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2016-06-21石国权刘屏罗云东

关键词:语文味民族文化教学

石国权++刘屏++罗云东

【摘要】在新课改大力施行的今天,语文教学浮躁和功利的特点并未减弱。如何让语文像语文,让语文课有语文味,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让语文课堂充满田园气息,把语文课堂营造成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田园”,让学生在这片田园里按其自然天性及内在所需茁壮成长,回归自然,回归经典,不失为赶走喧嚣、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学习语文的一条新路子。

【关键词】田园语文 语文味 民族文化 教学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资助(课题批准号:2015cqjwgz2050)“民族地区中学‘田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2-02

一、引言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思考“语文是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这些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这些问题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功近利”的语文教育观一直在左右着我们,并没有因为新课改的实施而减弱。

语文素有“百科之母”之誉,然而曾几何时,语文课却倍受冷落,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戏称语文课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本该生动、吸引人的一门人文学科,竟遭此惨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语文课过分追求分数,失却了“田园味”不无关系。

这些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流派纷呈,“魅力语文”“本色语文”“生命语文”“本真语文”“真语文”“诗意语文”“人生语文”“激情语文”“绿色语文”“快乐语文”“智慧语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研究者以他们自己所在的地域环境、学校背景为依托,提出了很多好见解,总结出了许多好方法。

但作为我们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好方法是不能照搬过来的。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接地气,既要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适应中考、高考的需要,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是摆在我们这些民族地区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专家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应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与工作;第二个层面是为一生打下人文素养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第三个层面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我们提出“田园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回归到其学科本身,突显其人文特性,通过对语文学科人文资源和本地教学资源的挖掘,有效整合利用语文课程、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要素,建构具有田园气息的、接地气的语文课,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从而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语文,最终使其语文能力和整体素质获得提高。语文学习不能快速“促成”,而需要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田园”,需要一个自然的、非人刻意而为的“田园”,使其慢慢生长,循其规律自然“养成”。这样,我们就能最终找到一条适合我们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二、研究内容

1.立足于田园大地,重视接地气的民族性。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是我校所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更是处于渝、黔、湘、鄂四省市交界处,这一地理环境使它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民族民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奇绚丽的民族民间艺术,使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所以把我们本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收集整理,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比如“秀山花灯”(2006年5月20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秀山民歌”(2008年6月7日,秀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秀山民间艺术,还有秀山独具特色的产品,比如金银花、土鸡等等。这些资源还包括:(1)土家族苗族的历史;(2)土家族苗族民风民俗;(3)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舞蹈;(4)民间文学等。把这些内容汇编整理,编辑成书,作为校本教材,走进课堂,成为学生阅读的书目之一。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参与研究的老师开设出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民俗风情、山歌民歌欣赏课、花灯及花灯文化欣赏课等等。这些就是“田园语文”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具生命力的校本课程。《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会有差别的,可能是拥有资源的量的差别,也可能是资源种类的差别。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1]开发出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是“田园语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2.追本溯源,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享受浪漫语文的诗性特征。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唤醒学生内心美好的浪漫诗情,本就无比美好。湖南衡阳的特级教师谭青峰曾这样说:“我仿佛是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羊人,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羊羔,让他们尽情地吮吸青草地的养分,他们所获得的绝对要比我给他们灌输的要多得多。”这种感受在于教师和学生真正进入了语文天真烂漫的青青田园,师生在经典诗歌的浸润中自由呼吸,丰盈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享受语言艺术美的丰赡,锻炼鉴赏美的能力。这个内容就是整合语文教材,适当取舍,增加传统文化的分量。教学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和创造,对教材留下的空间自觉填补。[2]目前的语文教材也在加大古诗文内容的比重,这对于高中生应该达到的语文素养来说,是很正确的。根深,枝叶才能丰茂。古典文学是培育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土地,必须有厚度和广度,肥沃方能滋养素质。

3.回归田园,呼唤语文理想情怀的归来。结合上面两个内容,开设富有生命内涵的课程,让学生遨游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少数民族文化的海洋,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引领学生建构言语与精神的家园,带领学生走向广博与深邃,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这将是我们“田园语文”的终极目标。

三、课堂实施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量阅读、研究性写作为主要特征,构建以灵活运用现行教材、自编校本教材为基本载体的新语文学习体系。

1.指导方向,始终以三维目标为准则。

2.在教学内容上,现行教材中难以锻炼学生能力的内容,如小说选修,经典小说只学点千字缩写,实践中我们觉得收益不大,反倒容易对经典造成误读,故可缩短课时,古诗文内容则要求学生详细学习和不同程度地掌握。同时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地的、传统的、世界的语文资源,增加校本课程的学习,校本课程应含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学样式、中外经典诗歌文章、紧扣时代脉搏的热评杂文。这样双管齐下,语文的世界定能百花齐放。

3.大量阅读,增加积淀。语文修养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韩军老师说:“语言学习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数量作前提,很难获得质量。”[3]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并认真作阅读笔记,以增加积淀。

4.在教学时间上,以现行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课程占一定比例,二者结合,灵活操作。

5.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丰富而灵活,教学的过程就得体现田园耕作式的精细化,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温情,不要有急功近利的僵硬机械和硬性强迫。具体可采用的主要有:

(1)让学生诵读。古人最常用的就是诵读法,现在使用需扬长避短,要注意诵读的方式,把握诵读的目标(诵读的目标是记忆和更好的体会与运用),要讲究实效,注重合乎遗忘规律的背诵检查。

(2)领学生涵泳。涵泳要求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于作品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这也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味、对文字描绘的意境的想象、对情感和生活的体悟。所以涵泳历来很受文人推崇,乃读书的重要之道。课堂不能只追求表面上师生讨论交流的动态,更应关注看不见的学生内心思维的活动。教师需要运用此种方式,还给学生独自体味与咀嚼的空间。

(3)采用多文阅读,整合教学的方法。就是把同类型、通同体裁或同题材的文章整合起来阅读,“多文互读,多文互参,有利于形成丰富、多维、立体的语文学习的‘场',从而或理解分析,或鉴赏赏析,或探究评析。”[4]

(4)深度倾听、深度学习。对话交流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可大多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对交流要有更高的要求、更深的理解。师生民主、平等,双方无拘无束,自由坦诚地袒露襟怀,心理世界开放,以文本为平台,以互动为方式,语言交融,至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这种境界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知音,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教师不仅要深度倾听,更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专家认为,深度学习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注重知识学习的批评理解;第二,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第三,着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第四,重视学习的迁移运用和问题解决。[5]

(5)写作。把民族民间文化等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身边的生活,抒心中的真情,写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6)开展活动。书法、背诵、朗诵、读书、听写、征文、演讲、故事会、知识竞赛、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多彩,老师要怀着一颗年轻的心,在语文的田园中,常常施肥,刺激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引领他们领略语文的魅力,促使田园里的幼苗茁壮成长。

四、主要创新点

1.“田园语文”的概念是我们第一次提出,它是我们民族地区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认真思考的产物,具有创新性。

2.“田园语文”立足于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一旦有了成果,那对欠发达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田园语文”不局限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更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五、预期效果

1.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乐趣,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在“田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

3.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学生在“田园语文”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素养。

5.增强参加科研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想意识有较大转变;形成我校有民族特色的“田园语文”教学模式。

6.总接出“田园语文”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田园语文”教学方法在我们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2]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9.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7.

[4]徐志伟.怎样从教语文课到教语文课程[J].语文教学通讯A,2015(12).

[5]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8.

猜你喜欢

语文味民族文化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