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女性主义与女性解放

2016-06-21范蓉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

范蓉

【摘要】马克思从双重角度对人类社会进行考察,确立了生产力和人的自由解放这两个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人类由男人和女人构成,作为男权中心的被统治者,女人获得解放的程度也必然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女性的解放实际上就标志着人的真正解放。文章据此尝试对女性主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阐释。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性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社会进步 衡量尺度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在唯物史观创立之时,马克思就确立了生产力和主体价值两种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他所预言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是包括性别关系在内的一切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逐渐消亡的过程,人的解放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价值被社会充分尊重与维护。从人学角度来分析,男性和女性就是两种大写的人—男人和女人,这两个对立的性别群体共同构成了全体人类。①其中,女性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统治之下,她们的解放也必然成为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内在尺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女性的解放实际上就标志着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的内在尺度

在看待和衡量社会历史进步时,唯物史观采用了双重尺度:生产力标准和人学标准,前者为客观的科学尺度,后者为主观的价值尺度。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可通过人的自由和解放程度来进行判断。男女共同构成整个人类社会,而且“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②,那么,女性的解放也必然是衡量人类历史进步的内在尺度,这就赋予女性解放以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人的“平等”的进步与社会进步的不一致。男女之间存在着自然的性别差异,基于传统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和原始的自然社会分工,该性别差异使得女性依附于男人和家庭。通过婚姻关系维系起来的男权制家庭,虽然为女性生存提供了庇护和保障,但同时也给女性造成了强大的性别压迫和人格束缚。因为那时家庭是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为了稳定国家和社会,就必须维护男权统治下的家庭。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才精辟地将婚姻对每个人的意义总结为“不是为他带来最大快乐的婚姻,而是与国家最有益的婚姻”③。在此社会背景下,女性无法独立又何谈自由和解放,人的意识处于蒙昧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却无法实现人的平等的进步。④

近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人文意义。启蒙运动对于女性的最大意义,就是不仅唤起女性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更是创造了女性解放的社会条件。通过启蒙运动民主社会被普遍建立起来,使得女性公民能够以个人形式直接参与到国家各项活动中,夫妻之间已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需干涉的私事”⑤。对于女性解放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摆脱男性统治下的家庭婚姻制度,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促使她们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出现了一些具有觉醒意识的知识女性和中产阶级妇女,她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直至形成自己的团体,并开始向男权社会争得女性应有的权利。从此,全世界的女性解放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进而带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也随之有了重大变化。⑥

女性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传统社会确立的夫妻关系是传统文明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在这种关系中女性的全部使命就是结婚生子、操持家务。这种夫妻关系其实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未来发展,因为如果女性不自由,那么包括女人在内的整个人类也必然是不自由的,在此背景下男性绝不可能独自步入下一个更高级别的文明社会。今天,女性解放已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概念,它在本质上其实是整个人类(男人和女人)在挑战以性别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其意义,从直观上看是要打破两性分工的绝对界线,使人的自然属性得以淡化;更深一层的是,女性解放并非让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而是以实现男女之间的社会平等为目标,从而开创整个人类觉醒和解放的全新历史时代。男人和女人从存在自然性别差异到社会不平等再到实现社会平等,这与社会历史的进程相一致,所以,女性的解放也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

女性解放的真正目标

拥有人权,像社会上的男性公民一样成为“人”是女性解放最初的目标,可这个“人”其实只在政治法律上被认可,在婚姻家庭和文化价值观念中妇女并没有得到彻底解放。其实,女性解放的真正含义是实现包括男人在内的所有“人”的解放,其最终目标是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同整个人类解放的目标是一致的。

女性解放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逐渐消亡的过程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和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则是人类不平等的三种表现方式。其中,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是阶级社会中最主要的不平等,民族冲突与性别统治具有附属性质,这使得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和性别之间的不平等都受制于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因此,必须消灭私有制,将女性的彻底解放同无产阶级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为女性解放创造积极的现实条件。只有在消灭阶级差别、实现民族平等后,女性解放的任务才有可能最终完成。实现人和人的平等是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就成为整体上的“人”获得解放的最后难题,女性解放的那一天也标志着人类的最终解放。

女性解放是唤起自身的主体自觉。传统社会中,女性的作用就是生育后代和提供性服务,其价值被工具化并被迫依附于男性价值而存在,女性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作为人应有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维护是人的解放的核心问题,而女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因为社会不承认男女具有平等的人的价值,导致女人的主体人格被歧视和被剥夺。⑦当代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诸多女性权利通过法律得以保护,但社会因素只是妇女解放的外在条件,在女性作为人的意识被唤醒之后,增强其主体理性自觉才是实现妇女解放的内部动因。不依赖男性,不奢求社会,更多考虑要为社会做些什么,在不平等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下做好平等竞争的思想准备,这恰是妇女解放所带来的女性主体的理性自觉,它不仅是实现女性解放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女性解放最终目标的必然要求。

女性解放是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父权色彩。西蒙娜·波伏娃曾倡导“女性是被塑造出来的”。男女在生理上的确存在不同,但软弱、无能和依附的属性并不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而是男权社会和父权文化长期逼迫教化下的结果,因此女性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而非生命自身的问题。⑧在体能劳动为主的时代,生育负担削弱了女性劳动者的竞争力,她们被剥夺了发挥才能的机会。现代社会体能型劳动不断向智能型劳动转变,给女性提供了与男性公平竞争的客观基础,使得男性体能高于女性的直观认知越来越失去意义。因此,要建立起两性平等的生存环境和文化氛围、直至最终将女性恢复为“正常人”,就必须逐渐消除传统观念中的父权色彩。这不仅使女性解放在理论上具有了可能性,而且也从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的角度表明了女性解放的现实性。

女性解放是使男性获得自由。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父权文化色彩已经减弱淡化,父权文化统治发生了极大动摇,这是女性为自己争取来的可喜成果。值得说明的是,女性的生存状态、人格特征虽然日益接近男性,但并不是消解女人自身让其“变为”男性,更不是消灭男人,而是为实现一种没有性别歧视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两性未来。其实,男性与女性作为相互依存的矛盾体,当一方不自由时,另一方也同样会处在不自由状态。⑨也就是说,面对不自由的女性,男权社会中高高在上的男性也同样不自由、同样需要自我解放;同时,男女的同步解放必须以女性的解放为前提,这使得女性解放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未来的人类两性应该是男女一起摆脱性别统治、抛弃传统人格枷锁,彼此接近与互补,直至形成新型男女人格。

女性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男人与女人之间,一方存在是另一方存在的条件,因此,女性解放既是为改变目前女性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同时也是为了建构更具人性化的两性未来,这样女性解放实际上就是人的解放。⑩显然,无论男女都不应以牺牲对方作为发展自己的前提,强调尊重女性和解放女性,其最终意图不是让女性反过来奴役男性,而是要消灭造成性别歧视的社会制度,共建两性之间和谐平等、相互尊重、同步发展的伙伴关系,这便是女性解放的最终目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男女的社会存在状态彼此日益接近时,原有的人格特征也会随之而改变。男性与女性的自我解放正是人类最终获得解放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的“人”的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长远目标便是一致的,女性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女性解放的现实道路

女性解放是人类解放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不是单纯依靠女性就能完成的,决不能将它孤立起来,而是必须将其和整个人类解放的事业相融合,才能真正找到女性获得解放的现实之路。

女性解放的客观社会条件是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曾说过:“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世界历史的开始促成了人们提出个性解放和女性解放。从17世纪开始到今天,世界历史已发展到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原有的父权色彩日益被淡化,各国女性不断觉醒,正推动着一场世界性的妇女运动得以展开。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条件:一方面,全球化时代的新型社会分工给女性带来了空前的发展良机,不仅大大增加了女性参与到社会竞争中的机会,而且大大增加了她们的成功机遇;另一方面,城市生育率的总体下降则为女性获得了更多充实完善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并且少孩或无孩家庭会淡化传统观念中的性别训导,不易因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而导致压抑或歧视女孩的现象发生。这都使得今天的女性获得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社会立足点,为女性逐步实现最终自由提供了可能的现实道路,从而成为女性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起点。显然,在马克思理论视域中,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而积极推进世界历史的发展,才是实现女性解放的客观社会条件,唯有这样,女性解放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女性解放的主观人文条件是女性文化的建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解放的基本前提,这意味着要用人的视角来看世界,女性解放同样如此。当女性用女人视角审视这个世界时,便意味着必须形成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化。对于女性来说,经济上、政治上的平等都不能表明她们真正获得了平等和自由,女性解放实质上是女性的精神解放,价值观念上的平等才是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随着女性的抗争和人类文明民主进程的推进,传统男权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新型两性文化的建立显得极其迫切且重要。在此背景下,女性不断要求将自己真正作为“人”来看待,并力求创立和推行一种能站在女性视角来审视世界的理论和能力,通过改变两性交往中的不合理内容,为男女一起作为“人”的解放做准备。所以,创建女性主义的文化视角极具意义,它既是女性解放的理论依据,更是触及男权中心主义底线的颠覆性革命,并为女性真正实现自由解放提供必要的人文条件。换句话说,一种不同以往的、更加合理的女性文化的建造便成为全人类命运的希望所在,其核心理念就是指明女性的出路应在于提高三种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人的自主意识、作为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和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由此可知,造成女性被统治和被奴役的两大根基—私有财产制度和家庭婚姻制度,必须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最终得以消除。以中国为例,虽然旧的性别关系格局和观念尚存,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从制度上为中国女性提供了更多机会来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组织和自我实现。今天,更深一层的文化反思和性别意识自觉摆在中国女性面前:基于女性解放的理论诉求,她们正努力建构着一个既符合中国历史和现状,又适合全球文化语境的更具包容性的本土女性主义理论体系;基于女性解放的现实诉求,中国女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努力探索和实践着自我解放的现实道路。作为全人类自由和解放进程中的特殊运动,女性解放的道路异常艰难。女性主义的作用虽然不可否认,但是女性的真正解放并不能只诉诸于发动几次女权运动或制定一些理论原则。只有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将自身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相结合并置身于改造旧世界的活动中,女性解放才可能变为现实。女性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任重而道远,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依然是实现女性解放的必由之路。

结语

唯物史观将生产力和人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双重尺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对女性主义进行阐释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今天,男人和女人面临的困境相同,都处于不自由状态,都需要进行自我解放;而女性解放的意义尤为深远,它既是社会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解放的最终衡量标准。全世界文明进步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女性真正解放和自由并得到全面发展。“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作为受压迫最深重的一群人,女性真正自由和解放的那一天,也一定是包括男性在内的所有人类真正自由和解放的一天。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注释】

①武天林:《实践生成论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46~250页。

②《马恩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6页。

③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张秀章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④⑥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25~140页。

⑤《马恩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4页。

⑦王丹:“父权文化下的女性权利及新中国女性权利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5卷第1期,第66~67页。

⑧骆小戈:《女性与社会角色》(一),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2~176页。

⑨吕雅清:《性别角色的文化反思—陈若曦的婚恋小说简论》,博硕论文库,2002年,第13页。

⑩任一鸣:“社会性别与性别诗学”,《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6卷第1期,第158~160页。

金卓,王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的女性解放”,《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第33~36页。

《马恩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马恩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19页。

肖巍:“西方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6期,第92 ~98页。

责编 /王坤娜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
Body Wri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in The Company of Wolves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13
Comprehension of love and marriage From Pride and Prejudice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大众女性主义”为何流行?
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