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输血前检测8项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
2016-06-22肖伶
肖伶
探讨输血前检测8项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
肖伶
目的 调查分析输血前检测8项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 选取进行输血治疗患者共计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研究对象乙型肝炎E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与女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60周岁研究对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均明显高于≥60周岁研究对象(P<0.05);其他指标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均明显低于≥60周岁研究对象(P<0.05)。结论 相关感染性指标的检出情况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有显著差异。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可避免输血治疗的盲目性,有效预防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杜绝医疗纠纷。
输血;感染性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已有临床报道中认为:对于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言,在接受输血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因体内各种感染性指标阳性率的巨大差异诱发输血期间的感染事件[1]。若盲目输血则难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我国卫计委已颁布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强调在输血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8项感染性指标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3-4]。为进一步调查分析输血前检测8项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本研究中以2015年9月~2015年10月作为观察时间段,收集本时间段内拟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共计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研究结果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9月~2015年10月作为观察时间段,收集本时间段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门诊/住院部拟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共计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12例,女488例;患者年龄5~80岁,平均年龄(51.5±3.6)岁,≥60周岁患者335例,<60周岁患者665例。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输血前常规采集晨起后空腹静脉血液样本5.0mL剂量,在37.0℃环境下预保存0.5h,对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分离处理,分离后置于4.0℃冰箱条件保存,在48.0h内完成各项感染性指标检测。检测试剂及仪器包括乙型肝炎5项指示剂、人类抗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试剂、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梅毒抗螺旋体抗体试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及酶标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及试剂盒说明书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检测期间质量在控。
1.3 观察指标 以性别(男性/女性)以及年龄段(<60周岁/≥60周岁)为分组标准,对各组研究对象8项感染性指标(丙型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进行对比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所纳入1000例拟输血患者中,8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别为:丙型乙肝病毒阳性率为3.00%(30/100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率为0.2%(2/1000);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1.50%(15/1000);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阳性率为6.20%(62/1000);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为29.50%(295/1000);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为3.50%(35/1000);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率为21.00%(210/1000);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率为53.20%(532/1000)。
男性研究对象乙型肝炎E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与女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阳性构成对比表[n(%)]
<60周岁研究对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均明显高于≥60周岁研究对象(P<0.05);其他指标检测结果阳性构成比均明显低于≥60周岁研究对象(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研阳性构成对比表[n(%)]
3 讨论
已有相关研究中明确指出[5]:可经血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较多,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对拟输血治疗患者进行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把控输血环节,进而起到预防输血相关疾病的目的,临床价值确切。
结合我国相关报道来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又以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本研究中,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检出阴性468例,阳性532例,阳性率为53.20%(532/1000),与既往报道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在输血治疗前早期发现肝炎病毒感染或携带者能够及时控制传染源,预防流行,并且能够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与恶化,直至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难逆转状态[6-7];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出阳性患者共2例,阳性率为0.2%(2/1000)。虽其感染率较低,但艾滋病传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当前并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因此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出阳性患者人肉干需要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梅毒则为梅毒螺旋体所诱发的具有系统性、慢性特点的性传播疾病。本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梅毒螺旋体抗体检出阴性985例,阳性15例,阳性率为1.50%(15/1000)。提示梅毒在我国仍然有一定的发生率,且由于梅毒自身早期至中期阶段临床表现不明显,可能导致病情诊断出现误差,本研究中依赖于血清学检测的方式,起到了提高检出率的效果,对早期诊断与预防措施的实施有重要参考作用。
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认为:对需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前展开8项感染性指标检测,从患者的角度上来说能够帮助其及时了解自身血液情况,有效预防并有针对性的治疗各种疾病,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从医院的角度上来说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更加准确的了解患者机能状态与身体状况[8],为设计治疗方案提供关键性的医学信息,协助展开治疗,同时也能够有效预防医院内输血性感染事件的发生,在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同时对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也有重要价值。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总结临床结论为:相关感染性指标的检出情况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有显著差异。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可避免输血治疗的盲目性,有效预防相关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杜绝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高风兰.梅毒ELISA法检测RPR、TRUST试验比较及其在输血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442-443.
[2] 杨圆圆,孙锦荣,谢丽娜・伊力,等.1440份临床输血病历质量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21):3176-3178.
[3] 李捷,赵学涛,孙楠,等.微阵列酶联免疫法在临床输血检测中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08,21(4):435-436.
[4] 龚帅,马明炎.7827例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重庆医学,2014(5):601-602.
[5] 郑兆丽,潘艳,刘艺军,等.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与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1):3183-3184.
[6] 王斌,张录喜,李红,等.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及意义[J].当代医学,2012,18(11):18-19.
[7] 张妮,车凌云.患者输血及手术前相关传染性指标的监测及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11,17(6):107.
[8] 陈玉昆,杨亚晓,魏世锦,等.预输血患者输血前检测结果与感染趋势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4):247-24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8.037
湖南 416000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肖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