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启蒙与人的觉醒
2016-06-22刘琴
刘琴
朱立元 主编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出版:2015年7月
定价:114.00元
社会启蒙、人的解放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启蒙往往以文艺为先声,美育又推动了文艺的普及进而推动社会的启蒙。《西方审美教育经典论著选》第二卷即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主义一段历史时期的审美教育思想。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主题,通过文化艺术的复苏来推动人的解放。随着人对世界的发现和探索,在社会生活领域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中,人的觉醒、人的启迪、人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热情的歌颂,直至启蒙时期人的主体性的确立,都是以此为开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一脉相承,鲜明地勾勒出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进化史,以及美育思想的发展史。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育思想可以视为一个过渡阶段,审美教育从古典时期的“寓教于乐”、心灵“净化”过渡到“快乐”、“趣味”和“自由”等近代观念,如塔索所言,“娱乐比之于功利是更可贵的目的,因为娱乐本身是可爱的,其他目的则因娱乐而可爱罢了”;审美教育也在是“教化”还是“趣味”的争论中,在戏剧、美术、诗学的细节问题的讨论中不断向前推进。如果说古希腊与中世纪强调艺术的“教化”功能,文艺复兴时期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寓教于乐”的论调,那么英国经验主义则开始给艺术和道德松绑,从“内在感官”说到快感和想象说,人的主体感受性逐渐凸显,美不再仅仅是德性的表现手段,美感就是道德感(夏夫兹博里、哈奇生),甚至美感就是快感(休谟),一个充满感受力的审美的人呼之欲出,从而把美育的方向引向了对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的培养。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无论是洛克的绅士教育,还是对于城邦公民的教育,抑或莱辛对于观众的教育,都在讨论为社会培育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审美的艺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柏拉图希望将诗人和“模仿者”逐出理想国,以保证城邦保卫者们不受幻象的欺骗和欲望的诱惑,而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里,诗人和修辞学家、音乐家、雕刻家都可以作为最高管理者,一个通晓各种科学和艺术的指挥者的助手。在莫尔的“乌托邦”里,音乐、文学知识是儿童要学习的必不可少的知识,而音乐更是这样一种力量——“我们不时感到一种快乐,既不起于恢复身体某部的亏损,又不是来自任何苦痛的消除,而是由于有某种东西,它触动我们的官能,使它感到一种秘密的非常动人的力量,吸引住它。这就是从音乐产生的快乐”。
这一阶段的美育思想却并不总是一致,甚至是矛盾或相左的,卢梭即是一个既复杂又深刻的例子。卢梭对于人格教育有着独特的、系统的论述,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所启发。科学技术是否必然带来人类的福祉,艺术是否总是在“进步”,今天人们对这些命题已经进行了反思。卢梭一方面和其他启蒙思想家一样推崇“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精神,另一方面又认为科学艺术不但不会带来幸福和安宁,反而会带来人类的灾难与不幸。他完全秉承自然主义的宗旨,使儿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自由成长,这是他的自然主义美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和论证,给我们今天的读者提供了回过头来重新深入思考美育问题的空间。
恩格斯认为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人类思想的巨人时代,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来看,似乎并没有当初振聋发聩的效果,但重新阅读这些朴素、生动的论说,可以把我们拉回人类知识和思想的少年时期,给我们返璞归真的思考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既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普及读物,又在美育问题上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古今对照的情境和反观当代问题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