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研究
2016-06-21欧昌铬
欧昌铬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2-04
1.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行教育资源的整合,特别是网络等强势媒体在农村的介入,学生的视野空前扩大,但形形色色的不良价值观、不正之风也随之进来,影响和侵蚀着学生,给农村初中学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客观地说,农村的家长认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较低,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部分农村家长背井离乡,这部分学生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厌学”、“网瘾”、“扰乱课堂秩序”、“打架”等为特征的“问题学生”呈上升趋势,这一特殊群体,既是学生“流失”的主要对象,也是农村学生管理中的“重点户”、“难点户”,更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视点,应该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我们开展了《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通过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营造教育转化的生态化环境,实施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给本课题研究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价值
1.2.1理论价值
(1)积极探讨学校德育过程中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策略,包括“问题学生的分类”、“问题学生的成因”、“ 问题学生的转化”等,丰富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内涵。
(2)从实践层面上研究问题学生教育的策略,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立体式诊治模式,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1.2.2应用价值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唤醒全体教师关注问题学生的意识,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责任感。
(2)提高育人质量。提高教师教育转化能力,促进学校德育实践的改善,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2.核心概念的界定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我们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有关“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研究大分为三类:
第一类:案例分析。这类文章从“问题学生”的个案表现、分析与诊断,教育矫正、效果与反思等方面探讨“问题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策略。例如:沈素裹的《一个问题学生的转化案例》等。
第二类: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和心理干预策略。这类文章从“问题学生”的类别、表现、特征、心理干预的理论依据和途径等方面研究“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例如:祁雪峰、张学军、杨嘉桦的《“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等。
第三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这一类研究更侧重对“问题学生”的矫正方法和具体的教育管理策略。例如:杨俊芳、黄骏的《论基础教育中的问题学生》;曹绍炼编译的《教育问题学生的十种策略》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而如今,进入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更多新的问题,如:一部分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精力分散、性格孤僻、进步缓慢、沟通能力差,再加上社会种种不良风气的侵蚀、教育手段单一软弱、部分家长教育思想的偏激求速、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脱节等等,使我们的问题学生的问题都打上了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烙印,所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具体途径、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当前历史条件下问题学生的转化与发展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尤其在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面临的困难的研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良性互动,全方位、多层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方面比较薄弱。
我们的这一课题重在探索问题学生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探讨学校、家庭与社会立体式教育措施,使他们充满信心,争取教育转化他们,使这些问题学生在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研究过程与方法
4.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使教师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升,使家庭教育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长,人格健全。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构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方法,形成全员参与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操作体系。
4.2研究内容
(1)问题学生的分类、问题学生的成因和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
(2)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立体式教育转化策略、原则、操作模式及方法。
4.3研究方法和步骤
4.3.1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文献法:借鉴国内外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预防措施。
(2)调查法:对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习惯等各方面信息的现状及心理偏差、行为偏差、品德偏差形成的原因进行调查等。
(3)个案法:由学生心理咨询室负责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实施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思想引导、行为矫正,形成转化个案,从操作层面上支撑课题的深入研究。
(4)经验总结法:重视在实践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经验推广。
(5)行动研究法:将教育行为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使课题组成员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正,不断提出改革意见和方案。
上述五种主要研究方法,在运用中应相互补充、配合和验证。我们运用文献法,从前人的研究中得出一些对我们研究有价值的观点与例证。运用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调查群体都是我们的个体,容易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数据。个案研究方法与我们前面的访谈法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该方法还是主要侧重于观察,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形成个案。经验总结法是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的模式是: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把教育行为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这些研究方法都具有可行性。
4.3.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
(1)通过家访、谈话、心理分析、学习成绩分析,深入研究每一位问题学生,建立初始状态档案。(2)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形成课题方案,并对本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3)举行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10月)
(1)开展教师的理论学习与交流。(2)进行问题学生的状况调研。(3)确定问题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观察访问,心理测试,分析归纳后进生心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成员会诊,找出问题学生心理、行为偏差的表现,建立问题学生档案。(4)开展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式教育转化活动,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阶段的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按时撰写实验学习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
(1)整理材料,形成研究报告以及案例集;(2)聘请专家进行结题审查,举行结题报告会。
5.组织实施
5.1农村问题学生的表现及成因
5.1.1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常见的问题表现
我们随机调查本校各年级的六个班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通过观察和教育访谈,从全校学生中初步认定问题学生,并区分类型。
(1)认知偏差
(ⅰ)享乐攀比。“看我们班某某家条件多好……,袋中经常拿出百元钞票,而我父母,唉……。”他们认为父母长辈要提供好的条件好好享受。
(ⅱ)学习无用。有些问题学生亲眼目睹一些没多少文化的老板很会经营,一年也赚几万到几十万。而且常从他们口头听到:“我们当初没什么老师教,回家割草干家务,从来不做作业。”“这笔生意,我又赚到几千”亲耳所闻这些负面信息,就更坚信读书无用。
(ⅲ)自我否定。一部分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习底子差,认为自己成绩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到班级前列,并且父母老师长期批评多于表扬。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不行”的心理暗示,消极地评价自己。
(2)行为偏差
(ⅰ)课堂违纪型。在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做一些让教师无法正常上课,或者影响其他人认真听课的行为。
(ⅱ)懒惰型。这些学生拈轻怕重、懒散敷衍,或想尽办法逃避;做作业不喜动脑筋。
(ⅲ)惹事型。这些学生性格倔强,视挑战校纪校规为英雄,喜欢拉帮结队,自我约束力差,常用充沛的精力上演一幕幕反叛的闹剧。
(3)情绪冲动
有的学生一旦与别人出现矛盾,就会大打出手,以武力解决。这些学生遇事冲动,以自我中心,解决问题能力弱,不会与人沟通,人际关系紧张。
(4)沉溺网络
有网瘾的学生,一般都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学生一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玩起游戏。有个别学生甚至逃课到网吧玩游戏。
5.1.2问题学生的成因
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集中在教育失误,家庭环境差,社会因素影响以及学生个人的原因等方面。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在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家长。问题家长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ⅰ)溺爱型。家长对孩子千依百顺,只爱不管,一旦出现问题,不但不想着解决问题,反而处处护短,包庇问题。当学校老师提出这点时,家长通常以自家小孩“服软不服硬”或者说“老师,我管不了了”来进行推脱,导致养成小孩骄横不讲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性格。
(ⅱ)放任型。有的家长大多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误以为供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放任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有的家长由于夫妻关系紧张或者是离异、长期外出等特殊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无心去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
(ⅲ)粗暴型。部分家长受自身的性格或素质限制,在管教小孩时,缺乏必要的说服教育,一味地非打即骂。
(2)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在教育创强后,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础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ⅰ)盲目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许多老师认以分数就是好学生,“重教书、轻育人”,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
(ⅱ)缺乏对问题学生管理的有效方法。一些教师将正常管教也理解为体罚,当压制管理不奏效时,便产生放弃部分问题学生的想法。
(ⅲ)师生关系日渐淡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师生关系疏远、教师和家长沟通不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违背。
(3)社会原因:①内容不健康、格调低级的书刊的影响。②社会上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如吸烟、赌博、酗酒等。③拜金主义的影响。④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对信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致使人格偏离正常的方向发展。
(4)学生个人原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上充满着孤独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并存的矛盾。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陷入心理困扰,从而导致不良性格的形成。
5.2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教育策略
5.2.1开展家校合作,促进问题学生有效转化
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不可以代替。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缺失任何一方,我们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有一方面薄弱,我们的教育则会产生内耗,会形成事倍功半的状况。
我们的学生家长来自于农村,文化层次低、个人修养、心理差异很大。学生的家庭形形色色,有些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这些对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深层次的,相当部分影响甚至是负面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也是多种层次的,有些要求、期望和学生的实际,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很可能是不相符合的,有少数甚至是可能是根本对立的。所以我们必须和家长联系、沟通,以便相互了解和理解,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高、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因此,家校合作,就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为家长提供相应培训, 转化家长。提高家长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2)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仔细排查摸底问题生形成的家庭原因是转化问题学生的第一步。运用开家长会、家访、电访或是请家长来学校的方法,还利用先进的移动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如家校通等的沟通方式,有效地保证家校沟通的顺畅。
我们先后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家长会(一学期两次):相互交流、探讨孩子的学习、习惯、素养等问题,共同探讨有效的家教方法;家长报告(一学期两人次):学习经验,让自己的孩子也变得聪明;家长开放日(一学期一次):走进教师,透过老师的课堂看孩子的发展;家长读书、写读后感:评比、交流,使家长们各方面真正的得到提高;班级博客、论坛、QQ、电话互动交流:加强合作交流,使我们的合作走向成熟;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交流、合作,真正发挥“成长型家长”的作用,给兄弟班级、学校做报告。
5.2.2建设和谐的班集体,促进问题学生有效转化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最基本的单位,建立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班级环境,开发班级同学间师生间的教育潜能是学生开发自身生命潜能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的班集体,用集体的力量扩大教育的效果,为问题学生有效转化提供平台。
(1)班主任用爱心和责任心创造和谐班集体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管理者,有责任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温暧的教育共同体,一个充满关怀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教育是一个接力赛,需要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求眼前,更长范围内的团队协作,每人做好自己这一棒的工作,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使这些学生在我们这一站能往好的方向转变,能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为他们提供一片成长的蓝天。师长的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如何分配?当然倾注问题学生。有时看到学生出现反复、懈怠时,教师千万不能有“狗改不了吃屎”的偏见。巴奴姆效应启示我们:不管他表现多么差,总有积极向上的念头。我们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激发潜能。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愿做事,那么首先需要别人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都是失败的。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这种利用同体效应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有很多。如:班主任充分利用运动会等集体活动和放学后等机会与同学多拉拉家常。班主任让学生写心灵周记,班主任的评语成为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严而有序公平和谐的班级环境,同学间互相尊重,关系融洽,有效地减少了同学间的纷争。
(3)创设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开展轮流小班主任竞争上岗制,让问题学生认可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员,珍惜岗位,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发挥其潜能。
班会课也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主题来源于学生周记、班干部反映和近期事件。一般内容提前一星期公布,学生自愿到小班主任处报名当主持、策划、收集资料甚至编排小品,游戏活动。利用班会课创设情境创造机会展示各层学生的智慧。宽松的氛围容易让问题生忘记身上的“标签”,有利于全身心投入到班集体中。
5.2.3培养自信自律自强的人格,促进问题学生有效转化
(1)树立自信心
成功的界定来源于自我感觉、别人评价、社会认可。自信心来源于成功的体验。问题生常自我否定,家长老师对他批评多,否定多,自信心不足。有的常去网吧游戏机室结交社会上混混,和他们一起寻找快乐,感受“成功”。
我们班主任充分挖掘问题生的特长,树立自信心。任何人都渴望被赏识,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当他们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时,就认为自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就能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要求班主任合理适当地应用激励手段,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沟通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多表扬、多激励,就会让他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不断变好;而多指责、辱骂就会使学生自暴自弃,最终逼出一个坏学生来。班主任学会换位思考,多和学生沟通,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生活方面的指导员、人生路上的导航员。
对于问题生的学习除帮教辅导督促外改变评价方式—标准参照评价方式即y=[x-x1] 其中x为考生的成绩,x1为班平均分,y为考生与平均分的差距。看每次y的大小。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取得成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2)建立责任感实现自律
问题学生经常出现反复,说话不算数是无责任心的表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有责任心的学生不会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意孤行,会顾及他人。如何培养问题学生的责任心实现自律呢?
(ⅰ)班级集体辅导中树立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如七(2)班在主题班会《青春之路,责任起步》中让有混社会经历问题学生吴再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混日子不行,只有认真学习,踏实做人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ⅱ)在班级岗位中培养责任心。挑选合适的岗位,适当地协助问题学生有始有终地做着本职工作。鼓励与督促相结合,失责也要有一定的批评惩训,品尝失责的苦果,感受教师对事不对人的办事原则。如七(6)班曾对一位逃学大王利用与老师关系不错,每天让其买早点。他虽自控能力差但想到老师饿肚子不行,还是尽力不逃学,慢慢有所收敛,他理科思维不错,选他当数学课代表——拎黑板发作业,经二年终于摘除逃学大王的帽子。
(ⅲ)在习惯养成中培养责任心。七(2)班围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述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如上课坚持听讲,作业基本题坚持每天做,不迟到,有事请假,认真做好两操。挑选起点低的几条开始,用个案辅导中行为矫正系统脱敏技术,与其讨论制定每阶段达到的目标和相应的奖惩方案。
(3)实现自我管理
由他律转化自律是对问题学生治本关键。首先树立问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信心,然后在活动中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后慢慢实现“放飞”。开始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尊重人格前提下事先说明时让问题学生互相督促记录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包括学习纪律行为方面的微小进步和同学老师的肯定以及希望,每周交给班主任,最后把这份档案交由问题学生自己记录。
5.2.4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环境,促进问题学生有效转化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如七(6)班学生王开和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为改变他这个坏毛病,班主任要求他每天收集一条有关优良环境内容的名言名句。一段时间后,发现窗外没有纸屑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每天晚上7点至9点由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接受学生的咨询,充分利用“心育”的功能,对“不良行为生”进行个案跟踪、辅导、帮助。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问题学生的出现与他成长的经历、自身的心理因素及外部环境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相对而言,青少年学生较成人易为环境所左右、所熏陶、所影响。要优化社会环境,净化文化市场,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生存空间。
为了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减少外部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侵害,我校每月联合派出所和工商部门严厉查处学校门前设点非法贩卖、出租淫秽音像制品和书刊等扰乱学校周边秩序的行为,对“一室两吧”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治理,有效铲除诱发学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5.3农村初中问题学生有效转化案例
5.3.1案例背景
李小权(化名),七(3)班学生,身材魁梧,有田径的特长,但因基础较差成绩一直不理想且习惯也较差。自七年级以来,因为自己成绩较差,加之行为习惯较差,时而违反校纪校规并有欺负弱小同学的情况发生,家长对他总是拳脚相加,久而久之,小李形成了“破罐破摔”心理,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形成了不好的印象。
5.3.2教育方法
首先,班主任帮助小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方面,班主任深入小李家中,与家长沟通,在教育孩子的理念、标高、实际操作方面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让他知道同学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许多同学都以他为榜样(因为他的体育成绩很好,他的400米还刷新了校记录),并鼓励和支持他多和成绩优秀的同学交往,又暗示班里的学生多和他接近交往。在实践中让他理解“你怎样对我,我怎样对你”的道理。并找到科任教师多予以表扬,以改变他在老师心中的形象。
其次,根据他的特长为他规划美好的未来。在一次班会课中班主任特意提到个人如何成才的问题,并重点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他对此触动较大,加上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的一番动员,他仿佛看到了希望。当班主任再次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学校田径队的想法。班主任当即表示赞成并鼓励他端正态度,树立信心。
再次,做好跟踪教育工作。因为他之前的不好习惯不可能瞬间改变,很可能会有问题的反复。为此班主任与体育老师以及的他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多多了解他参加体育训练的相关情况,若有问题及时找其纠正。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跟踪辅导。
5.3.3教育效果
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李小权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改变,树立了自信,能端正自我,回到了班集体之中,各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再没有出现过违反校纪校规的事,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在县运会中获得800米跑金牌的好成绩。
6.研究结论
6.1问题学生有效转化的分析与评价
为了了解问题学生对转化教育的态度和检验教育效果,我们对实施了两年的问题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见表2。
从表2中和问题学生反馈纪要可以看出,这种教育实践对问题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态度的培养是十分明显。
6.2 研究结论
(1)农村初中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家校联系为载体,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形成教育的合力。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问题学生的自信自律自强的人格是有效转化关键。
(3)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开展心理健康跟踪辅导,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是有效转化的催化剂。
7.问题与讨论
农村初中问题学生转化教育实践是确有成效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如何发挥教师积极性,使问题学生更有效地转化?
(2)如何协调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让问题学生更好转化和发展?这些有待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