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发展规模、要素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
2016-06-22车久菊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 车久菊(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洛阳 471022)
流通业发展规模、要素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
■ 车久菊(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内容摘要:本文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例,实证研究了流通业发展规模、要素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流通业整体发展规模、劳动要素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而流通业城乡二元结构、资本有效投入的不足,成为流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发展规模要素投入流通业产业结构长三角经济圈
引言
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侧重点,这段时期内普遍存在投资后劲不足的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压力。同时,国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全球市场发展震荡不定,对我国市场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有效激发国内需求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经济能否适应新常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作为最贴近消费市场的流通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言而喻。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其经济总量、经济结构、消费市场等水平在全国领先,流通业发展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但是,长三角经济圈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仍存在不适应情况,流通业结构亟待不断调整优化,以促进流通业转型升级。既然长三角经济圈流通业总量已全国领先、流通业投资规模也达到一定水平,那么这些量的提高能否换取质的提升,即流通规模增加是否能有效推动流通业结构优化调整?弄清这一问题,对理论界的深入研究以及政府的宏观决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假设
流通业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部分,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枢系统,其发展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流通业既是保障经济快速平稳、商品流通的核心力量,又能调节市场供求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制度、政策、城市化进程、交通等基础设施因素;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供给要素和商品需求结构、贸易情况等需求要素。为了进一步探究流通业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从流通业发展规模、流通业城乡结构、流通业资本投入与流通业劳动投入四个方面来分析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作用机制。
(一)流通业发展规模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流通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流通业发展规模的快速增长促使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另一方面流通业各子产业也迅速发展,子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批发与零售业作为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成为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交易效率与分析供需信息的桥梁;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商品的流动和周转,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住宿与餐饮业为第三产业人力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捷、快速与舒适的环境。为此,本文提出第一个理论假设。
表1 长三角经济圈模型估计结果
H1:流通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二)流通业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流通业城乡发展差距的加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结构的差异化都影响了城乡流通业的一体化发展。城乡流通业的不平衡发展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相对落后的商品流通水平导致农村地区消费品的成本较高。城乡流通不畅直接拉长了商品流通时间,增加了商品循环周期,降低了社会再生产效率,既不利于第二产业发展,无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也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即流通业城乡结构的差异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此,本文提出第二个理论假设。
H2:流通业城乡不平衡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
(三)流通业资本投入与产业结构调整
流通业资本要素包括固定资本要素与可变资本要素。可变资本要素对流通业的影响是多样化的,本文主要分析固定流通资本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流通业固定资本投入是保障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产业效率提升的核心要素。一方面,当流通业固定资本要素的规模经济与溢出效率未发挥时,且流通经济效率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时,不断的固定资本要素投入既有利于流通产业增加值增长,也有利于提高劳动投入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城乡流通差距,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当流通业固定资本要素与溢出效率发挥,流通业经济效率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时,不断的固定资本要素投入并没有明显效用,只会增加资本压力。即流通业固定资本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不确定的。为此,本文提出第三个理论假设。
H3:流通业资本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四)流通业劳动投入与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流通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投入的增加有利于促进流通业增加值增加。一方面,流通劳动力投入增加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流通业有助于人才流动,提高了劳动收入水平,带动了消费增长,促使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增加,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即流通业劳动投入增加,是流通业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增加,既有利于自身发展,也加快了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此,本文提出第四个理论假设。
H4:流通业劳动投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正向的。
流通业发展规模、要素投入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等。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选取产业结构为被解释变量,流通业发展规模、流通业城乡结构、流通业固定资本投入和流通业劳动投入分别作为解释变量,技术创新与外资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1.产业结构的测度采用产业结构指数来衡量,借鉴第三产业地位逐渐递增的变化规律,构建如式(1)所示的测度方法,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IU表示产业结构指数;S1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占三产的比重;S2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占三产的比重;S3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占三产的比重。当IU越接近1时,表明产业结构的层级越低;当IU越接近3时,表明产业结构的层级越高。
2.流通业发展规模指标。采用流通业整体增加值来衡量流通业发展规模,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等。由于该指标的数据较大,为了更有效的分析流通业发展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对流通业发展规模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3.流通业城乡结构指标。采用县级及县级以上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与县级以下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的比重来衡量流通业城乡结构。
4.流通业固定资本投入。采用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流通固定资本投入。由于固定资本投资的数据也较大,为了避免模型中出现自相关或异方差现象,本文对固定资本投入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5.流通业劳动投入。采用流通业从业人数来衡量流通业劳动投入。由于流通业从业人数较多,数据较大,容易产生自相关或异方差,本文对流通业劳动投入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6.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流通业快速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直接促进了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结构向最优状态调整。因此,选取技术创新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区域专利数量来衡量技术创新,也对该数据进行对数处理。
7.外资规模。随着外资流入的增加,相关产业直接受益并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有利于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选取外资规模作为控制变量。采用外商直接投入与GDP的比重来衡量外资规模,剔除经济规模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流通业发展规模、城乡结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都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影响,结合流通对贸易结构与市场需求均产生影响的作用。为了避免多因素容易产生自相关,本对各个因素逐步分析,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IUi表示产业结构指数;X1i表示流通业发展规模;X2i表示流通业城乡结构;X3i表示流通业固定资本投入;X4i表示流通业劳动投入;Ti表示技术创新;Fi表示外资规模;C表示常数项系数;α1、α2、α3表示待估计系数;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长三角经济圈2001-2013年数据,根据式(2)至式(5),利用Eviews8.0软件,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如表1所示的估计结果。
由表1可知,流通业发展规模、城乡结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四个指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都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控制技术创新与外资规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业发展规模每增长1%可以引发产业结构正向调整0.12%,说明流通业发展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是正向的,验证了假设1。在控制技术创新与外资规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业城乡结构每增长1%可以引发产业结构负向调整0.03%,表明流通业城乡结构的差距将会抑制产业结构调整,验证了假设2。在控制技术创新与外资规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业资本投入每增长1%可以引发产业结构负向调整0.11%,说明过度的固定资本投入并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验证了假设3。在控制技术创新与外资规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业劳动投入每增长1%可以引发产业结构正向调整0.01%,表明劳动投入的增加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验证了假设4。即长三角经济圈应加大流通业的劳动要素投入,控制资本要素。
结论
流通业是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变量,流通业的发展规模、要素投入都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作用。流通业发展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之一,技术创新与要素投入同步扩大时,流通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更为强烈。外资规模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也比较显著,外资的增加更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政府在制定流通业发展政策时,要重视流通业发展规模、城乡流通结构与流通业劳动要素的投入,不能一昧地扩大流通业的资本投入,否则必将与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流通业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 A.B Atkinson, J E Stiglitz.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The Economic Journal,1969(SEPT.)
2. 王笑宇,廖斌.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 梁树广.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4(7)
4. 薛继亮.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力市场调整的微观机理研究:理论与实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2)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