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多种技巧,跟名家学写作
2016-06-23杜淑玲
杜淑玲
当我们读一些大家的名作时,常常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作品精于构思、巧于剪裁,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许多写作技巧,使所描摹的人、物、景特点凸显,栩栩如生。在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利用课本中名家名篇的写法技巧,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同步发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习作高手。
一、 对比反衬,明主旨
在小学课本中,许多文章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法。语言学家季羡林的《夹竹桃》的第3自然段没有一字直接写夹竹桃,品读完课文,引导学生站在全文的高度,从作者布局谋篇的角度展开辩论:“这一段内容与夹竹桃有联系吗?是不是作家写跑题了?”
生: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无不奉陪着院子里的那些花,对比出夹竹桃花期长,常开不败。
生:虽然这一自然段没有直接写夹竹桃,但作者是用院子里那些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从反面说明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师:作家这样写是有意而为之,并非跑题,这就是大作家的高明之处。这种写法叫对比反衬,作者运用这一写法,突出了“夹竹桃具有可贵的韧性”这一中心。
通过研读文本,学生明白了作者写院子里的其他十四种花是为了对比说明“夹竹桃具有可贵的韧性”这一中心。领悟作者这一写法的精妙,接着安排练笔:“尝试着把作者的这一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一生写道:“写字课开始了,我偷偷地瞟了一下前面的几个‘调皮鬼,嘿!个个头正身直地在专心练字。教室里静极了,只能听到‘沙沙的写字声和自己‘扑通、扑通有节奏的心跳声,甚至听到身边同学均匀的呼吸声。我赶紧收敛心思,生怕被老师逮着……”小作者用了“沙沙、扑通、呼吸声”几个词语,以有声的描写反衬出教室的静。学生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手中有法,才会有生动的文字流淌于笔尖。
生动的课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习得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的情志高昂,写作兴趣盎然。
二、 寓情于景,抒真情
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最为突出的写法就是寓情于景。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一段文字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让倭瓜、黄瓜、玉米全都有了感情,意境很美,寓意深长。先让学生品读六个整齐的句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抒发的真情,接着,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也写一个片段。其中一生写道:“豆角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缠绕在一起就缠绕在一起。茄子愿意结一个,就结一个,愿意结多大,就结多大。辣椒开了许多花,一个不结,也没有人管它。”
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同步发展,催发生命的生长,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 借物喻人,见品质
借物喻人是一些大作家常用的写作手法。我在执教吴伯箫的《早》一文时,学生仔细研读不难发现:鲁迅先生一生的品质就像蜡梅花一样——迎风傲雪,顽强不屈。我追问:由此你想到了哪些物、哪些人?学生滔滔不绝回答:郑板桥的《竹石》,以竹子喻坚强不屈的人;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喻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如能相机渗透借物喻人的写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 欲扬先抑,知详略
欲扬先抑法是 一种使故事情节、事物的发展呈现起伏变化的方法。前抑后扬应具有对照性,重在后扬,前抑起到衬托作用。 如徐秀娟的《灰椋鸟》一文,教师在课末问:你觉得作者对灰椋鸟的态度前后有变化吗?
生:我从“有什么好看的呢”,知道作者一开始不喜欢灰椋鸟;从“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知道作者爱上了灰椋鸟。
生:“情不自禁”就是不由自主地喜欢。是作者看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场面后,对灰椋鸟的感情态度有了变化。
师:作者开始不怎么喜欢灰椋鸟,后来却赞扬它们,这一种写法就叫欲扬先抑。在这两者之间作者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
生:赞赏灰椋鸟写得很详细。
师:是呀,“抑扬”两者不能等量齐观,重在“扬”。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场面描写详细,其他方面写得简略,详写和略写处理得当。
此时时机成熟,话锋一转,出示练笔:你能仿照《灰椋鸟》一文的写法,写一个人吗?一生在《我的新同桌》中写道:“唉,我的同桌换成了一个‘黄毛丫头。新来的,长得不咋的,头发黄黄的,脸黑黑的,身子瘦瘦的,鼻子上还有十来颗‘黑芝麻点缀着,一对小眼睛,看上去就是‘非洲难民一个。我瞅了一眼,嘀咕道:‘肯定成绩也不咋的。”接着小作者写了两个事例——“黄毛丫头”在数学竞赛和写字比赛中居然获奖的情况。最后写道:“我不禁瞟了她几眼,其实她长得并不难看。悄悄地,悄悄地,一丝按压不住的敬佩在我心底慢慢升起来……”这样的练笔是有效的,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提升,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转化为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徐州市睢宁县凌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