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开创精彩教育人生
2016-06-22陈文英
陈文英
【摘要】古语云“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话诠释了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可见对教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常流水”。新课改实施以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步伐加快,历史老师必须具备严谨的讲课风格,驾驭课堂的良好能力,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以及自然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关键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36-01
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使我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一、学法指导不能流于形式,设计问题要有层次,历史教学必须把握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精美的课件、多样的活动不是历史课堂的全部,我始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灵魂。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代表就可以降低对教师的要求。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师的教为了不教。”是说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会具体知识更加重要。大多数的课例中,老师看似注重学法指导,却停留于表面形式,没有使学生掌握解读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课堂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和梯度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优秀生无法感受到挑战的乐趣,学困生也不能从基础的问题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种重教而不重学的添鸭式教育,不仅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对教师所讲“听而不闻,学而不思”;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死记硬背后的生搬硬套,最终的结果则是学生对本科目从没有兴趣到厌恶。
改变过去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添鸭式教学,就要在教学设置上下功夫。课程本质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例如,讲“官渡之战”时,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多用激励和情感的评价语言,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赏识教育其实是每一个老师都熟知的话题。老师们都明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激励出来的。但是日复一日的课堂,却消磨着老师们发现学生优点的眼光,越来越吝啬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教师生动的语言是点燃学生探究兴趣的火种,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而透彻,声情并茂,形象生动。不仅能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还能唤起学生想象力和探究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可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三、加强小组合作,历史教学要与时俱进
新课改的理念:开展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环节,就不能称其为一节优质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我们给予学生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他们进行讨论、思考和交流,最终形成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就是一个在集思广益基础上形成的;其最终结果的展示也是由一个同学代表大家展示这个集体合作学习的成果;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对整个班级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非常关键。
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去,不是流于形式。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小组活动不仅为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师生交流,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由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追求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从而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主体观。
四、历史教学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和运用,大多数老师已经熟练掌握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和体验。丰富的课程资源,较好地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着教和学的方式,使教学更加真实、生动、开放和灵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提高着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构建了高效的历史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改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突破,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我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些无疑将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
[2]《日照教研》
[3]《山东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