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墨尔多
2016-06-23杨全富
文·图杨全富
神山墨尔多
文·图杨全富
神山上
清晨,天光还没有大亮。此时,在钢筋水泥笼裹的丹巴县城里,长长的街道上,一盏盏路灯疲惫地眨着眼。我们将煮熟了的腊肉切成片,装在食品袋里,连同手电、雨布、锅盔等一股脑儿地放进背包里,坐上一辆乡村客运车向目的地——墨尔多神山进发。
墨尔多山脉起于阿坝州鹧鸪山,如龙盘展延绵上千里,主峰5000米,在大、小金川汇合处丹巴县境内突兀矗立,高耸入云。墨尔多山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圣山,是雪域藏地雍仲本教十三座著名的圣地之一。据《墨尔多神山志》记载,墨尔多山上的空行母十分灵验,因此在此修行极易修成正果。正因为此,多少个世纪以来,墨尔多神山一直倍受崇拜。西藏以及其他藏区僧侣们将去墨尔多山朝拜视为功德圆满。近几年来,大批来自各地的游方僧人到这里参禅修行,也有不少国内外的旅游观光者、科学考察者和体育探险者来此观光考察、徒步探险。
罗布泊
云绕墨尔多 供图/中共丹巴县委宣传部
约两小时的车程后,汽车走到了路的尽头,我们下车背上行囊徒步向墨尔多山进发。刚开始时,路一直平坦向前,道路两旁的树木以簇生的野柳为主,其间夹杂着矮小的灌木。由于几天的雨水滋润,道路两侧的树枝都垂下高昂的头颅,一起将头聚集在路上。有时候路被厚厚的树枝所遮掩,都要怀疑路已到尽头处时,扒开树丛,你会发现一条泥泞的小路又继续向着更远的地方延伸。我们起初还能一边走一边说话,后来,急促的呼吸压制了我们的嗓门,大家只好闭上嘴用眼睛搜寻树丛里的美景。由于刚进入初秋时节,路旁的树枝上挂满了鲜红的果实,每一个果实上都坠有晶莹的露珠,在光影的作用下,发出奇异的光彩。草丛里,野百合花竞相开放,白色的花瓣上星星点点地撒落着几颗黑色的点,黑白分明,几根花蕊上,都顶着一个黄色的小帽,更加显露出百合的楚楚动人。
一道围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一根细长的独木梯斜搭在石墙上。从石墙的缝隙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在不远处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房屋,从楼顶冒出的缕缕青烟可以看出有人居住,不过要走到后面去我们只能选择攀爬独木梯过去。由于山崖下干燥,那独木梯上已裂开了许多口子,好像随时要断裂似的。我们尽量地将脚放稳放平,慢慢地爬了上去。站在石墙上,眼前有一座小的佛塔,从斑驳的墙面可以看出年代的久远。佛塔边插着几根木棒,上面拴着白色的经幡,在微风吹拂下左右飘飞。岩石的脚下是天然的石窝,我们几个弓着腰走了进去。岩石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整个雕刻运用了浮雕的形式,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视觉效果突出,其中的八宝图、大鹏鸟、海螺等,雕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传说有缘者可见岩壁上有二十一尊不同造型的观世音菩萨像,也许我们几个机缘还没到,所以没有看到观世音菩萨像的造型,不过这些精美的图案已让我们倍感欣喜。同行的凌教授为我们讲解了每个图案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从山崖下出来,我们向那一排石屋走去。也许是我们的声音惊扰了石屋中的修行者,其中一座石屋的木门在清冽的山风中吱吱响着慢慢地被推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从门缝中探出头,用嘉绒藏语询问不速之客的我们。因为不懂其意,我们几个只好答非所问、连比带划地回答着。老人语言木讷,然而行动却异常敏捷。因为临近中午,老人热情地为我们张罗午餐,一会儿工夫,老人从满是尘垢且异常简陋的伙房里捧出装满清茶的水瓶,为我们斟满纸杯、胶瓶等。接下来在与老人的交流中我们通过一半揣摩、一半猜想得知,这里就是神山的中转站罗布泊。罗布泊光听名字就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同行的藏学者凌教授解释说,藏语罗布在汉语中译为宝贝,藏语泊在汉语中译为洞,因此罗布泊即为宝贝洞的意思。据老人讲,许多朝圣的人上山都要在这里休息打尖,待恢复体力后再向神山进发。老人顿了顿,接着说,古时候,许多圣徒都到这里修行,因此这里才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屋。此时,石屋门前的空地上堆积着捡拾而来的小石子,老人告诉我们,她准备将门前的这段路修理平整,方便朝圣的人们歇息。
吃过简单的午餐,我们告别老人向神山进发。当我们走到垭口处停下脚步回眸罗布泊时,依稀还可以看到老人倚在木门处与我们送别。
神山梨花 供图/中共丹巴县委宣传部
风云突变
高原的天真是变幻莫测,刚才还一碧如洗的蓝天忽然间聚拢了大量的乌云,天暗了下来。此时的山谷中云雾开始上行,从我们身边急速地向上攀升,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形成巨大的云团,低低地压在我们的头顶上。在路旁,有一块巨大的岩石,斜插在地面上,此时淅淅沥沥的雨从云层中又一次掉落下来,我们三个走进石头下的天然岩窝里。岩洞的地面上坑坑洼洼的,到处都是牛粪,我们这时候完全已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满是牛粪的洼地里寻找可以立足之处。此时山风更加猛烈地吹了起来,岩洞里的气温骤降,一股潮湿的冷气灌了进来,在岩洞里回旋,最后从石缝中啸叫着向外面飘飞而去。我们裹紧衣物,抵挡着这突如其来的寒流,都在心底默默地祈祷。也许上天感应到我们的诚心,那山风将所有的云彩都带向更远的地方,天空又透露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天光霎时间照亮了远山近谷。
我们三人又一次背上行囊,向山顶爬去。路途中的艰险常人难以想象,从山顶崩落的岩石乱堆在路上,许多时候,我们都要用上双手抓着旁边的岩石才能过。这时候雨点又一次从空中飘落下来,起初还细如牛毛,到后来越下越大,我们撑开了油布遮雨,那雨点敲击在油布上毕毕剥剥地作响。在陡峭的山路上,我们不敢停息下来,因为在风中山崖上本来就松散的岩石会有随时垮塌的危险。我们三人都紧紧地闭上嘴,节省体力在泥泞的路上摇摇晃晃地前行。忽然间,一道闪电划破天际,瞬间将地面照得雪亮,紧接着,那巨大的声响在我们耳畔炸响,使原本已经昏昏沉沉的脑袋陡增疼痛感。这时候,那雨点全部变成了黄豆粒大小的冰雹,铺天盖地地倾泻而下,视线严重受阻,我们三人只好选择蹲下。油布上的冰雹密如断线的串珠敲击着,举着油布的双手在冰雹的打击下都有点麻木了,那些大大小小的冰雹在油布的卧槽处堆积起来,还有的从远处的地面上弹射而起,滚落到我们的脚边。那一声声响雷仿佛就在我们的周边游弋,我们慌不迭地将手机关上,怕一不小心雷电会与我们的手机发生传电的反应。此时的我们又冷又累,还要抵御高海拔带给我们的高原反应。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是何其的渺小。
山中石屋
冰雹过后,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乘着这空隙我们赶紧站起来向前走去。
就在不远处,隐约间可以看到草坡有一处突兀的山石,看上去能遮风挡雨。我们三人在经过商量后,决定到那处山石下看看是否能让我们在下面歇歇脚。走到那处山石下,我们一下子从绝望之中走了出来,仿佛是快要溺毙的人突然间抓到了一根稻草绳似的。山石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它斜着插在草坡上,在它的下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岩洞。因为在陡坡上,春秋两季上山挖草药的药夫子们充分利用这块天然的居所,用石片砌了一座高墙。我们几个费力地将围墙缺口处的荆棘挑开才得以进去。眼前的样子让我们更加激动起来,巨石下非常干燥,下面还别有洞天,建有一座小石屋,石屋门上依然用荆棘遮盖。我放下背包,将荆棘小心翼翼地一点点移开,快速地钻进石屋内,用眼睛扫视着这将是我们下榻之处的石屋内景。石屋里最多只能容下三人,屋顶全是用厚薄均匀的石片铺成,地面上积满了厚厚的干草,一根木棒悬在石屋的正中央,上面悬挂着衣物、被盖等,防止蛇鼠等以此为巢,在石墙边悬挂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锅碗瓢盆等,石缝里还插着一把弯刀。看着眼前的一切,我几疑梦中,忘记了疲劳和身上的寒冷,欢呼雀跃不止。凌教授在简陋的灶里开始生火取暖,而我则将悬挂的衣被等取下来,在干草堆上铺好。灶旁只能容下两人,我只好选择在被子里驱寒,将已经湿透的衣物脱掉,放在火堆上烘烤,并穿上采药人留下的衣物,睡在充满汗臭味包裹的衣被里。也许是嗅多了山药的味道,那高原反应竟然减轻了许多。吃过简单的夜宵,我们站在石屋前,此时,云开雾散,墨尔多山已在我们的面前。那圆浑的山体厚重地压在山巅之上,看着来时的路,弯弯曲曲的在山间回旋、延伸。
夜幕降临,我们躺在柔软的草垫上,身上盖着厚重的被子,鼻尖全是山药和汗水的味道,耳间听着山风的呼啸,心底荡起阵阵涟漪,都为草药人给我们提供的便利而感激不已。清晨,鸟儿的叫声唤醒了我们,站在石洞下的平台上,墨尔多神山就矗立在自己的面前,光秃秃的岩石上,因为昨日雨水的滋润,形成一道道黑色的条纹。紧靠着墨尔多神山的一座山峰上,一只掉队的盘羊站在山崖的最顶端,仰着头,巨大的角盘旋着,嘴里发出急促的叫声。我将相机的焦距拉近,然而因为空气中漂浮有细小的水珠,透光度不是那么好,只能朦胧中看到它的样子。过了很久,这只山中的精灵才翻过山崖,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高山神湖
收拾好行装后,我们三人冒着蒙蒙细雨,继续登山之旅。路途中,到处都有用石块堆积的石堆。凌教授告诉我们,这是神山之巅特有的一种介于佛塔和指路标志的建筑,藏语称之为喇泽,意思就是山顶的指示标志,它们的修葺没有特定的样式,按自己的想法修建就行,高矮不一,
主要取决于材料的供给。在一处山坡前,喇泽不计其数,密密麻麻地遍布小山坡,给人以震撼。也许修建者中不乏有艺术造诣高深的人,有的喇泽从远处观望,就像一只只雄狮蹲坐在那里。
①墨尔多山下的喇泽
②墨尔多山下的自生塔
③神山下的海子
翻过垭口,我被眼前的美景所折服。远处,那一座座山峰就像一群打坐的老头围坐在一起。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块面积约一千平方米的高原湖泊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在湖泊的上面,那如烟如缕的雾气还没有散尽,薄薄地附在它的面上。它就像一块晶莹的宝珠在蓝天白云、绿草牛羊的陪衬下显得格外的美艳动人,湖泊的水呈淡墨色,看不见湖底的沙石,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在藏族人的心目中,这些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都称为佳措,意思就是大海。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这湖泊的一些故事。传说在这海子里有几头白色的大犀牛,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它们就会钻出海面,到草坪里与牛羊们一起嬉戏玩耍,如果要是谁能遇见这些犀牛,就功德圆满,再无需念经祈祷,家里都会日进斗金,消灾祛病。因此许多人都要在这海子边逗留几天,希望有好运的出现,然而每一次都是以失望而告终。朝圣的人们来到这里,都要在海子边祭祀这些犀牛,保佑家里六畜兴旺。在海子边严禁高声喧哗,更不准丢弃垃圾,不然转眼间天空中就会堆积大量的乌云,下起拳头大小的冰雹,让你吃尽苦头。记得在合作社时期,每当遇到大旱,队里都要派出青壮年到海子边大喊几声,或者鸣放炮仗,俗称打海子,让雨点掉落下来,以解久旱之急。在海子边,有巨石垒成的天然石窝,可以供朝圣者在这里过夜,第二天一大早朝圣者就可以从这里出发登顶。
神山之巅
路依然弯曲,不过在朝圣者们的修整下,感觉到比山腰的路平整得多了。在巨石的围裹下,偶尔还能看见几株野花在严酷的环境中尽情地开放。在一座小山崖下,朝圣者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修了几十级台阶。在石阶旁,有一座小的佛塔,佛塔中空,里面装满了一元、五元、十元的人民币,其中还间杂有一串串念珠。在佛塔旁,有一道裂开了口子的山石,晶莹的水珠慢慢地渗透出来,滴落在地上,这里就是接圣水的地方。我拿出瓶子,放在滴水口处,过了很久,才积了一小口,当我将水喝下时,那清爽甘冽的味道一下子穿透了我的味蕾,胸中堵塞的热气瞬间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越往上,路越来越陡,在一处山崖上,四五十级台阶劈开了山崖,人走在上面,抬头仰望,只能看见一线天空。我们手脚并用,使出全身力气才爬上了这段陡峭的山崖。
近了近了,我们终于来到神山顶的一座平台上,那山巅就近在咫尺,可以看见山顶随风飘舞的五色经幡。此时在我们脚下神山的一侧风清气朗,天气良好,而在神山的另一侧却是另一番景象,那翻滚的云雾从山脚一直往上爬升,在风的作用下快速地上行,与这边的暖湿气流交汇在一起,仿佛遇到了一座巨大的屏障似的,笔直地向天空中飞去。登上山顶的最后一段路就开凿在万丈峭壁上,全是人工开采而出,铺上宽约十厘米、长约五十厘米的石板,每一级台阶间高度差大概在五厘米。这对即将登顶的人来说,不亚于行走在宽阔舒适的马路上。在悬崖边,每隔一米,就有一根铁钎深深地插进石壁里,上面拴着两根拇指粗细的铁链。在铁链上,朝圣的人们将经幡挂在铁钎之间。因为有经幡的阻挡,下面的峭壁也就隐藏在了它的后面,让人看不见了外面的世界,心底深处的害怕也就减少了许多。
转过山坳,眼前突然间没有了群峰的束缚,一片空灵的世界。这就是神山之巅!我们终于走完了上山的路程,将一切艰难险阻都踩在脚下。顿时,我们三人仰天大吼起来,尽情地宣泄久积心底的闷气和疲劳。
神山顶大概有四十平方米的样子,中间修建了各式各样的佛塔,上面缠裹着厚厚的经幡,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环绕在这些佛塔下。路的下面,岩石裸露在外面,黄色的石头已经风化,入手即变成一堆粉末。而附着有黑色藓类的石头却异常坚硬,备受朝圣者们的喜爱,因为可以用它来修葺佛塔和喇泽。佛塔下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大小不一的喇泽,每一个喇泽上都放满了衣物帽子、串珠等,这些都是朝圣者们从家中带来的衣物。他们在自己修建的喇泽前默默地许下愿心,把一身的病痛和霉运都让这神山之巅的风带向遥远的天际。我和凌教授也找了一些石头,修建了一座喇泽,并将背上山的衣物都用一根带子拴着,绑缚在喇泽上。此时,山腰间的浓雾慢慢升腾而起,到达一定的高度时,忽然间静止不动,组成了一幅壮美的云海奇观。那缥缈的浓雾,把那些奇峰异景遮得无影无踪,大风吹过,雾气飘散,种种奇妙景象又突然间展现眼前。那朵朵白云就像飘飞的大雁,围绕山峦,翩翩起舞。远处,波涛滚滚的大海之间,一座座青山崭露头角,直指苍穹,仿佛是大海里的孤岛或一叶逐浪的扁舟,时隐时现在云端之中。我们三人看着眼前变幻莫测的云朵,都在遐想之中渐入佳境。等了很久,眼前的雾气突然间被撕裂了一道口子,就像一扇窗户似的,从这窗洞中,我们可以瞭望到遥远的山村。那一座座白色的藏房就像是散落在人间的点点星辰,在绿色的世界里显得更加美丽。山村之间,一条通村路在寨子与树林里穿行,如洁白的哈达缠绕其间。又起雾了,那雾气慢慢地将那扇窗户紧紧地闭上,眼前又是一片茫茫的世界,然而因为有云海的缘故,我们才有极目远处、穷尽美景的想法。在云海的边缘,几座山峰刺破雾气的遮挡,将黑色的山巅完整地显现地云海之上,恍如蓬莱仙山。“云海茫茫微波起,群峰连连蓬莱现,漫步云端看人间,遥寄祝愿达天庭。”看着眼前的美景,我不由得兴从心中起,遂口占一诗以示豪迈之气。过了一会儿,那云海仿佛被大地中某个巨大的空洞吸取了似的,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环绕墨尔多神山的所有美景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远处几条峡谷向着遥远的天际间延伸,在峡谷的两岸,隐约间可以看到隐藏在密林深处的白色藏房。几年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本一台台的梯田里也长满了高大的白杨树、高山松等,充满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在峡谷底,河流紧紧地缠绕着山脚,在光影的作用下,显得是那样的安静。
远处群峰的山顶都向墨尔多神山倾斜,仿佛一群大大小小的佛教徒向着心中的圣地叩拜。在山顶上,站在不同的位置,映入眼帘的是不一样的美景。那东面的山坡上,钻天的白杨树和绿衣为衫、白布为裙的桦树林密密麻麻的覆盖了整座山峰。在西边,隐约间可以看到山顶覆盖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南面,峡谷纵深,山势雄伟,层峦叠嶂。而北面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我们将带来的经幡悬挂在最顶端,让猎猎作响的风鼓动着它,让那文字在风中不停地抖动,将这些带有灵气的语言传向遥远的山村。我们背着行囊,环绕着佛塔行走,将手中的龙达抛向空中。在风的作用下,那一张张龙达上下翻飞,向着峡谷底飘飞而去,最后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外。在这里,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震撼灵魂的美,不是匆匆而过,而是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着心中的圣地。
在山顶,我们三人足足待了两个小时。在烧完最后一炷香后,我们虔诚地在佛塔前叩拜,一一向神灵告别,依依不舍地背起行囊向山下走去。
(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