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流通供应链优化研究
2016-06-22王庆来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流通供应链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电子商务的视角对农村流通供应链的优化进行研究,并找出农村流通供应链在农村电子商务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贸易及流通业的良性发展,以期进一步缩小城乡流通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流通供应链优化城乡商贸一体化规模化运作
引言
在信息化的发展环境下,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信息化,就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流通供应链体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使得信息的分享速度与范围、信息处理效率、信息反应速度、信息的海量存储、信息的对称性、信息的价值作用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流通体系并不完善的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对当地的流通供应链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举措,这不仅是实现农村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同时为农村流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村流通供应链相关理论
(一)农村流通供应链的类别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牢牢控制住,这一路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网络结构。在这条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产生一个小分支,供应链输送的不仅是信息、物流与资金,而且还可以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原材料经过进一步加工形成产品,这一步骤使得原材料产生了价值增值,产品经过进一步的包装和运输将其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使得产成品变成了可供出售的商品,产品的价值实现了增值,也为相关的企业带来了收益。
农村地区的流通供应链主要分为三类:生产资料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以及消费品供应链。第一类,生产资料供应链是指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功能网络结构,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生产设施与原材料采购供应所形成的流通体系,它是以农民作为最终的消费者,将农民、供应商、批发商、制造企业以及零售商连接在一起,通过对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送到农民的手中,实现供应链各成员的利益输送。第二类,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民作为网络结构的起点,将农民、批发商、零售商、加工企业以及消费者联结在一起,主要传递的物质是农产品,通过对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控制,最后将农产品输送到消费者手上,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第三类,消费品供应链是与传统的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最为接近的,它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农民,将制造企业、供应商、零售商、农民与批发商联结在一起,输送对象是农村居民需要使用的消费品,通过控制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网络结构体。
(二)农村流通供应链的优化目标
无论是城市流通供应链还是农村地区的流通供应链,效率的提高都是两个市场供应链优化的主要目标,要利用最低的投入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也就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于农村流通供应链而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是要改变生产与需求的小规模性与分散性,通过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种类的产品与服务,尤其是对于当前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来说,更需要寻找新的契机来打破当前的发展瓶颈,另外要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现状
(一)生产资料的流通供应链现状
如图1所示,农村市场上生产资料的流通供应链网络结构是以生产商为核心、以农民为最终消费者。从图1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在农村市场上的流通要经过多个环节,如此一来便会增加供应链的流通成本,也使得农民作为最终的消费者承担了更多的成本支出。首先是生产商将生产资料交给代理商或其自有的销售公司,并将这些资料销售到批发市场上去,再由批发市场销售到零售店,最后零售店就将这批生产资料销售到农民手中,从这一输送过程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的分节点较多,其流通成本也比较高。在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输送生产资料的物流体系大部分是生产商利用自有的物流资源或者是外包的形式进行传输,对于这种分支较多的供应链功能网络结构而言,生产商仅对于物流输送的投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就生产资料流通供应链的整体架构而言,农民作为最终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供应链的末端者,并且它是单一化的消费者,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假如生产商要将流通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那么作为末端者且单一化的农民消费群体就无法与生产商进行价格谈判,并且产品的质量也根本无法获得保证,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不利于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而且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非常不利于节约成本。
(二)农产品的流通供应链现状
如图2所示,农产品的流通供应链是以销地的批发市场为核心,农民是作为生产者,农产品经过农贸市场上的商家或超市最终又会流转到农民手中,所以农民也是整个流通供应链体系中的最终使用者。从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农民作为生产者,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存在不足,因此他们不具备规模化优势,并且还是分散性很强的小型农户。整个流通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是这样的:首先由农民将生产好的农产品通过与经纪人简单的交易后卖到产品的批发市场上,然后产地批发市场会根据销地批发市场的需求通过产地批发市场的运营商将农产品运送到销地批发市场上,最后销地批发市场再将农产品销售给农贸市场上的商家或是超市,最终这些农产品又会流转到农民手中。农民作为整个流通供应链体系的起点,由于其自身缺乏规模化优势,因此不具有议价能力和谈判能力,相对于供应链的其它节点而言,利益的不均衡性会更加凸显。另外,节点上的各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假如是处于电子商务的交易环境下,对于农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农民作为最终的使用者,经过一层流转之后的农产品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都已经改变了,并且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物流使用不当,会出现资源的大量浪费,产品损耗严重等问题,对于发展农产品电商是非常不利的。
(三)消费品的流通供应链现状
农村市场上的消费品流通供应链是与传统的工业供应链最相似的,它的运作模式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利用代理商或一级批发商将消费品销售给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再利用农村市场上的零售商将商品销售给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从这个运作流程可以看出,整个流通供应链的分支环节较多,对商品的监管力度要求较高,并且目前的监管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得商品的价格与质量都得不到保证。另外,供应链节点上的零售商目前大多属于“夫妻店”的经营模式,消费者对于商品的质量就很难去识别。无论是从生产资料的流通供应链来说,还是就消费品流通供应链与农产品流通供应链而言,农民无论是作为供应链的起点还是终结点,他们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并且整个供应链的分支环节较多,这就说明在农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是客观可行且必须的。
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1.需求空间格局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效益。在农村地区,“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依旧横行,在城市地区早已将商业网点的布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实规划,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没有一个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商业网点的布局很分散,体系内必不可少的物流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等基本设施也尚未配备齐全,即便是已经创造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新需求,在这些基础设施缺失的困境下,农村地区的流通产业也没有蓬勃发展的基石,而农村居民消费者的消费新诉求也会在现实困境面前被慢慢淡化下去。农村流通产业主要负担的任务是为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运进与生产产品的运出提供便利,甚至在一些偏远的乡镇根本没有专门的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和农产品收购的网点,农村消费市场以摊点、简易帐篷作为收购和销售点,而以路作为市集中心,这样形成的商业网点不仅存在系统结构不完善、规模小、场地狭小的问题,还缺少了一个现代流通体系所需的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无论是农用生产资料的需求,还是农民对于消费品和农产品的流通需求,它们在空间的分布上都很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效益。
2.组织化水平低,缺少规模化的流通企业。通过前文关于农村生产资料流通供应链、农产品流通供应链以及消费品流通供应链的现状分析可知,这三个供应链结构中都存在同样问题:中间分支环节多,农产品的生产、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购买都是以家庭或户为单位,缺乏规模化的农业龙头企业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很低。如图3所示,以冷链物流的流通效率为例,通过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冷链流通率可以看出,我国的冷链流通率尚处于低级水平,2013年我国肉类产品的冷链流通率仅为15%,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于100%;果蔬冷链流通率在2013年仅达到5.0%,而发达国家的流通率水平也已经接近于100%,这些数据的对比说明我国供应链的整体流通水平很低,在农村地区没有规模化的流通企业与城市地区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有效对接,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流通供应链的组织化水平与流通效率,这也更加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二)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是主要约束力。就整体而言,农村流通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始终受制于落后的农村经济,因此说农村经济是农村流通供应链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首要约束力。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经济的落后性使得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城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报告的数据资料,如图4所示,城市居民无论是在人均收入或是人均支出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人均总收入的对比上,可以看到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两倍之多,而人均现金消费支出之间的差距比也接近两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农村经济的滞后性成为了农村流通供应链发展的主要约束力,经济的落后性使得农村地区的流通供应链体系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组织化水平低下,这也是城市发展优于农村地区的首要、关键的约束性条件。
图3 2013年我国与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对比(%)
图4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支出对比(单位:元)
图5 农村市场组织零售网结构
2.金融发展能力的制约。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在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下发展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推进发展模式,因此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形成资金自我循环的良性金融机制,金融体系存在系统性的缺陷,加上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等特点,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效率低下,发展滞后,这就会造成农村资金面的供给紧张。在金融供给规模层面,虽然政府也逐渐将金融政策的关注点倾向农村地区,也对农村地区实行了信贷配给和信贷补贴政策,但由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比较单一,所以当前农村市场上的金融服务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而且供给主体也有限,对于农村流通供应链体系来说,单一化的农户或小规模的生产商会因为缺少资金的融通而无法提高自身的组织化水平,尤其是对于链条的末端者来说会进一步增加自身的流通成本,生产商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自建物流链与消费者进行直接交易,依靠中间环节的流转反而增加了双方的成本压力。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流通供应链的优化举措
(一)形成产品需求时间的规模化
产品需求时间的规模化策略是指利用分销商提供的一种价格策略,从而可以将农村市场上小额且分散化的生产资料需求、消费品需求集中在一个时间上,这就是由需求时间的规模化集中进而形成了产品需求的规模化集中效益,实际上这是将一段段分散化的需求时间集中在一起,使得分销商能够以城市同等的价格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也确保生产农户能够获得合理的价格,并且能够享受便捷的产品流通服务。在实施产品需求时间规模化策略之前,首要的条件是要设定合理的基于时间的分级销售价格,要确保分销商能够达到合理的正常利润水平,同时也要使得农村零售商的商品价格与城市售价相接近,能够提供种类齐全的商品。在这种策略下,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交易环境下,一部分购买者可以采取先订货后取货的交易方式,通过网络先下订单,到了集中的时间在一起取货,一来可以保证产品需求时间的规模化集中,二来也可以降低购买者的库存压力,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可以达到高效、便捷的目的。
(二)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机制
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机制是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供应链的必经过程,它能够有效联结城乡之间的双向流通,进一步降低两个市场的流通成本。首先要建立农村市场零售组织网,并与城市的商贸流通组织网进行对接与整合,从而打破城乡两大市场间的流通壁垒。如图5所示,建立一个组织体系完备的零售网可以采用两种模式进行推进:一种是以零售业为主导的推进模式,另一种则是以批发业为主导的推进模式。对于零售业主导的推进模式而言,可以通过特许连锁店的方式先在农村市场中建立零售基点,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利用特许连锁店的品牌效应吸引到更多的加盟商,从而逐渐增加零售店,当经营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时,采用直营店的方式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乡镇及行政村,从而形成诸多以直营店为中心的零售网。而以批发业为主导的推进模式则是通过零售店来建立物流中心,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另外是通过自由连锁的方式来建立零售网点,相对于批发组织而言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采购网络也能够更好地衔接城乡之间在配送采购系统上的对接问题。
(三)促成需求空间的集中化
需求空间的集中化是指利用分销商在每个小村落设立一些小型的零售店,并且在多个村落形成的规模区域中设立一个集中型的区域商店,在小型零售店与区域商店中设定不同的售价,主要是将产品需求引向区域商店,从而形成了产品需求在空间上的集中化与规模化,同时确保分销商能够保持合理正常的盈利水平。实施需求空间集中化的首要条件是设立一个分区域的零售价格体系,通过区域间的零售价格差将部分需求引导至集中型的区域商店中,尤其是对于价值较高且使用寿命较长的产品来说,这一策略的实施具有更高的效用性,这就能够同时刺激农村市场对于高价值产品的需求。另外,现在有很多连锁超市已经在使用新型的货运车辆,实际上这种货运车辆就是一个可流动的零售商店,它可以将农村地区分散化的产品需求聚集起来。货运车辆将超市搬到车辆上,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新型的“流动超市”的零售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需求空间的集中化策略,它能够将不同空间上的需求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优势,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流通供应链的流通水平,进一步减轻交易双方的流通压力。
图1 生产资料流通供应链结构
图2 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结构
结论
流通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发展的效率与效益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而农村地区流通体系的落后性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本文从电子商务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体系进行研究,同时深入剖析我国农村流通供应链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进行原因剖析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流通供应链体系存在交易效率低下、需求空间格局分散化、与城市存在交易壁垒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归结于城乡分工的体制性因素及政策性因素,据此对商贸流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选择路径,包括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机制、构建农产品双向物流配送体系、形成产品需求时间的规模化以及促成需求空间的一体化,从而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流通的供应链体系,进而不断调整城乡在产品流通上的不适应,并且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地区流通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苏庆艳,曲慧梅.电子商务概论[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牛东来.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梁晓音.基于个人电子商务流通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4(6)
4.王敬德,战乃国.农村电子商务支付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2(11)
5.周海琴,张才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关键要素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2(1)
6.张金隆,杜晓芳,张金华.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结构研究[A].2013年第二届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7.杨仲光.农产品流通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现代流通,2013(1)
8.薛晴,任左菲.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及借鉴[J].世界农业,2014(1)
9.倪燕诩,燕翔.农产品流通中第四方物流组织结构及其运作.http://www.cnki.net
文献标识码■ 王庆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郑州450000) ◆ 中图分类号:F32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