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穿越还是融合

2016-06-22王志远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防范

王志远

(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07;2.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穿越还是融合

王志远1,2

(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07;2.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空间中,哈萨克斯坦发挥着桥梁和枢纽作用,中哈之间日益紧密的双边关系,为战略推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应当看到,在中哈经贸合作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双边统计数据不一致等问题,且哈萨克斯坦方面仍然对中国持有防范和担忧心理。因此,中国既需要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也要全面协调“五通”,才能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防范;合作;融合

2013年9月,中国选择在哈萨克斯坦向世界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既说明中哈两国双边关系紧密,同时也彰显了哈萨克斯坦在中国未来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分析其中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无疑非常必要和重要。应当说,中亚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交通走廊,而哈萨克斯坦是中亚领土面积最大、交通地理位置最为重要的国家,将会在相当长时间里,发挥着中国向西开放的桥梁和枢纽作用。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讨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哈萨克斯坦究竟是作为中国战略所“穿越”的通道,还是可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深度“融合”?回答这个问题,既需要从双边经济合作视角出发进行分析,也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视角进行探讨。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

中国选择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固然得益于近年来愈发紧密的中哈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角度看,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对于中国战略的构想与实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作用。按照中国战略规划蓝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通道有三条线路,分别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以及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1]。这其中,前两条线路自中国边境出发后,都需要经过中亚国家,更具体地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第一站就是哈萨克斯坦。因此,哈萨克斯坦实际上是中国经陆地交通,开展向西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该国必然是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与沿途国家开展合作的基础所在。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中,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主要依靠东南沿海一带省份,如今已经形成了中国经济几个重要的增长极,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圈。与之相比,中国向西开放步伐较为缓慢,贸易规模也相对较小。事实上,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不具备大规模向西开放的条件,中苏关系紧张客观上也制约了中国向西开放。苏联解体后,中国在西北方向上地缘政治压力骤减,中国与新独立中亚国家陆续建立外交关系之后,经济交往也日益增多,向西开放初见端倪。经过多年发展,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取得长足进步,然而若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贸易规模与经济效益却明显落后。如果将中国沿海口岸(包括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的对外贸易进行加总,2013年货运总规模达到了29.57亿吨,而沿边地区的对外贸易总规模仅为1.42亿吨,两者相差20倍之多*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口岸年鉴》,中国海关出版社2014年版,第28~32页,其中沿海与内陆均包括公路、铁路、内河、航空几种运输方式的加总,这实际上是以海洋和陆地贸易这样一个大口径视角进行比较,而不仅仅依据交通工具。。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货物单位价值的高低,中国大约有95%以上的对外贸易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陆地沿边地区实际上占不到5%。这样可以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规模与地位方面的大体比例,前者以沿边地区对外开放为基础,后者以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为基础。

如图1(资料来源于《中国口岸年鉴2014》,第28~32页)所示,在中国沿边地区主要口岸(超过1000万吨)中,最大的两个公路口岸均位于新疆,其中阿拉山口同时还是位列第二的铁路口岸(第一位是满洲里铁路口岸),并且都是面向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其他主要口岸中,除二连浩特面向蒙古之外,其余几个口岸均面向俄罗斯方向。显然,如果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角度看,霍尔果斯与阿拉山口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两个口岸向国外延伸的交通线路,实际上也是中国通向中亚、东欧、西亚等地的路上通道,而哈萨克斯坦则相当于这条国际线路的核心与枢纽。

图12013年中国沿边地区主要公路、铁路、内河口岸过货量(单位:万吨)

一个多世纪之前,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麦金德曾经将俄罗斯欧洲部分南部的广阔草原通道,称之为“世界枢纽”,认为这是陆地交通线路的核心地带[2]。这个当时较为客观的估计,有一个重要的依据,那就是第一亚欧大陆桥贯通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条线路对于连接欧亚大陆,甚至是太平洋和大西洋,都起着关键作用。此后,随着陆地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以来,这条通道在衔接欧亚方面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发挥着替代第一亚欧大陆桥的作用。从简单的历史和地理视角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哈萨克斯坦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哈关系多年稳步提升有利于两国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也需要对哈萨克斯坦展开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研究。

哈萨克斯坦领土面积约270万平方公里,人口总规模约为1700万人,尽管在地理上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但人口数量不如乌兹别克斯坦多。哈萨克斯坦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内陆国家,北部为草原和丘陵地带,并与俄罗斯和中国接壤,南部毗邻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从地理上看,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适合农作物大面积耕种,同时也是衔接欧洲和亚洲的重要陆地交通线路。苏联解体后,纳扎尔巴耶夫担任新独立国家的开国总统,至今已经在最高领导人位置上工作了25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哈萨克斯坦政治、经济、外交处在一成不变的状态。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到阿斯塔纳,可谓是该国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其中蕴含着重要的国家战略理念。

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将首都从最大城市阿拉木图迁至北部城市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1998年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萨克语中“首都”之意),这次首都北迁距离长达1200公里。哈萨克斯坦国内有3个板块,分别是北部丘陵地带、东南“七河流域”以及里海沿岸低地,其中注入巴尔喀什湖的7条河流,历史上就是哈萨克汗国的起源地,原首都阿拉木图是该流域最大的城市。这次首都北迁不仅距离遥远,而且相当于选择了国内新的次板块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刚刚迁都时,新首都人口只有不到30万,如今已经增长到近百万,当属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应当说,纳扎尔巴耶夫对阿拉木图可谓是无比熟悉,他本人就出生于阿拉木图州的一户牧民家庭,同时对哈萨克斯坦北部也非常了解,曾经在卡拉干达(位于阿斯塔纳南部)学习和工作过,这位总统选择向北迁都,显然有着更为长远的深思熟虑。

在较早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迁都有两个层面的好处:第一,当时哈萨克斯坦北部俄罗斯族居民占多数,为了实现民族结构平衡,防止北部居民脱离哈萨克斯坦,而选择将国家中心向北迁移。这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曾是威胁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毕竟在经济社会发展停滞、政局动荡不定、人口大量外迁等背景下,稳定哈萨克族不占多数的北部地区,实际上就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对于这方面的担忧已经逐渐消散、日渐式微。第二,位于伊犁河流域的阿拉木图,尽管风景秀美、气候宜人,但地理位置太靠近边境,以此作为首都不利于国家政治安全。显然,哈萨克斯坦选择向北迁都,有远离中亚腹地的意愿在其中,毕竟阿拉木图太靠近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接壤地区,虽然这里一直是中亚人口聚居、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但同时也是中亚地区最为纷繁复杂的地带。与之相比,更加靠近俄罗斯的阿斯塔纳虽然城市规模较小,但在地区安全方面却具有明显优势。

时至今日,再次审视哈萨克斯坦迁都至阿斯塔纳,则无论在经济安全、地缘政治还是对外战略层面,意义和作用都显得更加深远。第一,阿斯塔纳历史并不悠久,人口聚集的主要原因是苏联时期的垦荒运动,大量俄罗斯族来到此地从事农耕。从地缘上讲,这应当是哈萨克斯坦距离俄罗斯较近的城市,而不像阿拉木图那样,远离俄罗斯而更接近中亚腹地。选择向北迁都,在对外战略方面充分说明,哈萨克斯坦早已将哈俄关系看作未来发展的基石,这并非单纯源于对苏联时期的怀旧思想,更是对整个中亚地区未来发展所作出的前瞻性判断。新千年以来,俄罗斯诸多倡议都得到哈萨克斯坦的积极响应,在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组织中,俄哈关系都保持得非常紧密。哈萨克斯坦不仅在地理上衔接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更是俄罗斯中亚政策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这无疑使哈萨克斯坦向北迁都的国家战略意义更加突出。第二,无论是贯穿欧亚大陆的第二亚欧大陆桥,还是连接俄罗斯与中亚南部的土库曼斯坦—新西伯利亚大铁路,都要经过阿斯塔纳,这里尽管位于中亚北部,实际上却是中亚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主要交通线路的交叉点。另外,中哈石油管线与俄土石油管线交叉于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尽管没有经过阿斯塔纳市,但空间距离并不远,使得哈萨克斯坦北部交通运输的地缘意义更加突出。第三,在今天看来应当是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所在,那就是在水资源稀缺的中亚地区,水的意义并非生活所用这般简单,其本身还是中亚各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近年来中亚国家争夺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地指向了跨境水资源的分配问题。哈萨克斯坦草原荒漠面积广,属于半干旱地区,既适合草原游牧,也适合种植麦类作物。近年来,哈萨克斯坦愈发重视农业发展,加上北部邻国俄罗斯也逐渐从20世纪90年代的粮食进口国变为世界小麦出口大国,俄哈两国农业战略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作为农业基础的水资源,必然也具有战略意义。哈萨克斯坦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较大规模的河流经过,东面是发源于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伊犁河,南面是流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而最终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咸海的锡尔河,西面则是起源于俄罗斯、汇入里海的乌拉尔河,北面是穿过哈萨克斯坦进入俄罗斯的额尔齐斯河。这些河流虽然分布与走向截然不同,但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该国均处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带。如果从河流上游更占优势的角度思考,那么在哈萨克斯坦,流经工业城市卡拉干达和首都阿斯塔纳的伊希姆河,恰是起源于境内丘陵地带的较大河流。这条河流在俄罗斯境内汇入额尔齐斯河,全长达到245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二级支流河。显然,将首都选择在起源于国内并且处在上游地带的城市,对于水资源安全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讨论到这里,问题已经比较明朗:一方面,中哈关系近年来日渐密切,哈萨克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国家之一,中国战略推行需要获得哈萨克斯坦的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哈萨克斯坦在国家发展和对外战略方面,显然向着俄罗斯方面靠拢,考虑到近年来组建的关税同盟、欧亚经济联盟等一系列地区合作组织,充分说明两国经济关系愈发紧密。这两个方面表面上看似有些矛盾,却不足以使中国望而却步,中国始终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对待哈萨克斯坦,更多地寻求合作而非竞争,尤其回避与俄罗斯围绕中亚地缘开展竞争。因此,选择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最为深层次的原因应当是:既体现出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也反映出哈萨克斯坦在中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怎样看待当前中哈经贸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是巩固中哈关系,两者之间都已经具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而在方法与途径方面,当前中国最具优势之处,仍然在于通过加强双边经贸往来,扩大双边经贸关系,以此作为夯实双边关系的基础。因此,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首先需要分析双边贸易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中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

表1 2000年—2012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总量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К.Л.Сыроежкин, Нужно ли Казахстану бояться Китая: мифы и фобии двусторонн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Астана-Алматы: Институт мио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политики при Фонде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Лидера нации,2014, С.38~39.

注:对于表1中国方面的数据,笔者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进行核对,数据基本与哈萨克斯坦学者吻合。此外,中国驻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总领事馆也列举了中哈贸易数据的不同,说明这种贸易误差早已被政府部门所重视,但学界对其关注和分析却较少,关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具体统计,与本表中仅有微小差距。详见http://almaty.chineseconsulate.org/chn/jmwl/t766511.htm.

新千年以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规模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增长了大约10~20倍。之所以作出这样并不十分准确的估计,主要原因在于中哈双方在进出口数据统计方面的不一致。如表1所示,如果以中国数据为基准,那么在中国进口和出口项目中,哈萨克斯坦统计数据都存在低估现象。由此,双边贸易往来数据在很多年份中都存在巨大误差,按照时间序列来看,这种统计误差的“峰值”,出现在2005年—2010年间。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哈双边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然而两国的统计数据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需要将进出口数据分开来看。在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规模方面,两国统计数据并没有特别大的误差;而在中国出口数据方面,两国统计数据却截然不同,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几倍规模的数据误差,这就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这至少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两国对于货物统计存在范围方面的偏差,很多从中国出口的货物,并没有进入哈萨克斯坦,而是过境之后转而出口到其他国家,这种情况应当属于海关统计的认识误差;二是中国出口数据在哈萨克斯坦被严重低估,其中还必然存在着“灰色清关”等方面的原因,即很多货物经过了中国海关,并且被纳入到出口数据中,但却没有在哈萨克斯坦海关记录,而是通过其他非官方途径进入到哈萨克斯坦境内,因此中国出口数据会在哈萨克斯坦被严重低估。

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两种原因究竟哪个起主要作用,需要将较具说服力的2011年—2012年统计误差进行比较(表中用斜体标出)。之所以认为这两年数据相对真实,原因在于2011年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组建关税同盟后,由于涉及到关税的征收与分配,三国同时加强了对海关领域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在统计数据上,这两年与之前存在根本性区别,其中恰恰可以反映出中哈两国对外贸易统计误差的真实原因。2011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数据,两国统计误差明显缩小,尤其是哈方统计数据呈现出“跳跃式增长”。这说明,前文所作出的第二个判断具有合理性,即当哈萨克斯坦清理了“灰色清关”之后,有一部分制度外的进口贸易,再次回到了海关统计数据之中,所以尽管中方计算的出口数额没有太大变化,但哈方计算的数据却“跳跃式增长”。至于说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的统计误差,应当是前文提到的第一个原因所造成的。即在中国海关看来,凡是出口到哈萨克斯坦的货物都计算在对哈出口项目中,而哈萨克斯坦方面则进一步区分为本国进口和转口贸易,对于后者哈方没有计算在内。如果假设2012年哈萨克斯坦已经全部清理了“灰色清关”,那么经过哈萨克斯坦的转口贸易规模,大约有35亿美元左右。

中哈贸易统计数据中的另外一个特点表现在中国进口方面,2010年开始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规模迅速提升,2011年与2012年则大体持平,并且都略高于中国方面的统计数据。这显然是2010年中国—中亚天然气A、B线路陆续贯通后,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能源进口显著提高后,反映在统计数据中的具体表现。在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两次能源进口的明显提高,一次是在2010年,一次是在2011年,而此后数据则开始趋于平稳。至于哈方一直低估的出口到中国的数据,为什么从2011年开始出现高估现象,应当是能源原产地界定方面的口径不同,毕竟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起点在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后,再进入中国与西气东输线路衔接,A线与B线的中国进口端点都在新疆霍尔果斯。如果按照原产地原则计算,则需要准确统计究竟哪些天然气来自土库曼斯坦或是哈萨克斯坦,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计算口径稍有偏差,就会直接导致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数据存在统计误差。中国从哈萨克斯坦的进口数据,两国统计数据相对比较接近,并非如出口数据那般大相径庭,统计误差的影响自然也相对较小。

应当说,由于中哈两国贸易领域存在统计误差,因而使对外贸易盈余或赤字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测算。如表1所示,按照中国统计数据,在2005年—2009年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曾经有十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按照哈萨克斯坦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以来对中国贸易始终是顺差状态。显然,按照哈国统计数据,有利于打消有关“中国经济扩张论”的误解和偏见,因哈萨克斯坦的统计数据可以表明,中国并没有大量出口占领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然而却不利于澄清另外一种言论,即“原材料附庸论”。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带有明显主观倾向性的误解,无论统计数据真实与否,也无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对外贸易究竟是顺差还是逆差,有关中国崛起会严重影响哈萨克斯坦的言论,都会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区域大国,最应当做的事情,仍然是扎扎实实发展中哈经济合作,以此带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当然,从双边经贸关系扩大的角度看,无论按照中国数据还是哈萨克斯坦数据,两国合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02年—2012年间,两国贸易规模增长十倍之多,显然有助于中哈关系向着更加平稳、更加紧密的方向前进。

三、哈萨克斯坦究竟担忧中国什么

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2011年就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之相比,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仍然保持在“战略伙伴关系”层面上。这在外交领域,足以说明在中国的中亚战略中,哈萨克斯坦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哈关系,几乎没有顾虑,其既是周边外交工作所制定的目标,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环节。然而,从哈萨克斯坦角度看,对于与中国的合作,始终持有防范心理。这来自于一种担忧,即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哈萨克斯坦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人口规模却仅有1700万左右,其中还包括俄罗斯族、乌克兰族、乌兹别克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哈萨克斯坦始终对来自中国的人员或移民,保持着非常敏感的态度。

自1992年初中哈建交以来,两国边境接壤优势很快得以发挥,边境贸易、跨国旅游、劳务派遣等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再加上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还有着大规模的跨境民族聚居,因此两国人员往来相对频繁,民间交往也比较密切。20世纪90年代,虽然哈萨克斯坦缺少移民方面的统计数据,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却都认为,从中国到哈萨克斯坦务工或生活的人数众多,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误解。根据哈萨克斯坦学者瑟洛耶什津的调查,2003年,哈萨克斯坦专门设立了移民管理办公室,统计得到各种中国企业雇佣的劳动移民数量为4750人,其中三分之一左右始终工作在哈萨克斯坦没有回到中国,而如果测算哈萨克斯坦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数量,总数大约在10万人,很多在哈萨克斯坦工作的中国公民不愿意获得公民身份或永久居住权,这是造成这种统计巨大误差的根本原因[3]。需要强调的是,瑟洛耶什津之所以列出如此翔实的数据来说明问题,其本意并非强调哈萨克斯坦境内中国人数之多,而是希望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尝试着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因此,在这位学者的另外一部专著中,更进一步地对中国公民数量进行了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中国到哈萨克斯坦出国人数最多、增长最快的领域,当属私营企业部门,而这部分数据中国方面很难准确估计。其中还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2003年中国在哈萨克斯坦人数明显下降,这并不意味着外出人员大量回国,而恰恰是哈萨克斯坦设立移民管理办公室后,外来人员统计数据回归真实的一种表现。从这个层面看,较为真实的数据显然有利于中国,毕竟统计数据表明,哈萨克斯坦的中国人数并非规模庞大到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地步,这自然有助于打消哈萨克斯坦国内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

表2 2000年—2012年哈萨克斯坦境内中国公民数量 单位:人

续表2

年份总数服务业公务出国私营企业旅游200846370140055593262354742009237256442335713673253201041092140366408186661982201148306169356934225241913201265284167335841411111599

注:哈萨克斯坦数据来源于К.Л.Сыроежкин, Нужно ли Казахстану бояться Китая: мифы и фобии двусторонн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Астана-Алматы: Институт мио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политики при Фонде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Лидера нации,2014, С.237, 其中2009年数据统计时间为1—11月。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由于统计口径较小,甚至对一些渠道出国人员也很难作出准确估计,因此只有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两项出国人数统计,具体如表3所示。尽管在中国官方统计中,只能看到相对较少的总人数,但可以发现,近年来对外承包工程在哈萨克斯坦总人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得益于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规模的攀升,也说明中哈两国经济合作正在逐步加深。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与沿途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推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国内又相对富足的产业生产能力走出国门,如钢铁、水泥、发电、平板玻璃等装备制造业,这些项目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又拥有大量矿产资源的哈萨克斯坦来说,两国开展合作的互补性勿庸置疑。据统计,2015年中哈产能合作所签署协议的投资总规模已经高达230亿美元[4]。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建设项目走出国门,自然需要有大量中国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工作,这相当于促进了两国技术领域的人员交流。当然,在全口径出国人员统计工作中,中国很难做到如哈萨克斯坦那般,即依靠专业的管理部门来统计外来人员,毕竟这项工作依据“属地原则”进行相对容易实现。但是,近年来中国到哈萨克斯坦工作人数确实在显著增长,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国移民论”在哈萨克斯坦更容易使人产生对中国的误解。从更深层次看,哈萨克斯坦对于中国人口持续进入该国所产生的担忧,实际上并非在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领域,而是通过其他非正式渠道进入的人员。另外,哈萨克斯坦方面始终认为,还有很多留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中国人员并没有进入到移民管理局的统计范围之内。显然,对于这方面的误解与偏见,不能因噎废食,阻碍中哈两国经贸合作向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迈进,而是需要加强统计与管理,积极引导中国出国人员的创业和就业领域,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与互相信任,这才是更具实质性的举措。然而这些方面,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哈萨克斯坦,都需要进行细致而耐心的工作才能逐步实现。

表3 中国统计在哈萨克斯坦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总人数 单位: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四、穿越还是融合

如前文所述,哈萨克斯坦对于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来说,不可谓不重要,然而系统评估中哈贸易却可以发现其中统计方面所存在的巨大误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哈经贸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成熟。此外,作为一个地区人口小国,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移民始终高度关注,有时甚至诚惶诚恐。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能否如中国倡议中那般,实现共商、共建、共赢,其中的关键仍然在于两国合作的层次与深度。

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交通运输网络中至关重要,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持续推进,哈萨克斯坦的交通枢纽作用将会愈发关键。考虑到中国战略需要通过沿途很多国家,逐渐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长期目标,在周边国家中必然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合作来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向着纵深挺进,因此单纯以交通定位哈萨克斯坦的地位,显然还没有达到中国的预期。如果这样,仅仅相当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穿越了哈萨克斯坦,而并非“融合”。若要实现两国经济交往的深度融合,首先需要逐步消除“中国经济扩张”“中国人口移民”等错误言论,才能实现中哈两国更加顺利、更大规模地开展合作。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尽管经贸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却并没有单纯强调这一点,而是同时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也恰恰是中哈两国合作中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

[2]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林尔蔚,陈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6.

[3]К.Л.Сыроежкин, Казахстан-Китай: от пригранич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к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му партнерству[J]. Алматы: Казахстан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при Президенте РК,2010, С.55-57.

[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答记者问[DB/OL].央视网直播新闻频道,http://tv.cctv.com/live/cctv13/,2016-03-12.

【责任编辑:甘海燕】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Kazakhstan:Passing Though or Integration?

WANG Zhiyuan1, 2

(1.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07,China; 2.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I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strategy, Kazakhstan plays a role of bridge and hinge. And what’s more, the closer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However,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Kazakhstan still maintain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Russia. On one hand, Sino-Kazakhstan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 rapidly, and on the other hand, problems such as inconsistency in bilateral statistical data still exist. Kazakhstan still keeps watch and worries about China. Therefore, China needs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e fully policies, transportation, trade, currency and people's support to integrat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Kazakhstan better.

Key words:Silk Road Economic Belt;Kazakhstan;keeping watch;cooperation;integration

收稿日期:2016-03-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解析”(项目编号:14CGJ00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5M570313)

作者简介:王志远(1980—),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货币金融。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16)02-0005-08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16.02.00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防范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SQL注入防护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