的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务,减少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落实承诺的各种优惠政策。加快科技创新体制的机制改革,灵活人才评价机制,走企业出题、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力解题的新路径、激发企业创造活力。
4.4加快创新资源聚集,发挥高技术产业聚集效应空间聚集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特征,特别是对创新能力落后的地区,更应以效率优先,聚集区域优势创新资源,以实现资源投入的聚集效应。目前,甘肃应以创新资源较为丰富的兰州、白银,天水,金昌4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兰州新区和各国家级高新区等基地为依托,争取尽快落实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的设立和建设,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高技术产业聚集区,成为甘肃创新活动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拉动甘肃全省产业机构的整体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文卿.2014甘肃科技发展报告[R].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文卿.2013甘肃科技发展报告[R].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3]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R].2013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4]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统计局[R].2013甘肃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R].
中图分类号:F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