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作业设计

2016-06-22刘淼海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5期

刘淼海

【摘要】历史与社会作业是学生的实践,是知识能力生成和思想道德价值形成的过程和结果。历史与社会作业,既要有统一目的、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作”。历史与社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通过作业,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与社会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历史与社会,不宜刻意追求思想品德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关键词】差异型 实践型 开拓型 探究型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46-02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作业的目的

历史与社会作业是学生的实践,是知识能力生成和思想道德价值形成的过程和结果。《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已近7年了,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许多同仁往往比较重视教学设计、双边活动、启发提问、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相关环节的创新与研究,而忽视了课后作业的改革和创新这一重要环节,使得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形成了一种课堂热闹,课后冷清的现状;同时,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作业量偏大、内容封闭、形式单一与评价的终结性等相对滞后的严重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历史与社会作业的设计思路,使作业量由要数量向要质量转变、作业的形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作业内容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由机械训练式和独立完成向主体探究式和向协同合作转变以及作业的目的由服务教师教学为主向服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转变。

二、设计差异型作业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1]所以,《历史与社会》作业,既要有统一目的、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作”。“一些教师认为,他所要做的就是自己好好教书,学生们自然就会好好学习,而忽略了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一事实。”[2]由于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可能完全等同,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也不能等同地对待。本教时的最低要求是什么?理想要求是什么?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这要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套餐”型,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

三、设计实践型作业

“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1]《历史与社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思想品德实践,不宜刻意追求思想品德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实践型作业,一改传统作业单一的纸笔功夫,强调作业在生活中、实践中完成。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具体可包括动手操作、调查访问、观察积累、生活体验、资料查阅等基本类型。

四、设计搜集积累型作业

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就要重视信息搜集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写一些新闻报道之类内容的体会。可以让学生采用看、听、问、写等形式来完成自己的作业。这里的“看”指的是看看新闻丰富学生的知识容量。这里的“听”指的是听听大人的言谈这类作业主要是训练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而“问”指的是针对看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课文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向家长、邻居等多方面询问的作业,补充课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在不经意的询问中增长知识,以满足儿童不断发展的知识需求。而最后的“写”指的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所问到的内容写下来。从而达到“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1]

五、设计开拓型作业

“开拓性作业设计法教师通过设计开拓学生思维的作业来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这类型作业设计可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4]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加强阅读积累。结合各册中课文要求布置阅读性作业。第二,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再展开想象,构建新的想象,编故事或写一段话,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又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学得有乐趣,爱学。这种作业可以让学生采用看、想、说、写等形式来完成这里的“看”指的是学生需要多看看,没有一定的材料是很难想象的,只有大量的材料在头脑中,才能更好地想象。

六、设计自主探究型作业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1]这样的作业需要动用学生全部的智慧,它的完成有时可能是一种直觉,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冥思后的结晶。结论常因个体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元化。这类作业我们可以采用做、议、评、选等形式来完成。首先让学生自己“做”,亲身体验一下。比如有些单元学完后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做做,编编一些小报,由学生自己亲任主编。这样不但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更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议”,因为个人的知识水平、心理状况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不同,这就需要通过议论,让大家在相互讨论中不断增长知识。评与选可以同时进行在评中选出优胜者给予张榜公布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主要的有以上这些类型设计,但还有其它的类型设计。如:问题型作业设计,问题型作业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问题;。又如:想象型作业设计,想象型作业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激励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力。

总之,历史与社会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最终要体现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思想品德形成综合能力,丰富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不能满足和停留于传统的作业布置,而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尝试新的类型,为生机盎然的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尽善其美。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张厚粲译 美国Roberj.wendyM.Williams著《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74页

[3]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第27页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第17页

[5]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版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