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6-21王晓元
王晓元
【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预习、积累、合作、交流等。
【关键词】语文素养 习惯培养 积累 教学方法 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6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前,老师要根据教情、学情,以及课文特点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资料预习课文,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预习,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点,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精彩的导入新课对一堂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精彩纷呈的导入语犹如一支兴奋剂,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古今中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新课的导入,从圣人孔子的“开讲”到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的“起始课”概莫能外。
二是在朗读中感受情感。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可以领略文章的语言美,还能体会意境美。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验其中蕴藏的优美意境。
三是在提问中创造情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
四是板书设计再绘情境。板书是艺术品,具有艺术美。美的板书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能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设计既是教学内容的体现,又是一种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初中语文板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清晰的条理,语言概括简练,提纲絜领,能给学生留下遐想延伸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参与学习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方式由接收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性学习,从自主性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这就要求机器是把这一时代性的教学观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变知识的传递着为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只有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才能产生方法上的变革。
二要张扬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自主学习是学生对学习 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三要加强合作。合作不是简单的只把座位调整一下,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在一起就算合作学习了。小组里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支持配合,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培养的。
(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和设备使一节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跨入新里程一大标志。
(五)重视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找出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热爱是成功的动力,学习是枯燥而又累人的事情,没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习惯的人是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习惯是一种积久养成的、持久的、自然的心理行为趋向,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语文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准备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速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养成积累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语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诵读优美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语言内容。”丰富、优美的词汇、语句积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的审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写日记是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写日记贵在坚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孔子《论语》
[3]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自我教育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