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著名钢琴演奏家、欧美同学会和中俄友协理事卞萌:追忆我的钢琴岁月
2016-06-22杨芳
杨芳
卞萌,著名钢琴演奏家,欧美同学会和中俄友协理事,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的作者。1990年,卞萌由国家教育部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先后获得音乐艺术(钢琴)、哲学(艺术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双博士的音乐留学生。曾多次举办钢琴演奏会、艺术讲座,并主持编译了多种苏俄作曲家钢琴教材,是享誉国际的少数集钢琴演奏与音乐教育学术性代表人物
卞萌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随父习琴。6岁因会弹琴被市立著名的红旗路小学文艺班提前录取为一年级学生,并参加了接待阿尔巴尼亚外宾的演出活动。1978-1984年,卞萌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88年取得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文学学士,并被学院推荐免试攻读钢琴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先后师从刘爱贤、尤大淳、林恩蓓、李名强等教授,并曾在国内、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
1990年初,卞萌被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人民艺术家”叶卡捷里娜·穆里娜和钢琴艺术理论家索菲亚·亨托娃教授。1994年5月,被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授予音乐艺术(钢琴)博士学位。同年11月,又被俄罗斯最高学位授证委员会授予哲学(艺术学)博士学位。1996年初,学成归国的卞萌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两场独奏音乐会,琴键上跳动的音符充满灵性,而音乐风格把握的精准到位更让老师们看到了她的变化与进步。求才若渴、广纳贤能的中央音乐学院千方百计地把她留在了北京。这件事在当时国内音乐学院颇为轰动。
1996年,由卞萌所著的《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在北京出版。这本书被国内专家高度评价为“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将中国钢琴艺术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与广度”的专著,卞萌也成为中国钢琴界少有的集演奏、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优秀人才。
此外,卞萌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译文,著有《钢琴全面训练基础教程》,并出版了个人钢琴独奏CD《中国钢琴音乐精选》、VCD《钢琴名家教名曲——卞萌专辑》等作品。在学术专研之余,她还经常举办钢琴音乐会,演奏曲目包括从巴罗克到近现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留学生: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练习钢琴的?
卞萌:因为我父亲是钢琴教师,所以家里有钢琴。我从5岁开始学弹琴,起初只是弹着玩而已,总是边唱边弹。当时我家住在南方(安徽安庆),同一个院子里的一位小学音乐老师听说我会弹琴,就说他们学校(当时的红旗路小学,现在叫双莲寺小学)正好有一架钢琴,需要我这样的学生,因而我也就提前上了小学。我第一次上台是6岁多,参加的是当时学校在市政礼堂举办的演出。
留学生:钢琴于你而言的意义是什么?
卞萌:受父亲的影响,学习钢琴于我而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每天都要坚持弹一弹,它就像我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的时候,我经常会去参加市里的一些音乐活动或者是演出。后来,我又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大学,再公派留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回来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20年,一直生活在音乐学院的氛围中,始终没有离开过钢琴。
钢琴很像一个“魔术盒”,能够发出各种奇妙的音响:大自然中流水、风声,教堂的钟声,钟楼上的银铃,还有,不同人发出的歌唱的声音,或男声,或女声,或合唱……钢琴就像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每天都要见面。
留学生:俄罗斯的钢琴专业在教学上和国内有什么区别?
卞萌:俄罗斯的钢琴学派可以说是自成一派。虽然与欧洲最早的发源地意大利、法国、德国相比,俄罗斯的钢琴学派起步要晚一些,但是后来者居上。在很多重要国际性的钢琴比赛中俄囯人都有占据前几名大奖。另外,俄罗斯学派的作品非常吸引人,很多获奖者最后一轮与乐队的协奏曲都愿意选用像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作品。我记得前两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钢琴大赛,其中前六名获奖者最后一轮选择的都是俄罗斯作曲家的协奏曲。
俄罗斯钢琴学派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尤其是在演奏方面。安东·鲁宾斯坦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钢琴家,当时被称为“俄国的李斯特”,因为他的演奏同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吸收了李斯特感情鲜明、热情奔放、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所演奏的作品等浪漫主义演奏风格特点。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音色特别浑厚,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充满了激情豪放,极具艺术感染力。安东·鲁宾斯坦非常善于把握作品的整体,他的演奏就像是在圣坛上演讲一样,不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场下的观众。
我在俄罗斯学习了六年,我的老师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是前苏联尼古拉耶夫钢琴学派传人。这个学派倡导“深触键”,重视八度与和弦弹奏技巧,整体上力度变化鲜明、具有激情豪放、大气磅礴的演奏特征。同时,它也非常强调如歌(即歌唱性),提倡非常深沉的连奏音响。这个学派的钢琴演奏触键和音色非常干净利落,音色丰满、真挚感人、充满共鸣。2001年10月,我的老师叶卡捷里娜·穆里娜首次访问中国,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办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独奏音乐会,在当时很是轰动。尼古拉耶夫学派,甚至是整个俄罗斯钢琴学派的特点都是“用音乐带动技术”,就是演奏者首先要内心里充满了音乐,再用音乐来带动演奏技巧的展现。
我当时主要跟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教授学习演奏,我个人觉得她在教学上还是跟国内有所不同的。在国内,一般采用的都是“师生一对一”封闭式的传统钢琴教学模式。而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上课的时候,叶卡捷里娜·穆里娜教授借鉴自己在国内外讲学时常用的“专家课”形式,实行一种“用大课形式进行的个别教学课”方式上课。她每周来三天,只要是她班上的学生都可以来,这样,老师主要针对演奏的学生讲课,现场的其他学生也可以一起旁听观摩,通过老师的讲解熟悉曲目、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指法规则。真是“一人上课众人受益”。这种上课方式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学生能在不同观众或演奏环境(不同的教室)中进行演奏训练,更有利于他们适应在大演奏厅的表演。有过这样多次舞台环境感体验的学生,一般都不会出现怯场、恐慌等现像。
另外,在上课的时候,叶卡捷里娜·穆里娜老师会亲自示范,因为她有着长期的舞台演奏经验,所以每次上课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她的那种演奏家的气场,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艺术熏陶。有时候,说一个小时或讲一万句,都比不上一次直观的示范演奏,钢琴课就是这样。
留学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的这段经历对你今后的艺术生涯有哪些影响呢?
卞萌:俄罗斯的这段学习经历可以说是对我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当时是1990年公派赴俄留学的,1991年的时候我回国在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演出,当时我在附中的一些老师也都到了现场,她们对我这一年钢琴演奏的变化很是惊讶,说:“大不一样了!” 比如我弹的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首曲子我在国内也曾弹过,但是后来在俄罗斯又学习了一番以后,对它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些。
因为我当时赴俄主要是学习,所以和学校的老师接触蛮深的。我在俄罗斯留学的第二年,我又学习了一门钢琴理论,当时的老师是索菲亚·亨托娃。她负责辅导我的博士论文写作,主要是有关中国钢琴文化的论文,后来被编成了一本中文书,名叫《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叶卡捷里娜·穆里娜和索菲亚·亨托娃这两位老师,她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专业的精神都深深地影响和感染了我:在我回国的20年间,叶卡捷里娜·穆里娜老师一直都在弹琴和开各种演奏会,今年3月底又将在中国演出,我觉得她一直都生活在艺术当中;索菲亚·亨托娃老师一生写了40多本书,她这种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令我很是折服。
留学生:在众多的俄罗斯钢琴曲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卞萌:俄罗斯著名的钢琴曲实在是太多了,包括众所周知的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等等。这些作品极具俄罗斯音乐特色,但在演奏上也有一定的难度。苏俄作曲家还有很多很好听的中、小型乐曲,像巴拉基列夫的云雀,格林卡的夜莺等。
留学生:你认为俄罗斯音乐文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有哪些?
卞萌:中国和俄罗斯是相邻的两个国家,所以在各个方面影响都很深远。因为我主要研究的是钢琴领域,那我就讲一下俄罗斯对中国钢琴方面的影响吧。其实,中国的钢琴与俄罗斯的钢琴文化还是渊源已久的。十月革命时期,一些俄国难民后来流落到中国上海,其中有一位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扎哈罗夫,他是最早对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产生影响的音乐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人萧友梅邀请他到该校任钢琴系主任。由于扎哈罗夫在当时的中国上海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音乐家,提高了中国在钢琴演奏和教育方面的水平,尤其是在钢琴教育上,使之可以与当时的世界并排,故他被我们称为中国钢琴文化的“一代宗师”。当时还有一位作曲家齐尔品于1934年11月在上海发起了一个“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创作比赛,无疑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激发了东方作曲家发扬民族音乐的信心。
留学生:俄罗斯钢琴学派无疑是众多钢琴学派中最为耀眼、人才最多的钢琴学派,涌现了许多世界级的钢琴家和教育家。其中你比较欣赏的大师有哪些?怎么评价他们的演奏风格?
卞萌:俄罗斯的钢琴大师有很多,其中一些已经过世了,像涅高兹、索弗罗尼茨基、里赫特尔、吉列尔斯等,只能听传下来的录音或录像了。就在世的钢琴大师而言,我个人比较喜欢格里哥利·索格罗夫,他今年年底(12月份)将在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独奏会。整体上来说,俄罗斯的钢琴演奏风格给我的印像都是很宏伟的、气势磅礴的,而且在弹奏歌唱性旋律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高贵、很忧郁的、高山仰止的感觉。
留学生:除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以外,俄罗斯还有哪些在钢琴教育方面比较好的学校?
卞萌:俄罗斯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院校有两所:一个是建立于1862年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它是俄罗斯最为古老的音乐学府;另一个是继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之后于1866年建立的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原名为莫斯科音乐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俄罗斯、也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学府,涌现了不少杰出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等。当然除此之外,俄罗斯还有许多其他比较优秀的音乐学院,诸如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等。
留学生:你认为中国的钢琴学派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卞萌:我记得1994年在彼得堡论文答辩的时候,学校的教授肯定地说:显而易见,有一个中国的钢琴学派了,已经正在形成。20年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在中国又出现了新一代钢琴家,如郎朗、李云迪、陈萨、王羽佳、张昊晨等,这成为了中国人的自豪,体现了中国人在钢琴事业上的成绩,让人看到了中国钢琴演奏和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根据钢琴音乐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学派的形成除了有一批技艺高强的演奏家,还要有高深度艺术境界的作品支撑。首先,是要学习前人演奏和创作的经验,取其精华所在,然后,是挖掘创造出中国人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可以对西方作品进行再创造,在保持其原有精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说服力并使听众能够接受,也要把中国作品弹好,这个就有很多课题要做了,而且是很值得去做的。
留学生:你觉得钢琴对初学者而言最难的地方在于哪里?
卞萌: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钢琴也不再是什么特别的奢侈品了。一般经济还可以的家庭都能够买一架钢琴。钢琴的音准是被调好的,手按下去就有声儿了,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难学的。但,它的难度在钢琴是多声部乐器,要掌管多个线条层次,音域最大,最为复杂,钢琴用得好可以代替一个大乐队(当然你也可以弹单旋律)。
在学习弹钢琴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就是拟人化,弹起来要很有韵律。怎么弹得吸引人、有韵味这是钢琴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你要学会让钢琴听你的话,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完全地控制它,你还要和它交朋友,让它发出自身最美的声音。
留学生:对于快速提高钢琴水平,你有何好的建议?
卞萌:我觉得在钢琴这个领域里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只有下足够的功夫,正所谓欲速而不达。唯一的劝告就是一定要找有经验的老师,这样一来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因为前人的经验可以告诉后人怎么才能更有效率地、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我建议学生首先要把底子打好,基础阶段千万不要着急,一定把基础打扎实。这就跟盖房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根基搞好搞牢,后面才可以盖起摩天大楼。
另外,建议给自己寻找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听音乐观摩音乐会演出,了解姐妹艺术(如绘画、舞蹈等),营造一个充满艺术的氛围,对发掘自身艺术潜力、提高钢琴水平将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