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二代”幼儿“友谊式”教育
2016-06-21徐秋红鲍惠玲
徐秋红+鲍惠玲
【摘要】“独二代”幼儿是指第二代独生子女,即孩子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一方也是独生子女。他们已经到了入园的年纪,也正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对象。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教授曾说:“第一代独生子女失去了手足之情,到第二代独生子女,这种情况雪上加霜,不但没有手足之情,甚至不再有舅舅姑姑、叔叔大伯,人格上的残缺将比第一代更加严重。”真的会如此吗?面对独二代幼儿,如何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无疑是每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独二代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82-02
独二代幼儿的成长环境非常优越,得到的呵护更加细致入微,是几代人的掌中宝。他们是最先进的一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接触了高科技的东西,信息化的时代必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但与此同时,“独二代”幼儿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家长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在家人高投入又期待着高回报的目光里,这些衣食无忧的独二代成了家里最累的人。因此在对待独二代的教育也应该区别于以前的教学方式,独二代的教育存在着很多难点,友谊式教育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一、“独二代”的教育难点
(一)“独”占资源,多元信息不断刺激
独二代幼儿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可以说是“独”占资源,占尽天时地利。“优生优育”已经从一个口号变成这一代人成长的实际背景,从孕前女性吃的,到后期孩子成长中增加的各类营养品,一个突出的目的是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提高孩子的智商。所谓聪明,通俗点讲,就是大脑神经发育正常,神经突触发达敏感。具体表现就是对刺激敏感,记忆力好。也就是说,聪明的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背《唐诗三百首》,而是当你教他《唐诗三百首》的时候,他能很快学会,而且不容易忘记。“独二代幼儿”由于成长过程中父母普遍注重优生优育,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相对聪慧敏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多元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且使人无可回避。
那么,聪明的幼儿遭遇丰富刺激,会发生什么?
一是聪明暗含对所受到的刺激敏感,不仅表现在对教师所教知识的敏感,也包括对各种各样丰富刺激的敏感。所以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幼儿“聪明但不专注”的现实,如何在教学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专注于教学内容是教师应努力的重要方向。二是由于刺激的丰富性,幼儿容易满足于对浅层次趣味性信息的获取,不再进行有深度地思考,对新知识的探索也容易浅尝辄止。
因此,独二代幼儿在知识的领悟上不成问题,但在思想的教育上,多说理必然招致反感。这是精明的难以洗脑的一代人,传统的说理式教育在独二代幼儿接受丰富刺激的背景下遇到挑战,必须有所调整。
(二)“独”自成长,面临人际交往困境
归根结底,独生子女的问题根源在于“独”,在一个家庭中独自成长,缺少陪伴。这里的缺少陪伴,不是缺少亲人的关爱,而主要是缺少同龄人的交流。独二代幼儿的这些特点,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在传统的说理式教育乏力的情况下,以友谊为突破口的教育是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向。具体来说,教师的教育对策一方面要鼓幼儿生和同龄人交往,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本身也可以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以朋友的身份实施教育影响,其效果自然倍增。
二、与“独二代”幼儿建构友谊的关键操作
第一步:寻找共同点,构筑友谊基础
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志同道合,彼此之间有共同点,是人际交往的起点,也是友谊生成的要素。因此,一个教师要想和幼儿做有效交流,必须从两人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表达出对幼儿现状的理解,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找共同点有什么好处?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类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于在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则会对他做出一些负面推论。具体来说,找到共同点,表层原因是双方有了共同语言,可以进一步交流;而其中的深层原因在于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都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独生子女在这一点上表现更为强烈。那么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呢?一种情境就是当两个人有共同点的时候。当一个人发现另一个人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就觉得对方更可能认可自己。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优秀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即“没关系,老师小时候也……”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很简单,表明老师和幼儿有共同点,暗示对幼儿现状的理解和认可,而这则是进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
第二步:先跟后带,实施教育影响
寻找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只是教育的开始,它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之所以要和幼儿找共同点,是为了让幼儿受到我们的教育影响,让教师所说的话能进一步影响和改善幼儿的现状。可以说,寻找共同点,是一个“跟”的过程,即有意识地“跟”上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而后面必须有一个“带”的过程,将幼儿从当前的不良状态中“带”出来,让他们有更佳的行为和情感体验。这其实也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先跟后带”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师幼交流中去。
“先跟后带”的过程常常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跟”,重复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重视;“带”,提出一些让对方一定回答“是啊”“对啊”“是的”的问话,随后,将幼儿带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上。此模式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先跟”其实就是表达理解和认可的过程,而表达理解和认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寻找交流对象共同点。不过在这里,共同点不仅仅局限于谈话的内容,也包括对对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可和理解。而“后带”的时候,则首先要让对方认可你的观点,提出一个对方最可能回答为“是”的问题,慢慢地让幼儿形成回答“是”的言语习惯,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渐渐地幼儿就会被“带”到你所希望的目标上。
根据独二代幼儿更为重视和珍惜朋友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共同点出发,从做他们的朋友开始来开展教育,“先跟后带”,走进幼儿的思想深处,最终达成我们的教育影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