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家的责任·担当·市场观
2016-06-22袁春妹通讯员励雯
本刊记者 袁春妹 通讯员 励雯
一个企业家的责任·担当·市场观
本刊记者 袁春妹 通讯员 励雯
提起潘雪平,自然是纺织业界的风云人物。可他为人低调,鲜有言论出现在媒体上,然而,其所为,却时常能带给整个行业振动之感。
国际并购、丝路建设……每一次行动都是大手笔。很多人都在猜测,潘雪平都在想些什么?
回看金?的几次并购,总让人有种感觉,除了这个企业在快速地成长壮大之外,总有种能够扯动人们心中莫名感动的东西:德国埃马克集团,有140多年的历史;卓郎集团,有160多年的历史;利泰纺织有110多年的历史。这些陆续进入金旗下的企业,都是行业的老牌企业,他们背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终结历史还是再造辉煌?每个决策者的目标都不同,潘雪平选择了后者,并用温婉的方式传承并发扬着这几个老牌企业的产业价值。
传承与价值创造
2015年12月26日,太仓利泰纺织厂有限公司建厂110周年庆典举行。江苏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潘雪平出席了此次活动。
近十年来,潘雪平却很少在行业活动中露面,在行业媒体上关于他的报道更是少之又少。此次利泰纺织的庆典活动,他的一番饱含深情的讲话,却已在字句间袒露出了这个纺织人浓浓的产业情感。
“利泰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缩影!她的身上,烙着各个时代鲜明的印记,她的史册刻着许多时代精英的名字……”从1905年利泰纺织创立,到1926年民族纱线品牌“醒狮”的出现,到1949年利泰重获新生,再到2008年利泰所面对的生死危机,潘雪平都记在心中。金牵手利泰,潘雪平满怀对百年利泰的敬意,为此,他将利泰的运营战略,定位于“稳定、改造、提升”。
可以感受得到,在这个企业家心里,延续、传承利泰的历史使命被放在了一切之前。收购利泰7年来,金将“稳定”放在企业运营第一位,“不轻易解聘1名与企业患难与共的员工;不轻易拆除一片承载利泰历史和文化的砖瓦......”无不表现出他对于这个曾经养活了企业所在镇1/3人口的百年企业的最大尊重。
我们赞叹一个企业家伟大的产业情怀之外,也同样会以更为理性的方法去衡量这个企业家的能力和一个并购案的价值。金很显然没有让人失望,在并购当年就实现了利泰的扭亏为盈。
人们对于老板和企业家有过区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社会责任与产业担当。不过,两者之间也有共同点,即让企业经营产生价值和利润,否则,再有情感在经营企业这个层面上也是个“loser”。
每一年,行业内外都会有不少并购案出现,而如何让曾经陷入僵局的企业重新焕发能量则是并购案主导者的大智慧。在缝制机械行业中的知名企业上工申贝就曾因杜克普的并购,几经沉浮,相信当家人张敏感触颇深。的确,一系列藏在并购案背后的困难,几乎会让一个运营很好的企业因此徘徊于生死存亡间。并购易,整合难,运营好更是难上加难。
“七年来,如何改造、提升利泰一直是绕在我心头的事。”潘雪平坦言自己在利泰运营上曾有过困惑。“纺织业被贴上了‘传统’和‘限制’的标签,纺企融资困难;再加上棉花价格倒挂;要素成本上升;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低迷……”利泰的发展面对着重重困难。“环境压力、产能落后、集中度低、低效循环……”在潘雪平看来,纵然有新技术,这些行业发展的内因不变,企业都难以走出困局。事实上,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潘雪平最终找到了利泰发展的新思路。
金集团在一次次战略发展布局中,不断扩大企业版图。图为金新疆利泰项目奠基。
利泰转型“三步走”
潘雪平将利泰纺织未来十年的发展划定在“三步走”中。在他计划中,从2015年到2025年,利泰纺织将达到2000万锭产能,企业也将逐步由纤维加工商转型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纺织业平台商之一。
在2015年新疆纺织项目的建设中,人们可以捕捉到潘雪平对于利泰纺织“第一步”走的战略布局。依托国家和产业发展政策,扩大利泰竞争力。
2015年4月28日,总投资约32亿元的利泰丝路库尔勒首期100万锭项目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370000平方米的七个工厂厂房目前已经竣工,4个工厂的成套智能设备正在进行安装和调试。据了解,该项目有望在今年4月全线运营,借助此项目,利泰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
2015年6月28日,利泰丝路奎屯100万锭纺纱及200万锭筒子纱加工项目开工奠基,一期24万锭环锭纺项目将于2016年7月30日前投产运营。
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在新疆产业项目之外,2015年7月28日,利泰丝路在乌兹别克卡什卡达里亚州卡尔希市的12万锭环锭纺纱项目奠基。据悉,该项目将于今年9月30日前投产运营。
此外,今年利泰丝路库尔勒二期100万锭项目、奎屯二期80万锭项目也将分别于4月18日和4月28日开工建设,在2017年、2018年,利泰还将分别再投200万锭。至2018年,利泰丝路项目将达到700万锭规模,预计当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净利润率约10%。
在潘雪平的目标中,利泰的“第一步走”将在2015~2018年期间完成。
在传承中创新,将利泰打造成为行业有文化底蕴的强企则是其“第二步”战略,潘雪平打算在2018~2020年间实现。这“第二步”不仅有发扬老牌民族企业文化内涵的打算,也是潘雪平实现利泰纺织“内外兼修”的重要战略。
在他的计划中,在此期间,利泰总部将在完善总部功能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其一,在2018年建设利泰博物馆,全面展示利泰纺织业历史及演变进程;其二,建设创意工场,成为全国纱线、面料、服装等相关纺织产品的创客孵化基地;其三,建成一家产能5万锭、万锭用工4人的示范性智能工厂。
利泰的“第三步”走,则是布局丝路,打造新业态,引领纺织行业转型升级,这一目标将在2021~2025年期间实现。
“利泰将借助与卓郎纺机的协同优势,结合自身市场、营销优势、运营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打造符合“绿色、智能、定制、共赢、循环”的全新商业模式,引领和推动中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潘雪平说。
事实上,在这十二字的商业模式背后,有无数个可延展开来的战略布局,从天然纤维原料资源把控力打造,到智能工厂的建设,到支撑个性化定制的全球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再到运营平台搭建和标准化,以及循环经济下的废纺利用及纤维再生技术研究等等。一个庞大产业网络体系已在潘雪平的企业经营战略中逐步形成。
“在新业态打造完成后,利泰纺织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此新业态下,即使没有政策优势,利泰丝路项目年销售收入可超600亿人民币,净利润率不低于10%。”在潘雪平心中,随势而为也罢,因地制宜也好,企业自身的能力切实提升才是“可持续”的根本。
当然,在潘雪平的世界不只有利泰,也不只有卓郎,有些思路是大家看得懂的,而有些,也许是难被参透的,经营企业没有标准范本可做参照,绝对属于个性化的事情,见仁见智。不过,相信“基础”和“方向”自是经营企业必不可少的,当局者应仔细思量。
潘雪平(左四)将利泰纺织未来十年发展规定在“三步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