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 “多元一体”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2016-06-22孙秀玲
孙秀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文化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增进文化认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1.“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各兄弟民族团结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宽容相待、携手共进的历史。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和睦相处,形成了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一体化观念与意识,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特色,成为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多元”与“一体”统一于我国文化发展史中。具体来说, “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既各具特点,又相互区别,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各民族特殊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一体”是指中华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
纵观我国民族发展的历史,距今5000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形成了源于中国本土的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一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长期共处、和谐共生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以新疆为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迁徙流动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散地,新疆曾汇聚了西亚文化、波斯文化、中原汉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形成了绿洲文化、草原文化和高原文化等多种文化样态,呈现出不同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疆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形成的勤劳勇敢、正直诚实、重义守信、热情好客等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风尚,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
2.不可割裂 “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关联性。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避免割裂“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谨防以下几种错误倾向:一是求异性。即把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剥离出去,切断与中华文化 “一体”的关联性,片面强调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强化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只认同本民族内的族群文化,否认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这一错误认识把中华文化看作是游离于各民族文化的外在文化,导致民族分界意识增强,偏离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 “三个离不开”的原则;二是窄化。即把中华文化仅仅归结为汉族文化或儒家文化,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甚至以汉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造成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出现认识偏差。三是浅表化。即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服装、习俗、歌舞、饮食、建筑等显性的层面,缺乏对各民族优秀文化内核的深刻认识与深度挖掘;缺乏对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以及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一致性的深层次认知把握。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深化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的认识。要使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集合体,这种多元多层次的民族结构,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在“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进程中,若过于强调“多元”而淡化“一体”,不但会造成不同民族间“文化隔离”甚至对立,不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且有可能被民族分裂分子利用,成为破坏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潜在危险。多年来,新疆的极端宗教势力就是打着宗教的旗号,鼓吹“民族至上”“新疆是维吾尔族人的新疆”等,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共同生活发展的历史,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铁的事实,蓄意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对立,破坏和睦团结的民族关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针对这个问题,从正确认识文化多元一体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手强化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
3.正确认识“多元一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样性是一体性的前提,差异性是统一性的条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离不开一体,一体也离不开多元,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一体是主线和方向,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力打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多元多样性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也是中华文化的优势,为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活力。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共同心理、共有文化的发展。
如何在多民族地区大力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通过亲身感受去体认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质性和同体性,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含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发展史;其次,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巩固一体,增加共同性。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是尊重民族差异,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要明确尊重差异不等于固化差异、强化特性,要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培养不同民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文化心理。第三,积极探索以文化促进交往,以交往增进交流,在交流中实现交融的路径,增强各族人民对优秀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历史认知与情感认知。要通过中华文化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价值导向和社会共识。第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凝练出的价值共识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在当代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各族人民认同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认同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就是集聚社会正能量、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过程,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识的过程。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强化一体,最根本的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光荣感和履行权利义务的责任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