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旺面:贵阳的百年味道
2016-06-21朱江刘先诚
朱江?刘先诚
编者按:
记住一个地方,往往都是从食物开始。每一个地方的味道都无法被简单的划分,只有尝过才能感知。当你了解了一个地方的美食,你才能真正懂得一座城一种味。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介绍贵州各地特色美食,讲述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
4月11日,早上7点,贵阳解放路师赐福肠旺面店门口已排起了长队。
曹休瑜老人今年76岁,每天她都会早早的来到这里点上一碗面,以此开始她一天的生活。
肠旺面的味道从老人记事起就已在味蕾中回绕。老人说,中年时曾出外闯荡,勾起自己乡愁的就是这碗面。
贵州作家陈光余在《最忆贵阳肠旺面》文中回忆,其老友侨居海外数十年,一次回贵阳老家探亲祭祖,与朋友们相邀聚会,席间问及在海外最思念故乡何物?老友立即回答:“当然是肠旺面。”
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在贵阳吃过肠旺面,这样叙述:一碗金黄金黄的面,红红的辣油、洁白的肠、豆腐一样鲜嫩的血旺,外加几根豆芽、翠绿的葱花,真是香气扑鼻,黄红绿白入眼,让人流口水。
对于贵阳人来说,这个味道,早已刻在骨子里。
相传,肠旺面始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肠旺面诞生于北门桥(今大同小吃街附近),因猪肉铺的槽头肉和大肠在当时属于“猪下水”无人购买,有一家面店的老板将槽头肉熬制成了脆臊,猪大肠也用香料烹制后放入面中,想不到这样的搭配却大受人们的追捧。
传承百余载,肠旺面经多次改良,终于有了今天的品味,成为贵阳各个阶层无法割舍的美食。
在老一辈贵阳人看来,肠旺面不仅仅是充饥的食物,还代表了贵阳的人文品位,十分讲究。
贵阳的肠旺面以前兴吆喝,用的还是老贵阳话:“红中免青汤混,发财星(旺子)的格莫格(多点),来把曹三拜(酒壶),打四两羊糕美(酒),免底(不要豆芽),扣汤(少放点汤),红重(麻油重)。”
这些吆喝本是“跑堂”与“站灶师”之间的专用语,但老食客们也颇熟谙,久之便传开了。
除了这些吆喝外,“跑堂”还会加上许多“言子”(歇后语),经常用的是只说前面三个字,用的是后面一个字。如:肠——只说“地久天”,隐去“长”字;旺——只说“六畜兴”,隐去“旺”字。“跑堂”在吆喝中加进这些“言子”,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幽默。
在肠旺面馆,那行话、术语被堂倌和掌勺的师傅一喊一呼,如歌一般动听。
有人说,贵阳人之所以爱吃肠旺面,是因为肠旺面和贵阳的气质很像。
肠、旺、臊、豆腐兼容并蓄,是贵阳多元文化的体现,而热辣的口感,更代表着贵阳人火热的性格。
也难怪,相声大师侯宝林来贵阳吃过肠旺面后感叹:“贵阳的滋味,尽在这碗面中。”
在师赐福肠旺面店的正中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面条伴汤佐料无特殊,但原料不容马虎。
肠旺脆臊红油有讲究,唯制作须有法度。”
老板黄伟说,这是师父对他们的嘱托,也是他们老肠旺面制作人的坚守,万般用心只为一碗好面。(责任编辑/李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