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路桥梁养修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6-06-21刘正根上海铁路局工务处

上海铁道增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桥隧工区车间

刘正根 上海铁路局工务处

铁路桥梁养修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刘正根 上海铁路局工务处

通过分析传统桥梁检养修体制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摸索出桥梁检查与养修工区分开的生产组织模式,并加以全局推行,辅助管理和科技手段,取得良好的效果。

桥梁养修;体制改革;思考

2010 年以来,我局通过对普速铁路桥隧检养修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按照“有利于安全控制、有利于提高设备质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不断优化桥隧养修资源配置,结合桥隧车间和班组标准化建设、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等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上海局特色的桥隧养修管理体系,桥隧养修专业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1 普速铁路桥隧检养修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1.1 传统桥隧养修体制弊端

随着铁路运营条件的改变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缺乏。针对桥隧养修有效作业时间短、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和新型结构大量出现,同时作业人员技能不适应年龄两极化和养修机械化程度低的现实,劳动力不足与设备维修工作量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的检养或检养修合一的维修体制是以桥隧工区为基本劳动组织单元,集桥隧设备检查、分析、计划、作业、验收于一体。多年实践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查效率低,难以完成周期性检查,桥隧设备状态无法全面掌控;二是作业点多、作业项目交叉分散,劳动效率低,安全隐患多;三是由于作业、验收由工区自行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

1.2 明确桥隧检养修体制改革的目的

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传统的维修体制已不能适应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发展需要,从而对桥隧检养修体制进一步优化调整提出了现实需要。我局通过对铁路总公司等相关文件精神的研究和思考,提出以车间为生产主体的养修组织模式,不断强化车间生产组织功能,继续完善生产“五个环节”控制,优化整合工区资源,建立完善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从缓解劳动力不足与设备维修工作量增加之间的矛盾上入手,达到劳动生产力合理配置、设备质量均衡提升的目的。

1.3 修理体制三种模式的比较、选择

桥梁专业方面,我局经过了数次检养修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反复进行比较,最后采用了检查、养修分开的模式。

模式一:检养、修理二者分开的探索。这种模式是将检查和保养合在一起,将维修作业分开。每个车间设置若干个检养工区,一个维修工区。我局从2010年开始试行这种模式,一直坚持了6年,这一模式的缺点是劳动力的配置比例违背了生产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职责不分。设置了若干个检养工区,劳动力富裕,而一个维修工队却劳动力不足。同时,由于中小桥梁设备所占比例较高,设备分布较为零散,维修工区比较适合小规模分散作业的方式。如果一个工队配置人员多了,作业面铺不开,造成人员浪费,维修工队人员少了,又完不成整个车间的维修工作量,并且长期流动作业,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职工不稳定。

模式二:检、养、修三者分开的探索。检养修完全分开的模式,即每个车间设置一个检查工区,若干保养工区,一个维修工区。我局自2014年4月选择阜阳、新长、上海工务段六个桥梁车间进行试点。近两年的实践发现这种模式对于职责界定和生产过程的掌控比较好,但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要求比较高,需要新增几个保养工区,而且保养工区的作业性质与维修比较接近,边界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又增加了结合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管理的效率。

模式三:检查、养修两者分开的探索。前面两种模式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和缓解劳动力资源的短缺方面都不太理想,因此试点检查与养修分开的模式。从2014年初开始在杭州工务段率先进行试点,2015年上半年路局及时召开现场会在全局推广试点做法,统一采用检查与养修分开的模式。经过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实际效果,证明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我局当前生产实际。

2 借助管理和科技手段促进专业管理水平提升

2.1 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桥隧车间和班组管理水平

随着生产布局的不断调整,特别是在推行了天窗修条件下的作业方式和设备检养修分开的生产组织改革后,不断探索桥隧专业管理规范化和作业标准化途径,从安全管理、管理制度、设备质量、作业标准、人员素质和文明建设等六个方面编制了《上海铁路局标准化桥隧车间工作指南》,进一步从桥隧车间职能、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流程、工作制度建设等主要方面进行了规范,桥隧车间专业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上海铁路局班组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除对桥隧工区的台账进行了梳理、整合和统一,和桥隧工实行星级管理制度外,还组织对28项桥隧作业指导书进行视频制作,使一线职工方便易学,使“把麻烦留给管理层、把简单留给作业层”的思想融入到现场服务中,有力地保障了现场作业标准化的推行。

2.2 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桥隧养修管理信息化之路

我局在调研中发现,对桥隧设备检查及养修等生产过程的信息,采用目前的手工纸质记录、汇总、上报、存储方式或采用电子表格及电子邮件的记录、存储传递等方式,不仅占用人工较多,效率较低,记录结果因人而异的情况较为突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相关信息基本不能得到及时共享,管理人员获取生产过程和结果的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便捷性远远不能满足铁路快速发展后的管理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全面提升桥隧检养修管理信息化水平,并根据《修规》的相关规定,结合的桥隧养修的生产实际,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发了基于互联网的“铁路桥隧建筑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铁路桥隧建筑物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该系统依据《修规》将生产管理过程分为检查、分析、计划、验收四个环节。检查工区现场检查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即可将现场采集的各类检查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库,然后工务段、车间、工区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评定。车间通过分析结果编制病害处理建议计划,结合工作量调查模块数据和其他工作安排,编制详细的月度计划指导养修生产。养修工区根据月计划编制日计划及完成情况,并在作业完成进行自验后报上级验收。车间、段根据《修规》要求参与验收评定,合格后系统对数据库中相关病害和生产计划情况进行销号和完成确认。

该系统一是信息覆盖面大、功能设置齐全、工作效率提高、手机终端优势凸显。二是具有“数据采集网络化、表格生成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自动形成闭环管理”的功能,使得检查、分析、计划、验收等环节的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三是该系统能够实现不同人员,从不同地点,以不同接入方式的系统访问和资源管控,符合各种应用场合需求。采用多种评估和决策方法,为检养修计划提供科学决策,最大程度地优化管理,节省资源,提高效率。

2.3 积极研究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升桥隧养修科技水平

针对目前桥隧养修装备相对落后的状况,我局高度重视推广应用各项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以养修科技含量的提升来助力养修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是推动桥隧设备监测装备和应用水平。如在粉砂土地区推广应用CCTV管道内窥镜探测设备,提高粉砂土地区铁路沿线地下排水设施破损、错位等病害的检测监控水平。为提高沿线声屏障和隧道拱顶的检查作业效率,研制并推广应用声屏障检查检测小机具和隧道检测装置平台。二是推广运用热浸锌工艺代替传统的除锈油漆防腐方式解决圬工梁人行道支架防腐问题,针对既有设备墩台、人行道钢支架防腐的老大难问题,提前介入新线建设,积极与相关建设单位联系协商,对桥梁附属钢构件采用热浸锌进行防腐方案,有效减少了运营后期的养修劳力投入。三是提高桥梁混凝土步行板施工质量,针对现有的混凝土步行板标准不统一,既有浇筑方式作业手段落后,存在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效果差、耗费大等问题,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制作工艺,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步行板浇筑质量和效率,生产效率提升了120%。

3 推行检查与养修分开管理模式取得的成效

3.1 桥隧车间作为生产主体的作用发挥愈加明显

一是生产计划的编制更加科学。检养修改革后,各工区的月度生产计划由车间统一编制报批,周计划由车间统一编制,生产组织由车间统一指挥,车间的职能定位更加科学,生产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以车间为主体的生产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二是车间在统筹生产资源,尤其是劳力资源配置方面越加灵活,“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车间统一的调配下可以及时的完成一些急、难、重等类型的养修任务,大大提升了检查、保养和维修的工作质量和作业效率。三是车间对现场的把控,无论是生产组织、设备状态、还是劳动安全控制较过去有明显改观,车间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3.2 设备和劳动安全进一步有序可控

设备安全的可控主要体现在检查质量的提升和病害的及时消灭。桥隧设备的病害发现数量大幅度上升,从检查记录簿就可明显看出,过去内容很多是“设备正常”,现在每座设备的检查情况记录都有4~5项,多的10几项,从而使设备病害能够及时发现,设备状态能够及时掌握。另外检查发现的保养超限项目或突发性设备病害,车间可及时掌握,并根据病害的轻重缓急,合理组织,迅速消灭超限病害,保证了设备安全。劳动安全的可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内、点外作业项目清单得到明确后,通过加强对作业日计划的管理,强化作业过程控制,基本杜绝了打擦边球的现象,作业安全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是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也大大降低,维修工作范围缩小,不仅避免了人力物力的到处奔波以及时间上的浪费,最主要的是降低了交通安全的风险。

3.3 检养修作业质量进一步得到强化

一是检养修作业更加全面、系统、专业。检查和养修分开后能够使得各类作业更专业、计划更趋于合理。各工区职责、任务、目标明确。以检查工区为例,检查工区专门负责设备检查,对检查的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其工作的绩效,这种机制有利于各项检查制度的落实,促使工区更加重视检查结果的真实、全面和准确性,有利于车间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设备状态。过去存在的检查工作工时被挤占、效果被弱化的问题基本杜绝。二是在工区层面,能够相互监督,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如检查工区除了专职进行设备检查外,还同时担负养修工作量的调查,以及保养质量评定和维修设备的验收工作,在检查与验收过程中可以发现养修工区的养修质量是否达到养修标准,对检查发现的病害和保养质量超限处所,及时上报车间,由车间下达《桥隧紧急保养通知书》,并跟踪销号,发挥了检查与监督作用。同时,养修工区在养修过程中也可发现检查工区漏检的检查项目,告知车间,便于今后强化设备检查,还可以集中精力做好养修工作,使现场作业安全、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3.4 检养修作业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是车间和工区的职责界定明确。一方面车间的计划管理职能得到了强化,由车间根据检查工区的检测数据,编制生产计划,组织修理工区实施,车间层面宏观管理的机制更加完善,工区层面可以减少管理工作量,便于集中精力专注于计划的执行。二是由于检查、养修作业人员比较固定,可以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作业效率。此外由于保养和维修工作性质更加相近,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还有效地调节了维修人工的投入。

责任编辑:许耀元 张建强

来稿日期:2016-08-03

猜你喜欢

桥隧工区车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关于铁路编组站减速顶工区标准化建设研究
招工啦
“扶贫车间”拔穷根
精确发现溢流研究及在西北工区现场应用
铁路隧道定额工区长度和通风管线路工程量计算规则探讨
耀眼的橘红色——河南省焦作市公路局养护工区养护机械队速写
桥隧管养新理念(桥梁篇)
桥隧管养新理念(隧道篇)
把农业搬进车间