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
2016-06-22袁水生
袁水生
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
袁水生
目的 分析研究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方法 选取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40例新生患儿,将其中发生CRI的46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未发生CRI的94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新生儿自身因素和置管因素的差异,针对单因素方差检验中获取的数据实施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对观察组患儿发生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出生体质量≤1.5kg新生儿的CRI发生率37例(37.3%)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1.5kg的新生儿7例(17.0%),早产儿(胎龄<37周)的CRI发生率42例(39.3%)显著高于足月产新生儿4例(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儿的自身因素中CRI的发生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在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影响下的CRI发生率依次为29例(46.0%)、26例(47.2%)、31例(64.6%)、33例(63.5%)以及14例(43.8%),而在穿刺时间短、穿刺次数少、未发生导管堵塞、无意外拔管、在操作室置管等因素影响下的CRI发生率依次为17例(22.1%)、20例(23.5%)、15例(16.3%)、13例(14.8%)以及32例(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针对单因素方差检验中获取的数据实施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证实出生体质量低、胎龄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是导致新生儿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患儿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28例(6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例(28.2%),真菌5例(10.9%)。结论 临床上对新生患儿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对于新生儿的胎龄小、体质量轻需加强防护,并减少导管问题的出现,以减少患儿CRI的发生率。CRI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临床上可以对这两种病原菌采取针对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
导管器材在新生儿疾病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新生儿疾病患者的治疗转归效果。近年来,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CRI的发生率正在不断升高,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1-2]。根据现有的临床研究与报告资料,新生儿患者发生
CRI感染事件,与多种临床影响因素均具有直接相关性,做好新生儿CRI独立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备充分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新生儿CRI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感染患儿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便为临床控制CRI的发生提高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新余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140例新生患儿,其中男85例,女55例;出生体质量0.85~3.82kg,平均(1.84±0.37)kg;胎龄27~41周,平均(31.4±2.7)周;将其中发生CRI的46例患儿设为观察组,未发生CRI的94例患儿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标准:(1)安放患儿血管内导管发生菌血症或者是真菌血症,外周血标本呈现一次阳性结果,其中需要包括1.5次定量或者是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2)导管顶端和血培养中分离出同一种微生物。发生CRI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版)[3]。
1.2 方法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导管置管情况,患儿自身因素进行统计对比。
抽取患儿外周血进行血标本培养,当导管拔除后取末端血进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检测,确定发生CRI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状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自身因素与CRI之间的关系 出生体质量轻、胎龄小的患儿CRI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儿的自身因素中CRI的发生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新生儿自身因素与CRI之间的关系[n(%)]
2.2 导管因素与CRI之间的关系 患儿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的患儿CRI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导管因素与CRI之间的关系[n(%)]
2.3 病原菌分布情况 有18例患儿导管末端血培养呈阳性,15例患儿外周血培养呈阳性,13例患儿导管末端血培养和外周血培养均呈阳性。经检测,46例患儿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28例(60.9%),其中17例肺炎克雷伯菌,11例大肠埃希菌;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例(28.2%),包括7例溶血葡萄球菌和6例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真菌5例(10.9%)。
2.4 独立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本研究组中,出生质量低、胎龄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进行置管的患儿,其发出CRI的概率显著大于出生质量高、胎龄长、穿刺时间短、穿刺次数少、无导管堵管、无意外拔管、在操作室置管的患儿。在针对单因素方差检验中获取的数据实施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证实出生体质量低、胎龄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等因素是导致新生儿发生CRI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PICC导管常在患者的肘部进行静脉穿刺,穿刺点位于外周静脉,穿刺较浅,不易引起患者出现气胸、感染、血管穿孔等并发症,且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也降低了患者并发静脉炎的发生率[4-6]。因此,PICC常作为新生儿置管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中,分娩方式、窒息等新生儿的自身因素中CRI的发生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体质量轻、胎龄小的患儿CRI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轻、胎龄小的新生患儿可能属于早产儿,而早产儿身体发育不完全,身体免疫力低,因此易发感染。患儿中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发生导管堵管、意外拔管、在NICU置管的患儿CRI的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患儿在置管过程中,穿刺时间长、反复穿刺会对增加患儿血管和皮下组织的损伤,使患儿出现炎症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7]。由于患儿血管较细,输液时流速很慢,因此容易出现导管回血现象,造成堵管,当患儿哭闹或导管固定不稳固时也易导致意外拔管的发生。此外,在NICU置管时,导管属紧急置管,医护人员未进行无菌操作也会导致患儿感染发生率增加[8]。
综上所述,新生患儿CRI的发生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胎龄和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导管堵管、意外拔管、置管操作地点等导管因素关系密切。临床对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需规范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减少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加强对患儿的导管护理,避免导管堵管或意外拔管等事件发生。此外,医护人员还需加强对相关病原菌的针对性防治,降低CRI的发生率。
[1] 肖珮,赵青,黄妙霞,等.新生儿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体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180-2182.
[2] 邱立志.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86-8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5:315-316.
[4] 胡安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 2014,20(35):38-39.
[5] 叶小庆.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 2015,36(10):2139-2140.
[6] 欧阳秋星,王莹莹.新生儿监护病房30例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观察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8):69-70.
[7] 童德军,曹伟.新生儿导管相关性真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35-4236.
[8] 吴本清,林真珠,李志光,等.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7):1026-1027,105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61
江西 338000 新余市妇幼保健院(袁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