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别环境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2016-06-22胡治国
申 佳,胡治国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外部性别环境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
申佳,胡治国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为考察不同性别比例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影响,采用同性恋态度量表,以23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其所在班级的男女性别比例,区分为“男多女少”、“男女均衡”和“女多男少”3种不同的外部性别环境,分析性别环境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得分的影响.结果发现:“男女均衡”环境下的女性相对于“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环境下的女性,对同性恋特别是男同性恋的态度更为严厉,且该效应主要体现在道德因子方面;外部性别环境对男性的同性恋态度影响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男女比例的外部性别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特别是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
关键词:同性恋;态度;大学生;性别环境;性别比例
同性恋问题一直是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同性恋已经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病态心理,但人们仍然存在对同性恋的歧视和偏见[1-2].研究表明,个体对同性恋的态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了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如Wood等[3]发现,与男同性恋者有较少接触或完全没有接触的人,对建立保护男同性恋的法规持更反对意见;而与同性恋有过接触经历的人,则更愿意接纳同性恋.Scott[4]、罗云等[5]的研究均表明,相比于在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地区成长的人,从小在城市长大并拥有较好经济基础的人,对同性恋的认知更积极、态度更宽容.
实际上,除了与同性恋的接近性、个体成长的社会经济环境外,个体还可能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往往较为宽容[1,6-8].如张笑笑等[1]发现,女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上比男大学生更为积极.刘燊[8]则发现男性相对于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严厉,且性别角色(即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也会对同性恋态度产生影响:越趋于男性化的个体对同性恋的态度越严厉,越趋于女性化的个体对同性恋的态度越宽容.上述研究仅考察了被试自身的性别特征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那么被试所处环境中的性别特征是否也会产生影响呢?男女性别所占的比例不同,其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也会有所不同,女性更多的群体可能营造对同性恋更宽容的氛围,而男性更多的群体则更易营造对同性恋严厉的氛围,这种外部氛围又可能影响个体对同性恋的态度.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正处于性社会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均衡的外部性别比例环境有可能影响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其最接近、影响也可能最大的环境——所在班级中的性别比例对其同性恋的态度的影响.大学生因为学科专业不同,可能处于“男多女少”(如工科专业)、“女多男少”(如文科专业)或“男女均衡”的班级环境.笔者预期,相对于“男女均衡”的外部性别环境,处在“女多男少”环境中的大学生可能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宽容,处在“男多女少”环境中的大学生可能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严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在杭州市选取相同等级的两所高校(师范类和理工类各一所),随机向本科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271份,收回有效卷230份,回收率84.9%.其中男生106人,女生124人,年龄18~25岁,平均(21.1±1.5)岁.
1.2方法
问卷包括2个部分: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同性恋态度量表.
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如下信息:被试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所在班级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人数)、20个最亲近的朋友(或同学)中的男女性别比等.
同性恋态度量表采用庚泳等[9]编写的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以Likert 5级评分法计算得分),包括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和女同性恋态度子量表,每个子量表各10个条目,均包括道德评判、情感反应和社会交往3个因子(以下简称为“道德因子”、“情感因子”和“社交因子”).该量表10 d重测信度为0.959,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分半信度为0.912,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ATLG作为效标得到的相关系数为0.936,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9].
1.3统计处理
1.3.1性别环境的界定
根据问卷中搜集的男女生人数信息,计算被试所在班级的性别比例,以该比值作为被试外部性别环境类型的指标.参照文献[10],将男生人数∶女生人数>7∶3的班级环境界定为“男多女少”的性别环境,将女生人数∶男生人数>7∶3的班级环境界定为“女多男少”的性别环境,将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班级环境界定为“男女性别比相对均衡”(简称为“男女均衡”)的性别环境.根据上述标准,本研究的230名有效被试中,处于“男多女少”性别环境中的72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30人,均为理科生;处于“男女均衡”性别环境中的81人,其中男生32人(文科11人,理科21人),女生49人(文科20人,理科29人);处于“女多男少”性别环境中的77人,其中男生32人(文科29人,理科3人),女生45人(文科42人,理科3人).
1.3.2同性恋态度量表得分的计算
统计同性恋态度量表条目的得分,得到:1)同性恋态度总分.将2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到,分数越高表明被调查者对同性恋的态度越严厉,反之表明态度越宽容;2)男、女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得分.将男、女同性恋子量表所属1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到;3)总量表3个因子得分.将总量表中相应因子包含的条目分值相加,分别得到道德评判、情感反应和社会交往3个因子的得分.
1.3.3统计处理
利用SPSS 13.0软件,对量表中的各种得分进行了2(性别:男性,女性)×3(外部性别环境:男多女少,男女均衡,女多男少)双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
2结果
2.1男女被试对同性恋态度的总体分析
比较男、女被试在总量表及2个子量表上的得分(表1)发现:男性被试在总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被试(t228=3.45,P<0.001),男性被试在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的总分显著高于女性(t228=4.99,P<0.001);男性和女性被试在女同性恋态度子量表的总分上差异边缘显著(t228=1.66,P=0.098).该结果表明,男性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女性被试更为严厉,验证了现有研究的发现.
表1 男性和女性在同性恋态度量表及男女子量表上的平均得分
2.2不同性别环境下男女被试的同性恋态度分析
3种不同的外部性别环境(“男多女少”、“男女均衡”、“女多男少”)下,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同性恋态度量表、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女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及3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见表2.
采用2(性别:男性,女性)×3(外部性别环境:男多女少,男女均衡,女多男少)双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考察了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如下:性别在同性恋态度量表总得分上的主效应显著(F(1,224)=14.1,P<0.001);外部性别环境在同性恋态度量表总得分上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224)=2.88,P=0.058);性别和外部性别环境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224)=2.39,P=0.094).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男性被试,外部性别环境的主效应不显著(F(2,229)=0.79,P=0.456);对于女性被试,外部性别环境的主效应显著(F(2,229)=3.78,P<0.05),表现为“男女均衡”环境下的总分显著大于“男多女少”(P<0.01)和“女多男少”环境(P<0.05).该结果表明,对于女性被试来说,性别环境对其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显著,“男女均衡”环境下的女性被试相对于“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环境下的女性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严厉;性别环境对男性的影响不明显.
性别在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得分上的主效应显著(F(1,224)=27.88,P<0.001);外部性别环境在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得分上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224)=2.77,P=0.065);性别和外部性别环境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224)=2.79,P=0.064).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男性被试,外部性别环境的主效应不显著(F(2,229)=1.44,P=0.239);对于女性被试,外部性别环境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229)=2.87,P=0.059),“男女均衡”性别环境下的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得分显著大于“男多女少”(P<0.01)和“女多男少”环境(P<0.05).该结果表明,对于女性被试,性别环境对她们的男同性恋态度影响显著,“男女均衡”环境下的女性相对于“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环境下的女性,对男同性恋的态度更严厉;性别环境对男性的男同性恋态度影响不明显.
性别在女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得分上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224)=3.67,P=0.057);外部性别环境在女同性恋态度子量表得分上的主效应不显著(F(2,224)=2.07,P=0.128);性别和外部性别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24)=1.51,P=0.222).
性别在同性恋态度总量表的道德因子得分上的主效应显著(F(1,224)=15.65,P<0.001);外部性别环境在总量表道德因子得分上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224)=2.46,P=0.088);性别和外部性别环境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224)=2.73,P=0.068).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男性被试,外部性别环境的主效应不显著(F(2,229)=1.42,P=0.244);对于女性被试,外部性别环境的主效应显著(F(2,229)=3.30,P<0.05),“男女均衡”环境下的道德因子得分显著大于“男多女少”(P<0.01)和“女多男少”环境(P<0.05).该结果表明,性别环境对女性同性恋态度中道德因子的影响显著,“男女均衡”环境下的女性相对于“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环境下的女性,对同性恋的道德评判方面更严厉;性别环境对男性的同性恋道德评价影响不明显.
性别在同性恋态度总量表的情感因子得分上的主效应显著(F(1,224)=10.25,P<0.01);外部性别环境在情感因子得分上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224)=2.70,P=0.069);性别和外部性别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24)=2.21,P=0.112).
性别在同性恋态度总量表的社交因子得分上的主效应显著(F(1,224)=4.0,P<0.05);外部性别环境在社交因子得分上的主效应不显著(F(2,224)=1.62,P=0.20);性别和外部性别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24)=0.70,P=0.496).
3讨论
现有研究发现,外部环境会影响个体对同性恋的态度[3-5].但尚没有研究关注生活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本研究首次考察了不同性别比例的外部环境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结果发现,环境中的性别比例会影响大学生特别是女性对待同性恋的态度.
本研究发现,男性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女性被试更严厉,尤其表现在对男同性恋的态度上,这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1,6-8]是一致的,再次验证了女性(相对于男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加宽容.
本研究发现,外部的性别环境对女性的同性恋态度(体现为同性恋态度量表的总得分和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的得分)影响显著.处在“男女均衡”环境中的女性,相对于“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这样的不均衡性别环境,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严厉.相对于“男女均衡”环境,“女多男少”环境中有更多的女性,而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加宽容[1,6-8],因此在这个环境中的个体,受整体宽容氛围的影响,更容易选择宽容对待同性恋,这与本研究的预期是一致的.但“男多女少”环境中的女性比“男女均衡”环境中的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宽容,这个结果与研究预期不一致:如果男性被试普遍对同性恋持更严厉的态度[1,8],则“男多女少”环境下整体氛围是倾向于对同性恋态度更严厉的.之所以出现该结果,笔者猜测可能与“男多女少”环境下男性所占比例偏高,因而导致女性对男同性恋持更宽容的态度有关,这也与男同性恋态度子量表的得分结果一致.将来的研究需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上述外部性别环境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效应,仅表现在女性被试身上,未能影响男性被试,这可能与男性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有更大的场独立性[11],因而男性更不容易受到外界性别环境的影响.这可能与社会文化和教养的因素有关,男性相比于女性而言,社会期望其更独立和更有主见,家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故而,外界的性别环境并未明显改变男性对同性恋的态度.
本研究还发现,性别环境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因子和情感因子而没有体现在社交因子上.具体而言,“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环境下的女性对同性恋的道德评判比“男女均衡”环境下的女性更为宽容.这表明,性别环境对女性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同性恋的道德包容和情感评价方面,而在对同性恋的社会交往和接纳方面并没有显著影响.
在本研究中,被归入“男多女少”类别的被试多来自理科专业,“女多男少”类别的被试多来自文科专业,而“男女均衡”类别的被试文理科的分布相对均衡.那么,本研究中发现的性别环境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会不会是因为文理分科的不同造成的?本研究的数据不支持这种可能性.首先,如果文理科有影响,则“男多女少”(绝大部分为理科生)与“女多男少”(绝大部分为文科生)性别环境下的被试的同性恋态度会有显著差异,而本研究没有发现这两类的显著差异.其次,本研究发现女性被试在“男女均衡”(文理科被试数量也相对均衡)环境下,比“男多女少”和“女多男少”环境下,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加严厉.也就是说,文理均衡环境下的被试,与文科占优或理科占优环境下的被试都有区别,而文科占优和理科占优环境下的被试没有区别,这种结果不太可能是由于文理科不同造成的.未来的研究需要增加样本数量,更好地控制文理科的比例(保持3种性别环境下文理科比例相当),以便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发现.
总之,本研究表明,不同男女比例的外部性别环境可以影响个体特别是女性对同性恋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2):71-73.
[2] 严由伟,刘建国,徐永珍.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知识和态度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0):645-647.
[3] WOOD P B, BARTKOWSKI J P. Attribution style and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gay rights[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4,85(1):58-74.
[4] SCOTT J. Changing attitudes to sexual morality: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J]. Sociology,1998,32(4):815-845.
[5] 罗云,郑茵.我国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J].健康教育研究,2007,12:152-154.
[6] 衣英欣,程宇,刘兴来.齐齐哈尔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差异的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8):1261-1262.
[7] 汪亮,余翠萍,黄阿毛,等.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70-978.
[8] 刘燊.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爱情态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89-1592.
[9] 庾泳,肖水源,向莹.同性恋态度量表的构建及其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74-176.
[10] 杨巧玲.性别化的兴趣与能力:高中学生类组选择之探究[J].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05,5(2):113-153.
[11] WITKIN H A, GOODENOUGH D R. Cognitive styles: essence and origins. Field depende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J]. Psychological Issues,1981(51):1-141.
Influence of External Sex Situ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SHEN Jia, HU Zhiguo
(Faculty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ex situ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Using the Scale of Attitude toward Homosexuality, two hundred and thir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rveyed. According to the sex ratio in the participants’ classes, three types of sex situation were defined as male-dominated situation, female-dominated situation and balanced sex situati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ex situations on the scores in the scale was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female participants in male-dominated and female-dominated situations, the females in balanced sex situation tended to have stricter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especially toward gay men, and such effect was mainly reflected by the moral factors in the scale.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sex situation on males’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was not 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external sex situation with different sex ratio could modulate individual’s (especially female’s) attitude toward homosexuality.
Key words:homosexuality; attitude; college student; sex situation; sex ratio
收稿日期:2015-1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195).
通信作者:胡治国(1978—),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情绪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E-mail:huzg@hznu.edu.cn
doi:10.3969/j.issn.1674-232X.2016.03.003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2X(2016)03-02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