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的体会

2016-06-21张翠丽

考试周刊 2016年44期

张翠丽

摘 要: 数学活动不再是机械地讲解知识,而是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融为一体,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一点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可以激起小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与动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培养。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活动 思维灵活性 学习主体性 创造性潜能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并不是一套独立的符号,而是寓于特定的场景与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本质的理解。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系统性,而小学生又处于形象认知初级阶段,如果只是一味照本宣科,教学枯燥,难以将抽象的知识讲清,学生只能是机械记忆。为此我们要结合数学学科特征,顺应学生的天性,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寓于一系列直观而形象的活动中。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主动与敏捷状态,真正实现乐学、爱学、会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更能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深化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实现学生数学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我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开展谈谈体会。

一、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根本性挑战。而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要顺应学生的心理与天性,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寓于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积极情感,让数学认知活动成为学生自愿的活动。如“人民币的认识”,这其实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最常见、最熟悉,经常运用的。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机械照本宣科,只是一味讲解,而是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设计商场购物的数学活动。这样就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在直观的场景中展开,更能引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售货员与顾客,在学生之间进行物品买卖,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学会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付钱与找零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人民币及之间的换算关系。在这样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寻找生活中存在的丰富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数学探究,这样才能在无形中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灵活性

数学思维是数学素养的重要部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展现,激活学生的思维。数学活动拥有更宽广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向宽广的运用空间,引发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与灵活性。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存在哪些轴对称现象。将学生学习的视野由封闭的教材引向宽广的生活,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更利于学生思维视野的开阔、思维能力的培养。活动结束后让各组学生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有的学生用图画描绘,有的用照片记录,制作成图文集,有的还进行了分类。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活动,却给了学生宽广的空间展现的舞台,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更活跃,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爱上数学活动、爱上数学学习。

三、开展数学活动,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

每个学生都深藏着巨大的潜能,等待着我们挖掘,为此教师不能单纯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机械的灌输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组织数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个性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展开认真的观察、独立的思考、积极的思维、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富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数学活动更能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知识点后,我并没有拘泥于让学生完成教材上或是练习册上的题目,只是让学生机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而是让学生求一个土豆的体积。土豆并不是规则的长方体或是正方体并不能直接运用公式,那么要如何求解呢?学生由此展开了更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在小组内展开了充分交流,经过一番交流与讨论后总结出以下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准备一个标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倒入一部分水,然后将土豆投入到长方体容器中,记录下土豆放入前后水面高度的变化,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第二种:将土豆蒸熟后像捏橡皮泥一样,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分别量出长宽高同样也可以计算出土豆的体积。这样的数学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宽广的探究空间,学生并不能拘于单纯地用公式计算,而是能够进行大胆猜测,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掌握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这将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总之,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可以将原本静止枯燥的教学寓于动态而生动的活动场景中,为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让学生在愉悦而自由的氛围中展开自主而深入的探究,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思维的创造性,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数学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乐斌.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新课程:小学版,2012(8).

[2]陈相菊.农村小学数学活动开展的探索.小学教学参考,2012(33).

[3]蒋平.小学数学活动课开展漫谈.读写算:教研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