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
——基于文化景观的视角

2016-06-23ZhangMinHanFeng

住宅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都江堰水系

■ 张 敏 Zhang Min 韩 锋 Han Feng

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
——基于文化景观的视角

■ 张 敏 Zhang Min 韩 锋 Han Feng

文章以文化景观为视角,提出以都江堰为核心的整个水利系统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设计并持续演进的关联类文化景观,并将其划分为生产类、防御类、商业生活类和游憩类4种类型的文化景观。梳理水系文化景观发展脉络,识别和记录价值载体现状,总结价值保护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管理建议。

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城市历史景观;价值;保护与发展

0 引言

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都江堰世界遗产(英文名称: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独树一帜,它以无坝引水为特征,是典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系统工程。都江堰能存留至今,不仅在于其工程设施的科学,更在于其哺育了以都江堰灌区为核心的成都平原,对整个成都平原的发展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在都江堰发生地震后,启动了《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及《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但整个重建规划中,对都江堰整体性保护缺乏全面的整体性策略[1]。首先,在都江堰世界遗产价值的认知与传承方面,都江堰世界遗产仅包括遗产核心区中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以都江堰渠首工程来诠释世界遗产的价值内涵是不完整的。其次,在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方面,现今仅通过了各自独立、静态孤立的渠首工程、历史建筑、历史街巷等个体物质对象,在现行的遗产保护领域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然而,在近年来的遗产保护领域,文化景观与城市历史景观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引领历史景观保护的新方法。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是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在《世界遗产公约》中指出“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核心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它颠覆了传统遗产中人地关系分离、重精英文化轻大众文化、保护与发展对立的保护模式,它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历史发展演进,其整体、动态、发展的遗产保护方法论对处于全球化、城市化高速进程中的中国遗产保护领域尤为重要[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11年通过了《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标志着文化景观在遗产保护领域进入到了城市范围内,并成为引领城市历史及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城市历史景观”突破传统的分区保护,反对将城市分隔为一个个独立的保护区而形成“孤岛式”的保护方法,强调相互关系、价值及管理的延续性。识别、记录和分析城市文化景观的复杂性是延续价值和场所精神的敲门砖[3]。要实施城市历史景观,首先要做好两点:①对城市的自然、文化和人类资源展开全面的调查登记;②明确保护及传承的价值,鉴别、明确承载这些价值的要素[4]。这两条关键步骤是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有力基础。

图1 都江堰历史城区水系现状图

图2 都江堰城区及水网图

1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价值及分类发展史

1.1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的整体价值

都江堰水系指流经都江堰市的水系,既包括世界遗产都江堰的渠首工程,同时还包括5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以及分布在市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工渠系的排灌系统。这些河流呈扇状分布成都平原,成为灌区渠系网络上的重要骨架(图1、2),其整体价值如下。

1.1.1 人地和谐共存有意设计的文化景观

都江堰渠首及人工渠系改变了天然河流的自然形态。战国时期,李冰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地势、水势,因势制宜,化弊为利,解决了旱灾洪涝交替出现的局面。在尊重自然基底的情况下,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智慧认识、利用和改造。

1.1.2 整体动态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文化景观

都江堰是世界唯一有2 000多年历史而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历史功能的持续演进是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历经岁月更迭持续发挥作用的核心动力机制。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水系脉络均能够在现存水系脉络中辨认出来。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主要功能先后涉及到军事、防洪、航运、生产灌溉、生活与游憩等,功能的持续演进给都江堰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1.3 水文化相关联的文化景观

青城山道教文化与政治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道教二郎神和水神李冰共庙祭祀的独特文化现象,由此衍生出李冰祠、二王庙、伏龙观等相应的祭祀场所。除此之外,都江堰特有的岁修节日(如开水节等),丰富和诠释了水文化的内涵。

1.2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分类

文化景观方法论强调文化是动因,景观是结果。不同文化动因作用下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的价值核心。将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分类,目的是更好地识别和传承不同类型的价值核心和价值质量(表1)。

(1)防御类文化景观文化的动因是城市的生存和防御功能,价值体现在水系与城市格局防御之间的关系。其关联要素为位置、形态及功能,如杨柳河、岷江等。

(2)生产类文化景观文化是在成都平原农业生产需求下产生的,价值体现在水系与聚落、习俗的关系。其关联要素为功能、设计和科学技术,如都江堰渠首工程,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以及相关的农田、林盘。

表1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价值分类及解读框架

图3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发展历史

(3)商业生活类文化景观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商业贸易和正常生活使用。居民在此进行日常买卖、取水、洗涤、捕鱼、捉虾等嬉戏娱乐所用,集中体现水系与聚落、街巷、习俗之间的关系。其关联要素是功能、居住和实用,如杨柳河、马桑河、街道及、院落。

(4)游憩类文化景观则丰富人们的精神体验和信仰,价值体现在水系与宗教园林、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关联要素为精神与情感等,以体现水文化的寺观园林(望帝祠、崇德庙、李冰祠、伏龙观、二王庙、城隍庙)、离堆公园为典型代表[5]。

1.3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发展历史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从秦代创建之始到现在持续演进,在不同发展时期发挥着不同功能(图3)。

都江堰的创始,出自治理岷江之水患。秦李冰修建渠首工程,使川西平原的河流水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穿两江(今柏条河、走马河)开辟了流经成都川西平原新的河流,最早为军事所用,通过两江将源源不断的兵力、木材和粮食运往成都,支撑作为以成都为后方的秦朝征战六国[6]。自唐朝开始,灌溉成为两江最重要的功能,兼具行舟功能。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7],享有“一扬二益”之誉。从杜甫描写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流经成都的柏条河和走马河两条河流的河面规模大,能够拥有足够的泄洪断面和通航能力[8]。西汉时,文翁穿湔江口(今蒲阳河)以灌田。后汉时,开支渠江安河又名新开河、酸枣河、阿斗河以灌田,至宋代成为灌溉干渠,与柏条河、走马河、蒲阳河一起,成为支撑整个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的四条主干渠。1957年后,江安河从内江取水,四大干渠结构稳定。近代以来,都江堰渠系主要功能为灌溉、生活、游憩之用,在都江堰市域范围内演变为内江沿河游憩型公园。

汉文翁率蜀期间,兴修水利,从堰口三泊洞(流经水系称三泊洞水,今杨柳河)引出的岷江水在城内形成了水网,灌溉县城周边十八里良田[9],扮演着农业生产的功能。宋时用杨柳树林替代巨木栅栏为城池防御的绿城墙,城池称为杨柳城,杨柳河成为灌县县城的天然护城河,具有防御功能[10]。从宋元时期开始,杨柳河街两岸商贾富豪云集、人潮如流,杨柳河街与周围的大观街、瑞莲街、五桂桥街(马桑河故道)、商业场一道,构成了杨柳河商圈,成为当时灌县县城里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和豪门住宅区,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直至近代,居民的日常生活功能才成为最重要的功能,主要活动有饮水、洗衣、捉鱼等[11]。现代的杨柳河成为游憩功能为主的河流,而马桑河在20世纪80年代已消失不存。

值得说明的是,就如杨柳河一样,不同的文化景观在历史上发挥的功能都会有所转变。

2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价值现状

都江堰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价值保护状况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其价值质量。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价值评估的首要因素,是检验世界遗产价值状况的标准。真实性侧重遗产的本质及其精神、属性和动态过程,而完整性关注遗产的整体性、持续性以及管理[12]。

2.1 真实性

生产类文化景观价值载体为农田及相应的供水水道。涉及到灌溉的水道主要为穿越都江堰的四大干渠,在老城区中水道依然存在,农田均不存。除城区的市域范围内,农田和水道相辅相成,并以林盘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城市郊区[13]。

防御类文化景观价值载体是护城河、桥梁、城墙、城门。宋时杨柳河为护城河,今仅存杨柳河街一段。对于桥梁,古时河上曾经建有三泊洞桥、将军桥、柳城桥、大观街上桥、观音桥、广安桥、杨柳河桥等;今复建将军桥、柳城桥、观音桥、广安桥、大官桥、朝天桥、六桥。原来宋时作为护城河的城墙杨柳树,乃现今复建,无城门。

商业生活类文化景观的价值载体为水系河道、院落、街道等。现今马桑河已消失不存,围绕在水系周围的民居院落也消失不存。民国后,马桑河故道被填平用作市场,曾经承载着古城居民集体记忆,在此沟渠中的趟水、摸鱼、撮虾、捉螃蟹等活动亦已消失。现今的杨柳河街则保留着商贸、洗涤功能。

游憩类文化景观主要是围绕水神崇拜和治水思想而生的寺观园林,如李冰祠、伏龙观、二王庙、离堆公园保存完好。融入在寺观园林中逐步形成的“三字经”“六字决”“八字格言”等治水思想是都江堰的精髓。都江堰一年一度的放水节则诠释了都江堰的水文化,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完整性

2.2.1 水系结构不完整

在都江堰市域范围中,大的水系结构基本完整。但在历史城区中,部分水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渐渐消失湮灭。

历史城区的杨柳河水从三泊洞出(也称三泊洞水),北灌彭州。宋元祐年间,“环植杨柳数十万株,杨柳河为护城河”,今仅存杨柳河街一段(图4)。

古时的杨柳河支渠马桑河(今五桂桥街)是杨柳河的泄洪河道,也是城区居民的生活水源。民国初,马桑河废弃不用,河道被填平作为市场,市场两边建起民居和商铺,形成街道。在填马桑河时,从观音桥至白果巷口这段路右边留下1m多宽的沟渠。1980年代末,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沟渠彻底失去了饮用水供给功能。90年代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这段明渠全部铺上了混凝土预制板变为路面,在21世纪初被全部填平,彻底消失不见了(图5)。

2.2.2 部分水系功能缺失

都江堰水系的功能随时间发生着变化,历史上的主要功能有防洪、航运、灌溉、军事防御、游憩等。通过现状调研发现,部分水系功能已湮灭不存。4条干渠中的柏条河和走马河作为古时的行舟功能已消失不存;曾经有着防御功能的杨柳河,其防御功能亦消失不存;杨柳河的支渠马桑河及相关沟渠物质遗存已消失,其日常生活、游憩等功能也随之消失。遗憾的是,这些水系现场均没有相关的阐释与解说,其历史信息无法展示。

3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策略

3.1 水系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建议

3.1.1 分层次、分类别建立全面整体性的城乡历史景观信息体系

在现状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历史信息是显性的,而有些重要的历史过程和信息却被弱化甚至隐去,价值载体的现状不能体现出完整的价值内涵。如杨柳河曾在宋朝时期作为城市护城河,而现状中没有诠释和体现。因此,分层次、分类别建立系统的水系历史景观信息库是正确诠释和传承价值内涵的基础。

3.1.2 建立水系历史景观保护的空间结构

现状调研发现,都江堰水系历史景观价值内涵诠释不足,水系历史发展脉络不连续,部分水系功能缺失,水系结构不完整。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完整的水系历史景观保护的空间结构,以弥补历史景观在空间中的缺失。具有真实性的历史遗存节点应设定保护区,现状保存完好的列为保护修复类;遗迹不存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景观节点应考虑进行复原,或者进行历史文化展示,或者整合历史景观要素进行重新设计。在复原和重建时,应当以真实性为依据,以传承景观价值为目标。

3.1.3 不同水系文化景观类别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基于不同的价值内涵,其保护与发展建议也不尽相同。

图4 都江堰历史城区及水系图

图5 都江堰历史城区水系及历史文化节点

(1)针对防御类文化景观,基于护城河的历史遗存较少,仅存水系及复建的桥梁,而城门、城墙等历史信息缺失严重,应结合水系增设文化服务设施与解说系统。

(2)针对生产型文化景观,在中心城区内,作为其价值载体的农田已不存在,仅有穿越城区且流速很快的4条干渠。这类文化景观历史遗存没有解说,现逐渐演变为沿河游憩类绿地,可在其局部放大沿河节点,结合地块环境整合历史要素,展示历史及文化信息,打造河道文脉的重要节点。

(3)针对生活型文化景观,部分水系被填平为道路,历史遗存消失,历史记忆被封存,人与水系的互动方式湮灭。可以尝试通过复原再现或整合历史要素重新设计等方式,来体现其价值内涵。

(4)对于游憩类文化景观,是以水为主题的宗教祭祀场所。大多分布在世界遗产核心区或缓冲区内,现状历史遗迹保存完好,建议以维持原貌保护和修复为主。

3.2 水系保护管理建议

3.2.1 保护规划法规

由于城市历史水系景观价值的保护具有动态整体性,其空间范围突破了一般街区、历史城市中心的范畴,呈网状贯穿全市,因此,首先要保证水系价值在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历史景观视野下,将都江堰历史城市水系涵盖的历史文化景观节点细化,归入保护规划内容中;其整体价值也应当有专项的保护规划,用以弥补城市规划文件中对水系缺乏整体性保护的不足。

3.2.2 行政管理权责

管理过程需要在水系所到之处各行政管理机构的联合协调。与都江堰历史水系发展相关的主管部门主要有都江堰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都江堰市古堰景区管理局和都江堰市古城区管委会。政策的执行需要打破地区、政府管理部门甚至学科的壁垒,做到各部门通力合作,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3.2.3 公众参与

在保护与管理过程中,除了政府与相关专家的意见,还需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公众的意见。①参与价值论证。城市历史景观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作为公众集体记忆的见证而存在,城市居民有话语权提出与他们休息相关的价值内容和意见。②参与规划编制。③参与保护监督。只有得到民众的珍视,其价值才能得以自发良好地传承。

4 结语

都江堰水系文化景观是有意设计并持续发展的关联性文化景观,它体现了智慧的人地关系、持续动态演进的生命力及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根据其价值内涵,将其划分为生产型、防御型、商业生活型及游憩型四大类文化景观,有助于有效识别其价值本质和价值传承,便于以价值为导向的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

[1]张敏,韩锋.都江堰世界遗产价值体系重构初探[J].城市建筑,2014(27):184,204.

[2]韩锋.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J].中国园林,2010(26):7-11.

[3]Donnell, P.M.O.,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s & the Spirit of Place. 2008.

[4]VAN OERS, R., The Concept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 and its Relation to Cultural Landscape. 2012:5.

[5]赵长庚.论都江堰市山水、堰城、寺庙与园林[J].规划师,1994(03):4-16.

[6]谭徐明,都江堰史[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7]罗美洁,李鹏.都江天府 川路泉流——都江堰水文化漫谈[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05):23-29.

[8]陈渭忠.都江堰与成都二江[J].四川水利,2005(04):55-57.

[9]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都江堰志[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10]芶子平,王国平编著.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11]方志戎,李先逵.川西林盘文化价值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26-30.

[12]莫妮卡·卢思戈, 韩锋,李辰.文化景观之热点议题.中国园林, 2012,28(5): 10-15.

[13]万钧.文化都江堰——文化视野中的都江堰市古代城市设计遗产和对策[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11.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Landscape of Dujiangyan Water System --Basing on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With cultural landscape as view point,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entire irrigation system with Dujiang Weir as core is an associated cultural landscape with integral design and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plans to classify it into 4 typ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i.e. the type of production, the type of defense, the type of business and living and the type of travel and recreation. Sorting out the development vein of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water system, identifying and recor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value carrier, summarizing the condition of value protection as well as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advice o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Dujiangyan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 urban historic landscape, valu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2016-05-17)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点项目研发基金,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主与开放课题(2015KY06)。

张敏,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韩锋,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都江堰水系
拜水都江堰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