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主体参与”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6-06-22徐雪涛
徐雪涛
【摘要】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授给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去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以适应新时代教育需要。本文笔者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基本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希望为同仁的后续研究提供可参考建议。
【关键词】初中 体育教学 主体参与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10-02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不断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清晰和掌握初中生体育课堂上“主体参与”的特性与规律,并有针对性的运用对策,形成良好的主体性品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想象,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整体价值的一种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就是通过对学生主体意识的诱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的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并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新课改中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及技能教授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转变;在体育教学设计方面,应从“以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在体育教学手段方面,应从以教师简单讲解与示范向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转变。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并乐于表现自我,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
2.贯彻教学以人为本,完善体育教学策略
开展“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与坏,教师在教学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完善体育教学策略,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及创造力,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相互合作与相互学习的多边活动关系,只有教学氛围和谐,师生的课堂积极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们说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运动技能的学习,也包括学生品德与意识的培养。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务必要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掌握学生合理需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体育知识及技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技能练习的难度。同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不同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安排教学环节,确保每个学生再每次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
5.科学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上级教育主管部分可以针对体育教师开展“主体参与”的专题培训,让每位体育教师都能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多样化。
6.制定合理评价反馈,促进学生素质提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评价与反馈才会有提高。体育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后,在练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评价的介入。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并提倡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最后,教师进行总评,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动作改正,并进行强化与巩固,提升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的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极大地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能够良好适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波.主体意识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J].理论导刊,2010(6).
[2]郑姚庆.体育教学中实施“主体参与”的探索与研究[J]. 2002首届中美学校体育研讨会,2002.
[3]尚振东.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