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2016-06-21陈永胜
陈永胜
【摘要】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代问题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下正确的做法: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国人所接受并运用于中国当代实际的理论;二是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将其变成一种当代中国人内在的、本己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当代 精神实质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产生于上个世纪、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根本就不必学。这种错误观点对不少青年学生和党员干部都有着很大的误导。那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呢?它过期了吗?我们首先看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按照教科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中所表达观点、立场和方法被后来者所接受,并且愿意用这种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形成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种思想和一种主义不是一回事。比如,科学和科学主义不是一回事,传统和传统主义也不是一回事。无论是传统,还是科学,都是客观存在的,其价值是中立的。可是,科学主义和传统主义就有着价值偏向了。科学主义是唯科学是从,把符合科学的当作唯一真实和唯一有价值的,将其他的一切都视为迷信打入冷宫。传统主义就是唯传统是从,认为传统的才是最好的,一切不符合传统价值的都予以否定。同样,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也不完全是一回事,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之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时代问题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需要以下两个契机。
第一,其认可的不应该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一些个别结论和具体论断,而应是这些经典作家分析问题、看待世界的观点、方法和立场。一句话,仅仅记住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所说过的一些话,还不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愿意并且善于像马克思那样以特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问题。
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而言,最为要紧的是遇到现实问题时,我们是否能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了,才算真正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方面之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就是迷恋于一堆堆现成的知识,而懒于回到事物的原点进行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我们总想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看作有现成答案的知识,直接拿来运用。用好了,我们就说这个学说是真灵,用不好,我们就说这个思想是魔鬼。这种态度完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态度。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指导我们如何在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兵法经典。但是,孙子兵法告诉我们打赢一场战争的具体方法和方案了吗?没有。“微乎其微,至于无形,神乎其神,至于无声,能为敌之司命”。所以,你只能在实践中去体悟和领会其精神实质,是不能将它当成教科书来学习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杜牧在给《孙子兵法》作序时说:“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这里的横斜圆直,是当下生成的;这里的最高境界是随机应变,是微乎其微,至于无形。韩信背水一战,以死求生,结果战胜了。马谡逞孤山之勇,结果打败了。西施宜笑复宜颦,千娇百媚,东施效颦,丑态百出。所以,所谓的学习,关键是领会精神实质,而不是僵化地套用现成的知识和教条。知识是可以复制的,但人的体悟与灵性却复制不来。《三国演义》中,孙权问庞统:“公之学问,与公瑾何如?”庞统答:“吾之学问,与公瑾不大相同,公瑾熟读兵法,吾随机应变。”通过这个对话,庞统和周瑜的高下立判。所以伏龙凤雏齐名,周瑜却差一些。在《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张仲景说:“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杂病论三百九十多条治病方法,一百一十多个药方将张仲景所处时代的病症和以后诸时代所有的疾病都穷尽了吗?肯定没有。他不是神仙,怎么可能穷尽呢?张仲景知道今天的艾滋病、白血病、癌症等等疾病吗?估计他不知道。我们不能对历史中的人提出超越他所处时代的要求。张仲景也坦率承认,“未能尽愈诸病”。但是,张仲景又说,“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是说,你遇到的疾病,尽管可能在我的书里没有涉及到,但你只要像我这样去思考该疾病的来龙去脉,就能通过疾病症状找到病因,从而能够治疗疾病了。所以,对于某种疾病,即使《伤寒杂病论》里没有提到,如果你能借鉴张仲景的思路去思考、探索和尝试,就可能成功。
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也是如此,我们应该领会其“神”,而不是偏执于“形”,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但遗憾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犯了不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当作了万能公式来学习和套用所造成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要完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必须要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和转换。如果我们这个世界在时空上凝滞了,定格在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诞生的19世纪中期,也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了。对思想而言,时代的变迁和空间转移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恰恰是这一思想开枝散叶、发扬光大的前提,是其得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的解释学流派认为,一个学说,一种思想的意义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认知主体对它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说,学说的意义,文本的意思不是由学说和文本自身决定的,而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意义生成的根源和原动力。《红楼梦》到底说了什么?它有没有一个原本的意义?实际上,红楼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与读者的对话,而不在别处。正因为此,红楼梦的意义不在于曹雪芹说了什么,想说什么,而在于我们在里面读出了什么。有人从里面读出了阶级斗争,有人从里面读出了爱情,有人从里面读出了唯美的诗词,有人从里面读出了中医和养生,有人从里面读出了同性恋,等等。所以,解释学流派的著名人物伽达默尔说,读者比作者更了解作品。一种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经过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也许它的一些个别结论会过时,会显得陈旧,但其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是科学的,就不但不会过时,反而会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因为此,很多经典我们今天还在读,而且还会永远读下去。《道德经》和《论语》读了几千年了,过时了吗?没有过时,因为这些经典在和时代交互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阐释出了新意。这正是经典的价值所在。
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地迸发新意。时空的转换为这种新意的阐发提供了条件,创造了平台。我们知道,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但是这种批判不仅指向其他学说,而且还指向自身。马克思就曾经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发展本来就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一。任何人如果抱着马克思的一些教条和结论不放,奉行原教旨主义,马克思本人就不会答应。他自己就曾说:至少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还曾经愤怒地讲,我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他担心和忧虑的也许正是害怕他的学说被封闭化、僵固化,陷入原教旨主义。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所谓精神实质,指的是某一思想体系的精髓、本质。我们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呢?首先,我们必须批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以下错误认识。
一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抱有教条主义的错误认识。在态度上,盲目崇拜,动辄引用马克思的个别话语为自己证明。在学习方法上,咬文嚼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马克思主义一开始是说德语的,来到中国要说汉语,这就有一个跨语言翻译和理解的问题。在翻译的语言转换过程中,过于追求“形似”,而忽略了“神似”,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误解。在这里,“形似”并不是“神似”的条件,相反倒有可能成为“神似”的障碍。
二是脱离具体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如何面对中国本土文化和具体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依据中国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创造性的解释和理论重构。仅仅读了若干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很大程度上,是算不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只有进一步根据其学说的精神实质去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可惜,在我们党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脱离中国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使得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了很多挫折。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杂音,说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为什么过时了?一些人的基本论点是:一个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学说,如何能指导21世纪的实践?这种论调隐含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了固化的百科全书说明书。所以,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会过时,什么不会过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很多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了,说马克思主义不灵了。但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追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底是马克思主义不灵了,还是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呢?正如现代一些中医治不好病,病人吃了一副又一副中药无济于事,最后还得去西医那儿输液,这到底是中医自身不行了,还是由于现在学中医的医生只会机械地、形式上模仿前人照方抓药、不懂得辩证施治,甚或被西医标准化治疗的思维方式禁锢住了头脑所致呢?
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写作的时间有点久远,显得过时,是因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堆死的知识,或者纠缠于马克思的个别结论。这是完全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恩格斯晚年在给瓦·博尔吉乌斯的一封信(1894年1月25日)中就曾建议收信人在读他的著作时,不要过分拘泥于词句,而是要把握文本的总体意蕴。恩格斯写道:“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个字,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不求甚解”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内容。如果我们翻一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话语方式不是在向我们简单地宣布真理,而是指引我们像他一样去思考,进而去发现真理。
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下正确的做法。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当代中国的,内在地成为中国的,即它为中国人所接受并被运用于中国当代的实际理论;二是在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将其变成一种当代中国人内在的、本己的能力。这样,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每个教育对象来说,才不再是一种外在于自己的知识,而是内化成为一种事实上已经自己拥有的能力和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才能教育和真正说服当代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
作为当代的青年学生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最为要紧的就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神”之所在。我们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好,更要运用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扎根当代的中国实际,不能脱离开当代实践空谈马克思主义。要知道,把马克思主义书斋化、经院化,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马克思主义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性,其次,它是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产物。当今的学院式教育使得很多人与现实社会疏远了,我们尤其要注意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经院化的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本身的内在要求。
今天的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难题,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科学指引,我们的党也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代客观实际,加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创新,形成了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科学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重要的是学习好这个最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解决我们遇见的新问题。这就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应有态度。
习近平同志于2010年3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历史证明,物质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总是有限的,中国的先哲们一直强调通过人的自我修养以实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平衡,倡导人的精神追求的根本性。没有理想信念和精神之光的引领,任何民族都很难崛起。而马克思主义内含着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的美好追求和理想,共产主义追求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属于人类美好的终极追求。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价值目标,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精神引领,永远不放弃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追求。
如何更好地构筑这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实现共产主义(或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引领呢?首要的就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才能扎扎实实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往往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和当前党风廉政建设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经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以此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这个人生的正确的“总开关”,才能自觉抵制和消除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坚持健康昂扬的价值取向,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自觉地做到人民利益至上,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伟大而崇高的目标而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才不会因“缺钙”而佝偻,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包括高尚廉洁文化在内的先进文化,也才能真正实现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