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文化强省动力源
2016-06-21
“要科学认准文化发展的路径,从贵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走新走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这条发展之路。”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4月15日,贵州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的高度把握文化工作,切实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五大发展新理念中的创新,对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至为关键。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这对文化建设同样重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全面繁荣,需要简政放权,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握好政府权力边界,切实强化为市场做好服务的责任意识,营造与保障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导向在文化建设领域落地生根。
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需要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放”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文化是比较特殊的“业态”,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目前其管理制度也有明显“权力分散”特征,应明确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在文化管理事务上的责任定位,避免低效多头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了“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战略布局,国有文化资源的管理制度改革导向十分清晰。
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市场组织创新。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多元化市场主体来支撑。做大做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国有企业责无旁贷,但民间经济力量在资源开发、资金使用、市场挖掘、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有“卧虎藏龙”的实力与优势。可以通过企业制度改革,提高各类型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在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程度激活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
文化事业需要强调意识形态的“阵地思维”,但这块“阵地”不能用保守心态去坚守,否则文化产业会始终局限于低层次发展状态。资金、信息、人才等资源管理协调部门,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淡化“所有制优势”,建立公开透明健康的评判制度,真正把竞争机制引入文产项目,支持民营机构和勇于探索的新生力量,创造国有企业与民间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文化产业新局面。
大力发展贵州文化产业,重点是做优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多彩贵州”品牌商业价值;提升文化园区竞争力,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骨干市场主体,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文化会展,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民族特色文化交流平台。
市场有足够的容量,接纳千百年积淀起来的地域文化;市场有足够的判断力,分辨各种文化类型中的精华与糟粕;市场有足够的眼光与智慧,深耕文化资源的生存土壤、创新地域文化呈现形式。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整体实力增强,必须引入市场轨道,让市场竞争来强健具有生存潜力的文化资源的“体魄”,塑造贵州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塑造文化品牌应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整合贵州文化资源,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困境,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动优秀特色文化走出去。不管是“文化+城镇化”“文化+旅游”“文化+大数据”的发展模式创新,还是“让来自基层的优秀文化走出村寨、走向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规划引领、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都要求以开放心态对待文化资源。开放就必须着力改革创新,必须面对市场。只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开拓市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才能尽情展示蕴藏已久的独特魅力,才能形成文化强省新的发展动力和强大支撑。
(执笔:岳 振 责任编辑/蒙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